鄺 樂
(無錫職業技術學院,江蘇 無錫 214001)
隨著科技的進步,經濟的發展,新世紀人才的競爭日趨激烈,引發高校招生規模的逐步擴大,雖然這有助于解決人才競爭的問題,但同時引出了大批畢業生就業難的問題。加之近幾年金融危機的影響,尤以2013年更明顯,就業形勢異常嚴峻。針對如此不利的就業形勢,畢業生們應在畢業前做好充分的準備,而畢業前有效的職業探索能夠幫助畢業生們快速準確地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提升自己的就業機會。
職業探索研究始于20世紀60年代早期,它首先是作為一般的探索行為來進行研究的(Jordaan,1963),其目的在于進行職業目標的定位。隨后Kmmboltz和Super給出了不同的定義并將職業生涯發展劃分了不同的階段。綜合國內外研究,在發展的五十年的時間里,有關職業探索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理論探討、測量研究、影響因素、關系研究及現狀研究等方面。
職業探索理論主要分為社會認知理論與職業發展理論。
職業探索的社會認知理論是以Kmmboltz和Gelatt為代表。Kmmboltz的生涯決定社會學論認為,職業探索是一個信息收集或職業問題解決行為,通過對專業能力、工作性質和環境等信息的收集降低職業選擇的不確定性;Gelatt等人認為職業探索是職業決策的一個重要階段,是對職業選擇的認定、評估、驗證和信息的收集。
職業探索的職業發展理論以Super為代表,Super將職業生涯發展階段分為 growth、exploration、establishment、maintenance與 decline五個階段,每個階段有不同的特點和發展任務。而其中的探索期是非常重要的階段,是個人對自我特質以及各種不同的職業或者工作內涵,乃至對個人環境關系與資源進行探索,以便對未來的職業發展目標確立更明確的導向。
我國關于職業探索起步比較晚,渤海大學的施國春曾把職業探索定義為個體在各種環境下認識自己和環境的一個有力的手段和方式,它是個體進行職業生涯規劃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也是人生旅途的一個重要階段。這一階段如果利用好的話則有利于促進職業的成熟和職業的適應。
早期Super把職業信息收集行為作為職業探索的測量維度,后期經過研究,于1963年提出職業探索的兩過程三方面。其中兩過程指對選擇的細化和晶化,細化是尋求確認盡可能多的問題解決方案,晶化是根據自己的能力、興趣和價值觀選擇方案;三方面是指職業選擇的一致性,職業選擇的確定性和職業選擇的信心。
Kmmboltz認為職業探索是一種信息加工的過程,分為三個部分:一是認知要素,包括對自己、對行業、對決策技能的了解等;二是信息加工過程;三是對職業行為的啟動、協調、監控,從而選出最優行動方案。
Stumpt提出了職業探索的認知、行為和情感三維度,并于1983年編制了職業探索問卷,其中認知層面包含6個維度:就業的前景、職業探索結果的確定性、外部探索的手段、內部探索的手段、獲得信息的方法和對理想職位重要性的認識;行為層面包括7個維度:對環境和自我探索、系統探索、探索頻率、獲得信息數量、可供選擇的數量和探索的重點,即探索什么、如何探索、探索目標的確定性;情感層面包括3個維度:信息的滿意度、探索的壓力和決策的壓力。該量表先后經Blustein和Taveira驗證,具有較好的信效度。
縱觀職業探索的相關文獻,職業探索的影響因素主要集中于個人特質方面,包括性別、年齡等;家庭方面包括家庭教養方式、家庭來源地等方面。
駱澤深、張娟和陸冠儒通過對廣州中醫藥大學經管院大四學生進行調查分析,結果顯示性別上并不存在顯著差異;吳雪梅和文勝對重慶五所大學調查發現,女性大學生的職業探索要顯著多于男性;杜宇和王倩倩研究中發現男生的職業探索行為高于女生。
施國春關于遼寧大學的調查發現,整體上職業探索行為是隨著年級呈上升趨勢,自我探索是大一大二的要高于大三大四的,環境探索行為從多到少依此是大四、大三、大一、大二。而吳雪梅和文勝的調查結果則顯示大三的職業探索行為最低,從高到低依此是大四、大一、大二、大三。
付春玲和施國春對遼寧渤海大學和沈陽師范大學的調查顯示:家庭教養方式中的過分偏愛對職業探索中的信息量、系統探索和環境探索具有預測作用,嚴厲懲罰對系統探索有預測作用,拒絕否認對自我探索有預測作用。
吳雪梅和文勝發現家庭來源地對職業探索有顯著影響,表現為農村的學生的探索行為最多,而來自大城市的學生的探索行為最少。
職業探索的相關研究集中前自尊、羞怯、自我同一性、擇業控制點、擇業效能感和職業決策困難等方面。
杜宇和王倩倩研究發現,自尊對職業探索行為中的自我探索維度具有顯著的正向預測作用;杜宇研究表明成人依戀中依戀焦慮維度必須通過自尊間接地影響職業探索中的自我探索和目標聚焦行為。李文道、鄒泓和趙霞發現同一性中的混亂維度與自我探索、環境探索呈顯著負相關,延緩維度和達成維度與環境探索、自我探索呈顯著正相關。李莉、徐海東和徐艷嬌研究表明羞怯與職業探索呈顯著負相關。施國春研究表明擇業控制點對自我探索和目標聚焦具有預測作用,表現為內控的人更傾向于自我探索;擇業方面,外控的人運用情緒方式應對,內控的人采用問題應對。
通過對近十年的文獻的梳理總結,發現現今國內關于職業探索的研究還有待進一步的豐富,針對當前的形勢,認為今后的職業探索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進一步深入。
(1)理論的進一步構建。國內外關于職業探索行為的理論維度還沒有統一,而針對當今社會下大學畢業生的職業探索行為,應具有時代的特點,后續研究可構建出當今大學畢業生職業探索行為的理論構成,并進一步開發出相適應的調查問卷。
(2)豐富職業探索的實證研究?,F如今關于職業探索的研究相對較少,涉及的變量主要是個人特質方面,那針對其他特質,如性格特質、動機等有待進一步研究。另外關于職業探索的影響結果研究甚少,比如就業成功率、就業質量及今后職業發展等眾多因素都未涉及,這都有待于后續的研究。
(3)擴大研究對象。如今的研究對象大多是大學生,而對于高職院校、大專院校、研究生群體以及失業群體等處于探索期的人群的研究甚少,而這些群體也是我們社會就業市場上的主力軍,針對他們的職業探索現狀可以進行深入研究。
[1]Krumboltz,J.D.A social learning theory of career decision making[C]//MITCHELL,A.M.,JANE,G.G.&KRUMBOLTZ,J.D.(Eds).Social Learning and Career Decision Making,1979:19-49.
[2]遲文倩.職業探索期和創立期大學畢業生可就業能力結構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08.
[3]杜宇.大學生依戀、自尊與職業探索行為的關系研究[D].沈陽師范大學,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