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 皓 晏加飛
(景德鎮陶瓷學院,江西 景德鎮 333001)
景德鎮素來以陶瓷聞名,青花、玲瓏、粉彩、顏色釉,合稱景德鎮四大傳統名瓷,其中青花和粉彩屬于陶瓷繪畫,已占其二,可見陶瓷繪畫在景德鎮陶瓷裝飾藝術中占有相當大的比重。當然,景德鎮的陶瓷繪畫不僅只有青花和粉彩,還有古彩、新彩、紅綠彩、釉下五彩、斗彩等等多個種類,百花齊放,精彩紛呈,為景德鎮陶瓷藝術的繁榮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景德鎮陶瓷繪畫技法多樣,無論哪種繪畫門類都有自己獨特的藝術魅力,一批批陶瓷藝術家前赴后繼的傳承與開拓,更是極大的豐富了陶瓷繪畫的藝術語言。這里要談的是各種陶瓷繪畫門類之間的一個共同技法——拍圖。
拍圖,亦稱“拍稿”,是圖樣復制的一種方法,就是確定一個繪畫母本,然后將其復制再現。拍圖廣泛運用與陶瓷繪畫之中,適合復制產品和批量生產。景德鎮陶瓷繪畫的拍圖方法不一,根據各種繪畫工藝的不同特性要求,而靈活變化,分別適用于不同的繪畫種類,主要有:
就是一件已經燒制完成的陶瓷繪畫作品,作為繪畫母本進行復制和批量。先用濃墨描一遍瓷器上定稿的圖樣,然后用噴濕的毛邊紙貼在瓷器上印上畫稿,再把毛邊濕圖貼于其它瓷件,用手掌拍擊兩下,便可將圖樣復印上去。描一次稿可連續復印二十次左右,如需繼續復印,可用濃墨將圖稿重描一遍再復制。也有的開始就在薄紙上定稿,然后在稿紙背面用濃墨描一遍輪廓,再按前述方法復制于瓷件上。
指的是圖案母本來源于別的圖片資料(不是陶瓷繪畫實物),應用與陶瓷繪畫中來。這需要把圖片大小調整到適合尺寸,復制打印出來,再進行拍圖。大致有兩種方法:一是,在復印好的圖片背面用鉛筆或碳條均勻的涂滿,然后把圖片平貼在瓷器或者泥坯上,再用尖細的筆描摹圖案,這樣就把圖案復制到了需要繪畫的器形上,做到細致和準確;二是,用薄膜透明紙覆蓋在復印好的圖片上,然后用尖針對著圖案輪廓在薄膜透明紙上戳孔,完了再將薄膜透明紙平鋪在所需畫的器形上,用醮了有色墨水(紅、黃等)的海綿在上面拍掃,使圖案輪廓呈點狀線條印在器形上,這張薄膜透明紙可以反復使用很多次,十分快速和便捷,適用與大批量的產品繪制。
景德鎮陶瓷繪畫的拍圖起源很早,在繪畫成為陶瓷裝飾手段以后,為了適應批量化生產和優秀圖案的有效傳承傳播,拍圖是復制彩繪瓷的基本方法。
在古代,宮廷所需的陶瓷式樣,是需要由皇帝或主要負責人審批立項的,尤其是陶瓷繪畫的圖案內容,基本都是由宮廷畫家設計起稿的,層層確定方案以后,再進行陶瓷制作。受古代制瓷技術限制,所做瓷器的成功率相對低下,要想達到宮廷所需的形制樣本,必須同時制作多件進行燒制,從而擇優進獻。對于需要彩繪的瓷器,則是根據宮廷畫家設計好的母本,采用上述拍圖方法加以復制,以確保所需瓷器的畫面質量能夠滿足統治者的需求。而民間定制彩繪瓷器,也是多有設計者起草母本,再使畫工用拍圖方法臨摹復制。
古代從事陶瓷繪畫的工人基本都是職業畫匠,他們長于具體的彩繪技法,但是由于沒有太多的文化藝術素養,在繪畫藝術表現創造方面則有明顯的不足之處。況且,陶瓷在古代作為工藝產品,繪畫只是其裝飾手段之一,并不作為單獨的藝術門類進行創作。不管是官窯還是民窯的畫工,他們只是以陶瓷繪畫作為謀生的一項職業,并沒有考慮過多的藝術創作追求,復制產品成為他們的主要工作內容,尤其是有嚴格要求控制的官窯,更是要求復制品的精確和細致,拍圖便成為必不可少的步驟。
景德鎮陶瓷技藝的傳承,歷來都是家族式或師徒式的。陶瓷繪畫的師父不僅要傳授基本的繪畫技法,還要把優秀的圖稿讓弟子們一代代沿襲傳播下去,拍圖是學習和傳播圖稿的基本途徑和操作方法。自清末民國時期,古代官窯體系被漸漸解散,大量官窯畫匠流入民間窯場,隨之而來的是官樣圖稿的開放傳播,各種民窯禁忌題材(如:龍)得以在民間發展擴散,模仿官窯器物的圖案廣泛盛行,拍圖起著巨大的作用。
隨著社會的發展,瓷器不再只是工藝美術品,它更是作為一個單獨的藝術種類,滿足著人們的藝術審美需要。陶瓷繪畫也發生著巨大的變化,其內容和形式越來越豐富多樣,也更加注重其本身的藝術魅力,甚至漸漸成為一個獨立的畫種。但是,拍圖這一技法始終存在,隨時體現著它復制和傳播的優越性。
現代社會,網絡媒體和出版事業的發達,各類知識文化信息得到有效而廣泛的傳播,人們的審美眼界越來越寬廣,藝術的包容性也越來越大,陶瓷繪畫也在向姐妹藝術進行著積極的參考和借鑒。許多來自于國畫、油畫、版畫、水彩等別的繪畫門類的題材和作品被大量運用到陶瓷繪畫中來,極大的豐富了陶瓷繪畫的內容,更新了陶瓷繪畫的藝術面貌。陶瓷繪畫工作者除了繼續用拍圖的方式傳承傳統的圖案,還用拍圖的方式把直接來源于別的繪畫門類額圖片運用到陶瓷繪畫制作中,迎合著廣大的市場審美需求。
在精確完成任務和批量化大生產的前提下,拍圖的好處十分明顯,有著相當良好的工作效益,但是拍圖也存在著許多不良影響。
首先,拍圖只是一種復制的手段,使圖案僵化,失去靈活創造的藝術趣味。當彩繪瓷作為藝術品而不是工藝品的時候,所謂“物以稀為貴”,再好的藝術品數量一多,也就不足為奇了。許多陶瓷工作者,甚至是一些大師,當他們的一件陶瓷作品形式深受市場認可以后,便加以大量復制。尤其陶瓷繪畫作品,其內容構圖形式的復制,便依賴于拍圖,得以一件件克隆出世投入市場。許多畫工靠一個構圖,便可以在瓷繪市場悠游。有些人甚至做了第一個作品以后,再要復制,就是直接請人代勞,最后自己簽名完事。這樣的拍圖復制,是不利于陶瓷繪畫的多元化發展的,讓陶瓷停留在工藝復制的僵硬循環上。
其次,拍圖作為一種學習借鑒的方法途徑,容易使人走入一味模仿照搬的道路上,失去藝術個性和創造活力。拍圖的作用在于再現,使之能準確的描繪已有的圖案母本稿樣。很多陶瓷繪畫工作者都是選定一個圖片,然后在瓷器上拍圖打稿,再進行彩繪。對于初學者來說,這個過程必不可少,是學習的一個重要途徑。但是,如果長期這樣陶瓷繪畫的題材構圖直接從已有瓷器或姐妹藝術泊來,就會使人依賴于已有資料,惰于思考和創造,不注重自身能力和修養的提升,對陶瓷繪畫藝術家來說是相當不利于以后的發展的。失去創造力的藝術家,將只是一個只會復制和抄襲的匠人。
拍圖不是壞事,要認識到它的積極作用,也要看到它的不良影響。充分發揮它對陶瓷繪畫的貢獻作用,盡力避免其產生的懈怠消極影響。
景德鎮陶瓷繪畫自珠山八友以后,逐漸成為了一個獨立的藝術繪畫門類,它特殊的材料和表現能力獨具魅力,其藝術性慢慢被人們品味和認可。為了豐富和發展陶瓷繪畫藝術,往往需要向優秀作品甚至姐妹藝術學習和借鑒。
模仿是學習的一種有效途徑,可以比較直觀的了解學習對象的各種表象特征,所謂的“傳移摹寫”。拍圖,使學習陶瓷繪畫的人能夠快速的掌握構圖和形態結構,也有利于初學者盡快見效以及提升信心。但是,不要只是單純的模仿。在模仿的同時,必須勤于思考,多問為什么,多想該怎么做。要積極的鍛煉和培養自我創造能力,主動提升自我文化修養,增廣見識,為藝術創作打下結實的基礎,給自己預留廣闊的發展空間。
陶瓷繪畫工作者要確立自己的藝術追求,為陶瓷藝術的壯大發展踴躍開路,藝術當隨時代,努力創作出適應時代審美需求的陶瓷藝術品。要實現從拍別人的圖,到拍自己的圖,再到不用拍圖,這一偉大轉變,使陶瓷繪畫充滿生命和活力。
[1]中國陶瓷史[M].文物出版社,1982,9.
[2]馮先銘.中國古陶瓷文獻集釋[M].藝術家出版社,2000.
[3]馮先銘[J].中國陶瓷,20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