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燦娟 趙文春
(大連交通大學,遼寧 大連 116028)
學生黨建工作的主體是學生,通過載體的運行使得學生的黨性修養不斷提升,使得學生黨員的先鋒作用不斷發揮,使得學生群體的戰斗力量得以彰顯。載體建設作為整個黨的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承載著組織、制度、作風、思想政治教育、廉政等方面理論與實踐互化的重要責任。因此,大力創新高校學生黨建工作載體是高校基層黨組織工作的重點。
新媒體環境對學生的影響實質是從根本上改變了學生黨建工作。新媒體為大學生黨建工作提供了創新載體的技術保證,拓展了創新載體工作的思路,讓許多先進的、優秀的載體躍然網絡,為學生黨建工作注入了新鮮活力。但是,在優化與創新黨建工作載體的進程中,不少高校的實際成效并不明顯,究其原因,與對高校基層組織工作載體的認識與理解存在偏差、忽視載體運行的內在規律不無關系。本文深入探究黨組織載體的內涵及新媒體環境的對學生黨建工作的影響,并提出創新載體的建設意見。
高?;鶎狱h組織工作主要就是把黨的理論轉化為實踐,而“載體”恰恰是這一轉化的媒介。概括說來,“高?;鶎狱h組織工作載體”的構成要素主要為:主體要素、內容要素、形式要素和工具要素。
一是,主體要素,高?;鶎狱h組織工作的主體?!包h員先鋒崗”、“校長接待日”、“黨員幫扶”等基層黨組織活動,就是從載體的主體的角度考慮而組織設計的。二是,內容要素,載體中所承載的內容才是它的實質。高?;鶎狱h組織工作涵蓋了組織制度建設、思想政治建設、作風建設、廉政建設等方面。在專項建設中的目標、任務和工作途徑就構成了載體的內容。三是,形式要素,載體總是要表現為一定的外在形式,在高?;鶎狱h組織工作中,經常采取的工作形式有“創先爭優”、“學習型黨組織建設”、“特色黨日”,以及各類會議、競賽活動、同志談心等等。四是,工具要素,從實物角度看,目前高?;鶎狱h組織工作所依憑的工具主要設計有:具體的空間場所、設施與設備、各類媒體。
目前我國高校在基層組織工作中的載體選擇和使用上已初步形成了集中主要的形態。主要概括為:組織形態的載體、制度形態的載體、活動形態的載體、文化形態的載體以及新媒體形態的載體。
制度建設是高?;鶎狱h組織工作核心環節之一。各種類型的活動是高校基層黨組織工作活力充沛的重要催化劑,是組織工作生命力的體現,也是對師生員工進行黨性教育的優質載體。校園文化是當代大學的精神,是大學發揮引領社會發展職能的核心要素。發揮文化載體的作用,用科學的理論武裝人、用正確的輿論引導人、用高尚的精神塑造人、用優秀的作品鼓舞人。
高校基層黨組織的工作載體并不是人為機械性選擇的結果,組織、制度、活動、文化、網絡之所以能夠被廣泛運用為組織工作的載體,是由其內在的特殊“素質”決定的,這些特殊的“素質”在本質上與高?;鶎狱h組織工作有著天然的聯系,必須明確地將其作為開展組織活動的重要抓手。同時我們還要明確,各類不同載體之間是相互聯系、相互滲透和相互依托的,形式與內容互為表里、結構層次上下貫通、創新繼承辯證統一。只有抓住這些規律,高校基層組織工作的開展才能取得實效。
新媒體的提法是相對于傳統而言的,與傳統媒體相比,新媒體環境具有互動性、開放性、不受控性、迅速性等特性。而其特征的實際效應就是信息傳播更加迅捷、更加透明,信息的準確性更難捕捉,信息的利用價值更高,使信息素養能力成為了社會發展的必備能力。
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信息意識和觀念方面;(2)信息基礎技能方面;(3)信息技術方面;(4)信息的創新和團隊協作方面;(5)信息道德方面;(6)信息法規方面。
開發利用新媒體環境的基礎是提升高校師生的信息素養能力,即加強載體建設的主體要素。同時,要兼顧內容要素、形式要素和工具要素的設計,抓好制度建設、組織建設、形式設計和長效反饋機制。發揮載體要素之間相互聯系、相互滲透和相互依托作用,達到形式與內容貫通、結構層次融合。
建立信息素養評價是檢查學生運用信息能力與水平的知識框架,即信息使用者是否達到特定的要求。綜合研究分析課題組提出主要評價框架:對信息的需求和利用有明確的認識及良好的觀念,信息查詢并獲取所需信息的能力較強,具有辨別信息、提煉信息的基本能力,能夠評價、分析、整合信息,能夠批評地評價信息和信息源,并將有效信息納入自己的信息體系,可根據需要整理、分類、存儲信息,并改變或生成新的信息,具有團隊意識和協作能力,能夠利用團隊協作創新信息,并能共同承擔創新風險,在信息活動中始終能夠自覺遵循信息倫理道德標準,規范自身的信息行為,堅持真實、公正等原則,信息活動中能夠自覺履行公民職責與行使公民權利,遵守信息涉及的各項法律法規。
黨建工作利用數字媒體的互動性和開發性特征,通過構建網絡紅色基地,承載多種載體運行,把許多傳統的教育網絡化,寓教于樂。
第一,建立思政教育門戶網站,加大正面宣傳力度,加強信息輿論宣傳的層次感,逐步、全方位的宣傳紅色思想,形成紅色風暴,讓低俗、煽動性的、有危害的思想信息無處可入。
第二,將現代社會學、心理學、邏輯學等各領域知識逐步引進到網絡思政工作中來,綜合運用各領域知識,改進黨建教育方法。過網絡交流,跟學生探討,與其辯論,得出適合黨員學生和普通同學成長、發展的有益信息。
第三,積極探索信息素養能力拓展訓練,通過建立博客,發表博文,創建論壇等多種網絡交互平臺,增加師生網絡上面對面交流的機會。同時,可以利用網絡的隱匿性,采用單獨專訪、私密交談等方式,展開師生的平等對話,利用網絡技術加強思政教育的信息化建設。
第四,鼓勵成立團隊式的軟件開發集體。不斷研究信息素養與學生黨建相結合的網絡化課題,并予以立項建設,鼓勵學生組成各種協作團隊,結合實際思政教育工作和學生生活,研發切合實際的思政教育工具和模塊。調動學生主動參與、自我教育的積極性,同時也增加了學生們的知識量,增進了師生交流,提升了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一舉多得。
引導和發揮學生黨員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作用,激發黨員學生參加黨建工作的主動性。利用技術手段保護學生個人隱私,培養和發展學生的興趣愛好,兼顧學生的個性化發展,留住學生的心。
[1]胡燕.大學生信息素質教育培養目標及評價體系構建[J].邊疆經濟與文化,2008(9).
[2]魏鈺春.高校學生信息素養能力評價與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
[3]廖桂蓮.加強高校學生黨建工作[J].德陽教育學院學報,20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