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麗鳳
(河北農業大學,河北 保定 071000)
據世界銀行報告,2013年農村老年人口撫養比將為34.4%,而城鎮地區為21.1%,我國農村養老問題更為嚴峻。在家庭養老功能不斷弱化、社會養老缺位的現實背景下,河北省探索出了互助養老的新形式,并迅速在全省各地市乃至全國推廣開來。
農村互助養老是介于純社會化養老與家庭養老之間的一種新型養老形式,它是以“村級主辦、互助服務、群眾參與、政府支持”為基本原則,著重解決子女在外工作、經濟來源有保障、身體健康、生活能夠自理的農村空巢老人的養老問題。
“村級主辦”就是由村委會利用集體資金、閑置房產或租用農戶閑置房產設施集中建院供老年人居住,村集體承擔水、電、暖等日常運行費用。“互助服務”即不配備服務人員,院內老人年輕的照顧年老的,身體好的照顧身體弱的,互幫互助,共同生活。“群眾參與”就是由村集體組織、鼓勵動員村民、社會力量和志愿者,特別是外出經商成功人士回報鄉親,為互助幸福院提供經濟支持或服務。“政府支持”即由各級政府從政策、基礎設施建設、資金、管理培訓等方面給予支持、指導。
農村互助養老既保障了農村老人生存的必需條件,使其住有所居,老有所助,又彌補了政府在養老服務方面的不足;既解除了老人孤獨寂寞的煩惱,也為子女提供了贍養平臺,解除了他們外出工作的后顧之憂,是符合農村經濟、社會現實情況的一種新型養老形式。
保定市是河北省第一人口大市。保定市民政局最新調研報告指出,2009年底,保定市農村60周歲以上老年人有140.59萬人,占全市農村人口的13.4%,占全市60歲以上老年人口的90.65%,農村老年人口比重大,且人口老齡化、高齡化、空巢化將進一步加速,互助養老的實施對于保定市農村養老問題的解決有著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至2012年底,保定市互助養老的載體——互助幸福院村級覆蓋已達到30%以上。作為一種新生事物,農村互助養老在蓬勃而出,全省范圍內迅速推廣的的同時,其運行及發展過程中也面臨著諸多問題與困境。
2012年期間,課題組以保定市南市區、新市區、定州、高陽、安國等實踐時間較長,發展相對成熟的互助幸福院的“入院”老人和管理者為調查對象,問卷調查、訪談法和觀察法相結合進行了此次調研。共發放“入院”老人問卷150份,有效回收143份,有效回收率為95.3%。其中男性老年人69人,占調查樣本的48.3%;女性老年人74人,占調查樣本的51.7%。另外,訪談互助幸福院管理者13人次。
2.2.1 互助養老尚未納入現行的制度框架
互助養老是農村自下而上自行探索和創設的新型養老模式,目前為止,國家層面尚未將其納入正規養老制度的序列。但它既不屬于機構養老,也不屬于家庭養老。關于其性質,相關部門一直沒有予以界定,也沒有相關的政策加以規范和扶持,處于法律和政策的盲區,即“非法身份”狀態。長期如此,不利于這一深受老百姓歡迎的農村養老模式的建設和發展。
2.2.2 資金保障不足
隨著人口老齡化不斷加劇,農村獨居老人、空巢老人的數量不斷增多,對互助養老的需求必然也會不斷增加。調研中發現,100%的互助幸福院管理者(多數為村干部)都認為“缺少資金”是今后幸福院運行的最主要困難。
目前互助幸福院的建設及運行資金主要來源于村集體經濟,國家層面的支持還未出臺,省市政府的財政支持只是發揮輔助作用,而社會力量對農村老年人的養老問題關注度較低,提供乏力。注資主體的不穩定性必然會影響互助養老的長遠發展,部分經濟狀況不好的農村甚至難以籌措啟動資金。
鑒于以上因素,省政府的強力推動有可能導致基層單位疲于應付,甚至敷衍了事,造成互助幸福院有名無實,老人們難以得到真正的養老服務。
2.2.3 硬件設施不夠完善
調查發現,雖然互助幸福院發展勢頭良好,但因經濟發展水平不平衡,多數幸福院都存在硬件設施不夠完善的情況。如床位少,滿足不了老人的入住需求。有的幸福院居住空間狹窄,屋內沒有相應的儲物設施;有的沒有洗澡間,老人們無法洗浴;有的毗鄰鬧市,環境周邊嘈雜;有的衛生條件不如人意;有的沒有廚房,由村干部負責每日做好一日三餐送到幸福院等等。
2.2.4 養老服務水平較低
入住互助幸福院的老人之間互助服務,低齡的照顧高齡的,身體好的照顧身體弱的。而實際生活中老人們基本上只能提供日常的吃住服務,疾病護理和精神慰藉知識所知甚少,因此養老服務的水平較低。而農村衛生服務和公共服務設施較為脆弱,難以提供必要的技術培訓和支持。調查顯示,93.0%的入院老人表示自入院以來,院里沒有開展過“健康知識講座”和“定期體檢”等活動。
2.2.5 群眾參與不足
相對于城市社區,農村社區中村民之間往來比較頻繁,互助也比較常見。但受文化教育水平和所處生活條件限制,村民之間的互幫互助往往僅限于個體之間或家庭之間,互助意識粗放,互助組織性較差,缺乏有組織的互助互濟和相關制度建設。在問到“有其他人來小院幫忙,如幫老人理發、剪指甲、打掃衛生、聊天或送東西等?”時,68.5%的被訪老人表示 “基本沒有”,21.0%的被訪老人表示 “偶爾有”,只有10.5%的被訪老人表示“經常有”,群眾參與不足。
為促進互助養老的進一步推廣和完善,使農村老年人的養老環境和服務得到更大的改善和提高,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建立農村互助養老模式需遵循“立法先行”的原則和規律。對互助養老模式應出臺法規或辦法加以認可,當作養老機構看待,當作完善養老服務制度的一個重要內容,以及對老年人權益加以確認和保障的一項措施。以法律的形式來確立農村互助養老在國家和社會經濟生活當中所處的地位,既是農村互助養老模式得以順利推行的必要前提。同時應強化農村互助養老的法律監督機制。農村互助養老保障資金的運營與管理是否規范,是互助養老可持續發展的源泉。
一方面,政府應積極探討以土地換社保的發展思路,繼續完善統賬結合的養老金運作機制,增強農民自身的保障能力;另一方面,政府應制訂和完善更多支農、惠農政策及法律法規,在用地、貸款和稅收等方面給予扶持和優惠,努力調動鄉村企業、個體業主及社會各界參與養老事業的積極性。
針對各地農村經濟發展不均衡的情況,政府的補貼應加以分類。對經濟條件較好的地區,給予適當補貼,鼓勵村集體自行籌資建設;對經濟條件相對較差的地區,則加大補貼力度。通過分類補貼,實現農村互助養老的均衡發展,使各地老人享受同等的養老待遇。
另外,加強督查,保障建設質量。對互助幸福院硬件設施嚴格把關,完善相關生活設施和文化娛樂設施,保障老年人的身心健康。
可以邀請專業的醫療工作者和專業的心理健康人士,為老年群體提供義務輔導。同時鼓勵老人們通過電視、報紙、廣播等媒介收集老年人養生、急病救治、醫療護理、心理健康等知識技能,使大家互助互學,相互咨詢,定期交流心得。實現老有所學,提高老年人的自我效能感,促進身心健康,提高互助質量。
借鑒城市社區的做法,可采取“時間儲蓄”的方式促進互幫互助,即“以今天的勞動賺取明天的服務”。基于交換與互惠原則,鼓勵非老年人或年齡較小的老年人通過參加養老服務積累勞務時間,等自己年老時換取別人的服務,但有關的勞務儲蓄制度應有相應法規支持。
農村互助養老,究其本質,乃是農村社區養老的一個雛形和開端。目前農村互助養老雖然解決了部分老年人的養老問題,但覆蓋面相對狹窄,生活不能自理的高齡老人并不在服務范圍之列,而這部分老人才應該是被照顧的重點對象。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以及農村互助養老的進一步成熟,未來農村互助養老終將發展為完善的農村社區養老。建立“以居家服務為主,機構服務的日常生活照料體系;以就近就醫為主,上門醫療為輔的醫療保健體系;以精神慰藉為主,學習教育為輔的文化娛樂教育體系”的農村社區養老模式,從而真正實現“以居家養老為基礎、社區養老為依托、機構養老為補充”的養老服務體系的建立和完善。
[1]趙志強.河北農村互助養老模式分析[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0(10).
[2]保定市民政局.保定市社會化養老情況調研報告[EB/OL].http://www.hebei.gov.cn/article/20101009/1593422.htm,2010-10-09.
[3]梁巧惠.城鎮社區老年群體“互助養老”模式研究[J].經濟視角,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