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響
(沈陽體育學院 思想政治理論教研部,遼寧 沈陽 110000)
古代中國本沒有“體育”概念。遼寧地處高緯度邊陲,生活在此地的先民們在長期的征服自然,抵抗外敵,宗教祭祀,生產實踐活動中,形成了多種獨具特色的民族民俗活動,并在發展的過程中吸收容納了中原地區的文化,使之更加豐富多彩。這些民族民俗活動都是體育的具體表現形式,在歲月的沉淀下成為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些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先人體育活動的記錄和承載,是繼承、傳播和弘揚體育文化的重要形式,也是后人必需的文化營養和精神財富。然而,隨著時間的流失人類的社會生活和生活方式發生了演變,許多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不斷遭到破壞甚至消亡,一些傳統體育項目不能得以流傳,具有獨特文化內涵的民族體育文化記憶正在逐步喪失,因此探究遼寧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重要的現實發展意義。
秧歌起源于我國北方人們插秧耕田的勞動生活,又和祭祀農神,祈求豐收,祈福禳災有關,并在發展過程中不斷吸收農歌、菱歌、民間武術、雜技及戲曲的技藝與形式。遼寧地區群眾扭秧歌歷史久遠。從遼陽出圖的壁畫來看,秧歌的形式可以追溯到漢代。秧歌是城鄉祭祀、節慶活動的主要內容。遼寧秧歌產生初期內容和形式都比較單一,是一種群眾聚在一起“舞畢乃歌,歌畢乃舞”以走陣的形式進行的舞蹈表演。在發展過程中遼寧的秧歌受到滿族文化和中原文化的影響,又和高蹺,滿族傳統舞蹈與生活習俗結合在一起,形成了高蹺秧歌、寸蹺秧歌、滿族地秧歌和傘燈秧歌等多種豐富的形式。
高蹺和秧歌原是兩種獨立的藝術形式。明末清初,秧歌和高蹺結合在一起成為高蹺秧歌。《遼陽縣志》載,“十五日為上元節,俗呼元宵節,又名燈節,由十四迄十六,商民皆張燈火,間有奏管弦者,街市演雜劇,如龍燈,高蹺,獅子,旱船等沿街跳舞,俗謂秧歌。”高蹺秧歌按照表演特點分為遼南高蹺、遼西高蹺、津式高蹺和蓋州高蹺。
為區別于后期的“寸蹺秧歌”、“高蹺秧歌”,傳統東北秧歌稱“地秧歌”。清初,清王朝發祥地的撫順地區形成一種具有濃厚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的民間舞蹈形式,滿族地秧歌,又稱“太平歌”,俗稱“韃子秧歌”,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是旗裝打扮的“韃子官”和僅穿皮襖、斜挎串鈴及各種生活和狩獵器具的“克里吐”,其表演動作多源自躍馬、射箭、戰斗之類滿族原始狀態的生產生活、早期漁獵生活和八旗戰斗生活,也有的系模仿鷹、虎、熊等動物的動作,伴奏音樂是在滿族薩滿跳神的打擊樂形式上發展形成的,與漢族秧歌有較大的區別。
本溪全堡寸蹺秧歌是由太平秧歌發展而來,后與河北矮蹺表演技藝相融合而形成的,并靠民間藝人口傳心授流傳至今。寸蹺秧歌獨具一格的表演特點“走路不忘跺顫,動作各異角色全。”,依然保留著滿族先人漁獵生活與社會活動的特征。
傘燈秧歌演出時以一持傘形彩燈者為前導,為夜間表演照明的需要,在傘燈內燃以蠟燭,整個秧歌隊由持傘燈者指揮變換隊形。鐵嶺傘燈秧歌于清康熙年間從山西傳入鐵嶺。清人楊賓在《柳邊紀略》中記載:“上元夜有好事者輒扮秧歌,秧歌者以童子扮三四婦女,又三四人扮參軍。各持尺許兩圓木戛擊相對舞,而扮一持繖鐙賣膏藥者前導,傍以鑼鼓和之,舞畢乃歌,歌畢更舞,達旦乃已。”
龍舞是一項傳統體育項目,舞龍者在龍珠的引導下,手持龍具,隨鼓樂伴奏,通過人體的運動和姿勢的變化完成龍的游,穿,騰,躍,翻,滾,戲,纏,組圖造型等動作和套路。龍的形象源于中國古代的圖騰,被視為中華民族的象征,并把它看做能行云布雨、消災降福的神物。在節慶、賀喜、祝福、驅邪、祭神、廟會等期間,都有舞“龍”的習俗。
金州龍舞起源于大連金州古城西門外村(現園藝村),已有120多年的歷史。清光緒七年(1881年),清朝毅軍駐防金州,每逢元宵節,均在軍營內表演龍舞。金州龍舞一支龍舞隊由兩條龍和一個龍珠組成,共19個人。龍全長23米-28米左右,金州龍舞舞姿變化多端,神奇而富有魅力,舞龍花樣近40種之多。新中國成立前,金州龍舞多在商賈開業、慶賀新喜和祈福拜神的時候表演,舞龍隊自大年初九開始,走街串戶表演到農歷二月二止。新中國成立后,金州龍舞曾先后到澳大利亞、新西蘭等20余個國家演出,受到了熱烈的歡迎。
距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張氏皇苑龍,又稱懶火龍、大古龍。清初,張氏家族依照北方人的特點和風格,把來自南方的舞龍改造成張氏 “懶火龍”,因頗有名氣而被皇太極詔至沈陽故宮表演。于是賜名——皇苑龍。張氏皇苑龍與南方舞龍的龍相比,龍體長,龍身粗,龍樣憨,懶中帶壯,憨態可掬,更具北方粗獷、雄健的風格。
本溪朝鮮族農樂舞(乞粒舞)是表現朝鮮族農民喜慶豐收的傳統舞蹈,產生于朝鮮三國時期,其歷史可追溯到古朝鮮時代春播秋收時的祭天儀式中的“踩地神”。農民自春天準備耕種開始,到秋收為止,根據勞動內容、場合的不同,唱不同的歌,跳不同的舞。乞粒舞主要在朝鮮族的重大節日或大型活動中演出,如作周、回甲、回婚或婚禮、店鋪開張、建造和修繕廟宇時,村里老人都會牽頭,組織歌舞表演。這種古老藝術由于受到現代文明的猛烈沖擊和老藝人相繼離世的影響,正面臨著失傳的危險,亟待搶救和保護。現全國僅流傳于遼寧東部桓仁縣橫道川和六道河等地。
朝鮮族面具舞是朝鮮族傳統舞蹈的一種,是表演者利用面具把面部或頭部蒙住之后扮演人物或動物的舞蹈形式,流傳于東北三省,主要分布在遼北的鐵嶺、開原、調兵山、昌圖等地。它產生于祈祝農業豐收、家宅安泰的祭祀活動,后與朝鮮族民眾的生活結合在一起,發展成農耕社會人們為祈盼豐收,舉行慶典儀式的一種舞蹈藝術。
遼寧地區的先民們創造演化出許多帶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體育形式,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武術。北方民族勇武彪悍,自古以來便以武術為軍事訓練項目和強身健體的鍛煉手段,擅長騎射的古代肅慎人曾經以“矢石”進獻給周天子。滿族統治者馬上得天下更是重視武術訓練。在火器尚未普及的清末民初,騎射及長武器等武技逐漸衰落,各種防身的武術開始在遼寧流行。較為著名的有金州梅花螳螂拳(六合棍)和遼陽逍遙門武功。
隨著列強的入侵和東北的淪陷,武術作為國粹也被賦予了救亡圖存的使命。
1931年4月,東北邊防軍司令部秘書長王樹翰與熱心國術者50余人聯名上書遼寧省政府建議開設遼寧省國術館。政府同意申請并每年由省財撥6000元補助費。同年5月21日,遼寧省國術館成立,遼寧省政府主席臧式毅為館長,并頒發了各項章則。8月遼寧省國術館籌備主辦第一次國術考試。據《盛京時報》民國20年8月31日載,“為鼓勵體育,發揚國粹之國術運動會,已定于九月五日至十日在萬泉河開會。準許有國術之技者人任便報名。”省考科目為搏擊、摔跤、器械,評審委員由國術專家張策擔任。遼寧省舉辦首屆國術省考的消息傳出后,得到社會的積極響應,報名參加人員達100余人。同時聘請了濱江國術館的男女演員一百余人到會表演。九一八事變后日軍占領了沈陽,省國術館則名存實亡了。
第二次國術考試時間是1947年8月5日至13日,由東北抗戰烈士紀念會主辦,地點在奉天國際體育場。比賽辦法是先表演后參賽。項目有刀、槍、拳和按體重分成五個重量級的摔跤。
社火是我國民間一種慶祝春節的傳統慶典狂歡活動。也是高臺、高蹺、旱船、舞獅、舞龍,秧歌等等的通稱。具體形式隨地域而有較大差異。社火產生的年代相當久遠,它是隨著古老的祭祀活動而逐漸形成的。顧頡剛先生在《古史辯》中是這樣記述社的:“社是土地之神,從天子到庶民立有不等的社,鄉村祭神的結會,迎神送崇的廟會,朝廷進香的香會,都是社火的變相。”
本溪社火因表演者以十八般兵器為道具,捉對廝殺,被當地人稱為“武秧歌”、“武社火”。清順治年間,關內移民來到本溪,并將社火帶到此地。本溪社火一般在正月初五開始表演,一直到元宵夜才結束,有祭社(稱“拜廟”),然后從村東走到村西(稱“踩街”),最后圈場演出(稱“定場”)的形式,具有驅瘟壓邪、納福求祥之意。
朝陽社火早年與山東、河北、山西一帶的秧歌活動十分相似,特點是古樸、火爆,形式靈活多樣,多達20余種,朝陽社火地域特色鮮明:大凌河流域多以高蹺秧歌為主,小凌河流域多以地秧歌為主。
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似乎滄桑斑駁的古董,是歷史塵封的記憶,但是它與過去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和體育發展階段緊密相關,是體育發展史上的物證,是體育文化的活化石。遼寧體育文化遺產能夠還原遼寧不同歷史時期的體育活動,是以往人類體育水平和體育發展脈絡的真實再現,生動準確的反映了歷史各個階段民眾長期體育文化活動及其成果以及先民們在征服自然、生產勞動、殺伐征戰、宗教祭祀、健身娛樂等活動中創造演化出許多帶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體育形式,因而具有不容忽視的價值。
[1]遼寧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遼寧省志:體育志[M].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99.
[2]金毓黻.奉天通志[M].沈陽:遼海出版社,1934.
[3]盛京時報[N].1930.
[4]遼寧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網站[DB/OL].http://www.lnwh.gov.cn/fybh.html.
[5]白晉湘.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我國傳統體育文化保護[J].體育科學,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