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 蕊 高淑玲
(西北大學 外國語學院,陜西 西安 710068)
1)早在2003年章振邦先生曾提出我國英語教學應該進行戰略性調整 。2004年蔡基剛先生進一步明確指出隨著多元化時代的到來,傳統的英語教學將面臨巨大的挑戰。在要求改革傳統英語教學的呼聲越來越強烈的情況下,2004年教育部出臺了 《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試行),強調要大力推行基于自主學習理論和計算機輔助學習理論的學生網絡自主學習模式 ,各大高校隨后積極探索校本性網絡自主學習模式。信息技術與教學過程的深度融合推動了網絡學習平臺在眾多高校的廣泛應用。在眾多諸如Blackboard、Moodle、Sakai、THEOL等網絡學習平臺上,各種網絡課程應運而生,成為傳統的課堂教學之外的較受歡迎的教學形式。
新型的網絡課程教學模式使很多教學環節方便易行,如教學資源管理、組織課堂討論、以及完成在線測試等。然而,隨著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的革新,基于網絡課程平臺的大學英語網絡自主學習的不足也在日益凸顯:有些網絡課程平臺僅僅是資源展示和信息傳遞的平臺,缺乏學習驅動約束機制,不關注學生的自主學習活動的開展;不能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學習評價上更關注結果;缺乏相關的反饋機制,學生無法獲知學習效果,并根據學習效果調整相應的學習策略 等等。
針對以上問題,學界的研究大多集中在以下幾點:如網絡自主學習效能產出體系構建,通過學生的自主-合作學習提高效能 ,通過網絡日志加強師生互動提高學習效果,網絡自主學習環境下學習策略與學習效果等等。事實上,網絡自主學習中出現的這些問題都涉及到了教學過程中最主要的主體因素:教師和學生。這些問題的解決必須依賴兩個問題的解決:首先是網絡環境下教師應該如何教,其次是學生應該如何學。在教學環節中能把這個兩個方面整合在一起的非常重要的一維就是質量評價體系。兼顧師生雙方的教與學質量的評價體系的正常運轉是解決這些問題的有效途徑之一,值得我們進一步的探索和驗證。
2)目前,很多高校都擁有自家或自建或購買的現成的網絡課程平臺,并且在平臺之上已經建成并開設有一定的大學英語課程,科目包括大學英語精讀、泛讀、視聽說、寫作、英漢/漢英翻譯、商務英語、外貿函電、西方文化、影視文化鑒賞等等。可以說,已建資源非常豐富,涉及英語學習中聽、說、讀、寫、譯各個方面。資源建設是第一步,下一步的任務就是如何使這些優質資源得到有效地利用的問題。可以斷言,如果能抓好網絡課程自主學習中對師生的監控評價體系的實施,網絡自主學習的效果則指日可待。具體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學生方面 加強自評監控,量化同級評價 網絡是一個無聲的耗時器,網上的隨意瀏覽常常會消耗很多珍貴的學習時光。所以,在網絡自主學習過程中學生必須得加強個人的學習管理,明確學習目標,逐漸養成在規定時間完成規定任務的學習習慣,并以電子日記的形式記錄個人的學習歷程,并對此做出自我評價,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自我監控和自律的作用,從而更加有效地利用網絡課程教學資源,真正成為學習過程的駕馭者。目前,網絡自主學習中的同級評價沒有被很好地普及。然而,同級評價在我們的學習生活中普遍存在,是一種無法忽視的重要情境因素,同級評價具有多來源、多視角的特征,評價更具客觀公正性,同時也具有的隱性知識共享的功能。
(2)教師方面 改善粗放監控,引進形成性評價 教師是網絡課程自主學習資源的建設者、網絡自主學習的指導者、網絡自主學習效果的評價者,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目前網絡課程的網絡自主學習效果不佳與學生的學習動機不足不無關系,但教師對網絡自主學習的粗放監管和缺乏引導是學生學習動機不足的最主要的原因。引進形成性評價模式會反逼教學日常學習監控和管理的多視角和多途徑,如教師觀察、課堂討論、訪談、活動記錄、學習報告、問卷調查、學習檔案、讀書筆記、單元測驗、學生自評互評等。這種評價模式可以對學生的學習行為、學習能力、學習興趣、學習態度、學習策略、合作精神以及語言發展狀態等進行綜合性、持續性的評價,為教學活動提供反饋信息,以便為教學雙方提供及時、真實的診斷性信息,有利于教和學生態過程的良性發展。
(3)學校方面 ①引導宣傳不可無 對于很多學生而言,網絡對教育領域的巨大沖擊是超乎想象的,網絡教育資源的豐富和龐雜常常使學生不知所措。加之新一代的學生群體從小養尊處優,缺乏探究學習、動手實踐的機會和動機。所以,學校的相關宣傳決不可缺席,學校要想法設法地給學生傳輸正能量,讓他們更多地去了解信息時代網絡自主學習的必然性,引導他們如何利用網絡教學資源展開有效的自主學習活動。②學分管理有講究 學分需由很多板塊組成。如果能規定必須有一定的學分來自網絡課程的網絡自主學習,那么這種規定就可以外化為學生進行網絡自主學習的動機之一了。目前,很多高校只要求學生每周登陸一定次數的網絡課程平臺就可以獲得一定的學分。從負責任的角度來講,這樣做是不夠的。校方這種規定的潛臺詞是學生是被動采取網絡自主學習方式的。要讓學生的學習從被動變主動,與學分掛鉤的出發點是好的,但要講究實際的學習效能。所以,每周定時定期登錄瀏覽網絡課程是不夠的,還應在網絡課程平臺上通過自己探究、小組合作的方式完成一定的學習任務,并得到教師的評價才可以獲得一定的學分。
美國作家杰里米·里夫金(Jeremy Rifkin)曾斷言,我們正處在第三次工業革命的開端。的確,以互聯網科技為特征的第三次工業革命正在逐漸地改變我們的生活。目前,在教學領域,信息技術的發展對傳統的教學模式的沖擊是史無前例的。大學英語的網絡自主學習風尚正在成為亞主流的學習方式。這一過程中最主要的主體因素(無論是學生、教師,還是作為管理層的學校)都應該在新形勢下做出適當的調整,適應新的教學模式,才能使信息技術在英語教學領域的效益最大化。
[1]章振邦.也談我國外語教改問題[J].外國語,2003(4):1-5.
[2]王國棟.高校英語網絡自主學習效能產出體系構建[J].中國電化教育,2011(2):58-61.
[3]陳堅林.計算機網絡與外語課程的整合:一項基于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研究[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10.
[4]曹若男.網絡時代大學英語自主-合作學習效能研究[J].中國教育信息化,2009(7):6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