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開宇 朱認真 盛彥勤
(駐馬店市中心醫院 腦電圖室,河南 駐馬店 463000)
耳鳴是聽覺功能紊亂而產生的一種癥狀,指人們在沒有任何外界刺激的條件下所產生的異常聲音感覺,是發生于聽覺系統的一種錯覺,是一種癥狀而不是疾病。耳鳴在臨床比較常見,尤其近年來有體檢的公務員和學生針對耳鳴癥狀要求給予檢查,我院于2008—2010年對150例耳鳴體檢者進行腦干聽覺誘發電位檢測(BAEP),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收集我院耳鼻喉科耳鳴為主訴體檢者150例,男性88例,女性62例,年齡18-55歲,平均38.5歲,單側耳鳴122例,即左側82例,右側40例;雙側耳鳴28例,伴輕度聽力下降25例。所體檢病例均無明顯眩暈及惡心嘔吐等癥狀,鼓膜檢查正常,神經系統查體未見陽性特征。對照組:30例,男15例,女15例,為年齡與病例組相近的正常人。
BAEP檢查在室溫20~25℃的安靜、暗光屏蔽室內進行,受檢者取坐位安靜、閉目,使用上海海神號NDI-200型誘發電位儀進行測試,記錄電極置于同側耳垂,參考電極置于前額正中(FPz),對側耳垂接地。以單耳短聲刺激,刺激強度為102db、108db疊加次數為1000次,重復2次以確保準確性,分別測定BAEP各波潛伏期(PL),波峰間期(IPL),波幅與波形分化情況。
(1)主波Ⅰ、Ⅲ、V消失或分化不良,重復性差;(2)PL及 IPL時間延長,其值大于對照組 X±2.5s;(3)雙側 V 波 PL 差于 0.4ms;(4)(Ⅲ~V)IPL大于(Ⅰ~Ⅲ)IPL;(5)同側V波與Ⅰ波波幅比值小于0.5者。
采用SPSS13.0軟件分析數據,樣本采用t檢驗,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
150例病例中,BAEP異常96例(64%)主要表現:①Ⅰ.Ⅲ.V有一個以上波形分化不良,各波PL延長者60例,占全部異常的62.5%;②Ⅰ~Ⅲ.Ⅲ~V.Ⅰ~V.有一個以上IPL延長者24例,占25%;③V波波幅降低并且V/Ⅰ小于0.5或雙側V波ILD大于0.4ms,Ⅲ~V IPL大于Ⅰ~ⅢIPL 13例,占13.5%。根據文獻報告的BAEP各波發生源,將本組BAEP異常者分為:(1)內耳型60例,表現為Ⅰ波分化不良,Ⅰ波PL延長及后各波相應延長;(2)腦干型20例,表現Ⅰ波正常,Ⅲ、V波分化欠佳,(Ⅲ~V)>(Ⅰ~Ⅲ)IPL。
耳鳴可伴有精神性或功能性疾患出現,易被認為一種功能性癥狀不被重視,患者得不到檢查和處理,甚至延誤疾病的診斷和治療。近年來,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通訊工具的不斷完善,手機的廣泛應用方便了家家戶戶,也縮短了人們的談話距離,當我們人類盡情的享受著這一切的同時,如果不注意自我保護,不經意間也會受到隨之而來的傷害,在給病人檢查前的詢問過程中,我們得知60%的耳鳴患者是由于接聽手機過多而引起的,另有10%的年輕體檢者則是由于生活中經常聽mp3,常常在入睡前忘記關掉,這樣一來就會使我們的聽神經,腦干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害。
研究顯示,耳鳴可發生于聽覺系統的任何一個環節,其發病學機制尚不明確[1],BAEP檢測技術能客觀的、敏感的反映聽覺傳導通路中不同結構,特別是腦干內對應核團的生物電活動,通過對BAEP的檢測,可了解聽覺通路及腦干的功能狀態,為臨床的診斷治療提供依據。一般認為:Ⅰ波主要代表聽神經顱外段電位變化;Ⅱ波代表耳蝸核的電活動并與聽神經顱內段的電活動有關;Ⅲ波代表腦干上橄欖核的電位活動并與耳蝸核的電活動有關;Ⅳ波代表外側丘系的電活動;V波代表橋腦上部或中腦下部的電活動;故以上受累均可引起BAEP異常[2]。本結果表明,耳鳴患者主要受外周影響,表現Ⅰ波波形分化不良,Ⅰ波PL延長,Ⅲ、V波PL不同程度的延長;另外腦干型也有20例,表現為Ⅰ波正常,Ⅲ、V 波分化不良,(Ⅲ~V)>(Ⅰ~Ⅲ)IPL。 由些可見,BAEP 異常的耳鳴患者多為外周耳蝸或聽神經疾患所致,少數為腦干功能異常所致。
若出現耳鳴,切記不要恐懼,在積極配合醫生的治療過程中,注意接聽手機的時間不要過長,耳機的使用時間也要盡量縮短,多進行一些戶外活動,多和朋友進行面對面的交談,注意鍛煉身體和一個良好的睡眠對耳鳴的防治會有更好的幫助。
[1]張紅,毛繼芳,秦美華,等耳鳴患者腦干聽覺誘發電位檢測的價值[J].臨床神經電生理學雜志,2003,12(4):214-215.
[2]李秀華,鐵艷梅,潘映輻,等.腦干聽覺誘發電位測試參量重要性的探討[J].臨床腦電學雜志,1996,5(3):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