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第2期
2013年,“霧霾”絕對是一個出鏡率超高的詞語。
新聞說,春節前的中國受大范圍霧霾天氣影響,空氣質量明顯下降,霧霾面積達130萬平方公里,占去了國土面積的近八分之一。
霧霾是霧和霾的組合詞。因為空氣質量的惡化,陰霾天氣現象出現增多,危害加重。中國不少地區把陰霾天氣現象并入霧一起作為災害性天氣預警預報。統稱為“霧霾天氣”。
其實,霧是霧,霾是霾。
霧是由大量懸浮在近地面空氣中的微小水滴或冰晶組成的氣溶膠系統,是近地面層空氣中水汽凝結(或凝華)的產物。霧的存在降低空氣透明度,使能見度惡化。
霾也稱灰霾,空氣中的灰塵、硫酸、硝酸、有機碳氫化合物等粒子也能使大氣混濁,視野模糊并導致能見度惡化,如果水平能見度小于10000米時,將這種非水成物組成的氣溶膠系統造成的視程障礙稱為霾或灰霾。
在香港天文臺,霾被稱之為煙霞,一個挺有詩意的名字。
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可吸入顆粒物這三項是霧霾主要組成成分,前兩者為氣態污染物,最后一項顆粒物才是加重霧霾天氣污染的罪魁禍首。它們與霧氣結合在一起,讓天空瞬間變得灰蒙蒙。
顆粒物的英文縮寫為PM,所謂監測的是PM2.5,也就是直徑小于2.5微米的污染物顆粒。
這是一段科普的文字,但我們的本意是想讓讀者關注下面的內容:
在工業化積疾、治污困境難以畢其功于一役的階段,可以預見的是,類似霧霾這樣的極端污染天氣隨時可能發生,如何防護就成為最直接的問題。機械、石油、交通、化工……這一切都與PM2.5脫不開關系。于是人們呼吁車輛單雙號限行,企業實行污染日關停,更有專家提出汽車產業整體性限產等等。
其實,我們對霧霾污染的認識還只停留在感性層面而非細化到理性層面。如果購買防護口罩、空氣凈化器,私家車主主動停止上路等措施僅停留在自發狀態,不形成自覺的、更科學和更專業的合力,其效率和效果恐怕不會理想。
當人們對霧霾污染深惡痛絕的時候,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聲討科技進步產物的弊端所在。
使用科技產物替代人類傳統勞作和提高工作效率是一個時代前進的推動力,這種結果利弊相伴,類似于青霉素之于過敏、原子動力之于輻射,進步往往伴隨著難以預估的隱患的存在。
對抗霧霾污染帶給人們的危害,除了需要人們具有高度社會責任感,減少駕車出行,加大減排力度之外,其實更需要致力于環境改善的科技的幫助。在中國機動車增長難以逆轉的情況下,“科技減排”應該是一條重要的出路。
在東北重鎮哈爾濱,相關部門正在推行一種新型汽車燃油添加劑。研究者相信,這項改善發動機內部環境、提高燃油效率的技術,可以使汽車有害氣體排放降低40%,有助減少霧霾天氣。
霧是霧,霾是霾。我們不可能為了遏制霾而杜絕霧的存在,也不可能因為自然霧而忽視霾的蔓延。工業化產生的污染,當然可以作為霧霾產生的根本原因而逐漸成為一個共識,進一步提高環保意識、加強生態建設。但具體的、有針對性的、更加科學專業并具操作性的應對機制和科技研發,應當引起我們的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