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芳
(三峽大學 外國語學院,湖北 宜昌 443002)
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研究生招生規模不斷擴大,研究生就業問題也日益凸現,尤其是在科研平臺、研究經費、師資力量、辦學條件都相對薄弱的省屬高校培養的研究生,其就業競爭力日益缺乏,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1)全國研究生畢業人數逐年增加,競爭日益激烈,大部分公司的招聘研究生需要“985”、“211”學校甚至海外教育背景,省屬高校的研究生因而直接被一票否決,根本得不到面試機會,即使有能力也找不到理想的崗位;2)一些大型國企、外企由于編制逐漸額滿,接受畢業生的能力逐漸減小,因而“優中選優”,首先考慮了名校研究生;3)擇業地區過于集中,就業競爭加劇,大多數研究生都優先選擇發達城市、沿海城市或者省會城市作為工作地點,從而導致就業行業相對集中,就業范圍狹窄。因此,如何緩解研究生就業壓力尤其是省屬高校研究生的就業壓力,提高研究生就業率成為省屬高校亟待解決的問題。
隨著研究生不斷的擴招,規模迅速擴大。據統計,2000年全國招生研究生6.5萬人,2012年增加到47.76萬人,平均每年遞增18.1%,直到2013年,研究生報考人數高達130萬[1]。但是,社會對研究生的需求卻沒有明顯的增長,無法提供足夠的崗位給研究生,特別是某些熱門的專業崗位人員趨于飽和,不升反降。在這種大環境下,無論對研究生群體還是個人都是不利的。另一方面,目前企業招聘研究生,動則需要“985”、“211”名校教育背景,在這種趨勢下,省屬高校研究生已毫無競爭力可言,直接被擋在了門外。
近年來,我國研究生招生人數不斷攀升,而高校師資、教學設施、科研設備的擴展速度卻沒有跟上,尤其是省屬高校,很多導師根本沒有供學生研究的項目與課題,從而使得學生的能力得不到鍛煉和提高。此外,導師指導的研究生過多,很多研究生幾乎是處于“放羊”狀態,一年中只能和導師見幾次面,有力指導根本無從談起,且無法在實際的項目中得到鍛煉,如此培養出來的研究生的質量和水平不得不引起質疑。同樣由于省屬高校缺少科研項目的驅動和科研平臺受限,教師甚至管理者對新的科學技術發展沒有充分的認知,導致研究生課程設置跟不上技術進步,培養內容和環節跟不上技術更新,脫離社會需求。這些都造成了省屬高校研究生就業難的問題。
研究生自身所存在的種種原因也限制了其就業能力和就業取向,主要表現為:1)很多省屬高校的研究生讀研動機不明確,并不是為了科研興趣而讀研,或者為回避就業壓力而讀研,或者跟風讀研,對入學的學校不加考慮,抓著就讀。調查數據顯示,因為科研興趣而選擇讀研的研究生比例逐年降低,2013年僅為4%,而抱著單純的就業目的而讀研的人所占比例超過了50%。讀研的動機不科學,直接導致了研究生對科研興趣不高,努力程度不夠。2)研究生自身不注重個人能力的提升,包括組織、溝通、領導、創新能力和學習能力等。研究生群體普遍具有較強的學習能力和較高的知識水平,但是一部分研究生忽視了個人能力其他方面的提升,使自身缺乏核心競爭力。3)有很多省屬高校的研究生往往心理期望過高,每個人都想進入好的企業,到經濟發達、工資待遇好的大城市發展,直接面對“985”、“211”高校的研究生的競爭,往往被淘汰,出現了“有地方沒人去,有人沒地方去”的現象。
針對目前省屬高校研究生就業所出現的問題,本文提出以下幾點對策,可以一定程度的緩解省屬高校研究生的就業壓力,提高就業率。
相關部門應該出臺相關政策,控制供需失衡的局面,主要手段有:1)適當調節研究生招生的地區分布,引導研究生向生源地就業,并增加西部就業的優惠政策,緩解發達城市及東部地區就業壓力。2)出臺扶持企業吸收省屬高校研究生就業的相關政策,如對接納學生見習和實習的企業給予稅收優惠或專項補貼,以調動企業吸納學生實習的積極性,引導企業為未來發展選擇、儲備人才。3)鼓勵優秀畢業生自主創業,優化創業政策。在新增就業崗位不足情況下,鼓勵畢業生自主創業自謀出路,同樣可以促進研究生就業,通過簡化審批程序、提供低息或無息貸款、實行稅收優惠或一段時間內的免稅政策等,鼓勵學生自主創業。同時,鼓勵舉辦多種形式的創業培訓,指導幫助個人自主創業。
學校要根據自身發展定位和社會對不同專業的研究生的需求,制定科學的發展規劃并制定具體改進措施。對于省屬高校,改進的主要措施有:1)以研究生培養為抓手,提煉學科方向,整合科研力量,培養科研團隊、創建科研平臺。目前省屬高校科研力量薄弱主要因為學校(院)難以凝練研究方向,因而難以獲得資金投入,基本沒有科研平臺,教師在科研方面單打獨斗,因而在指導研究生方面,無課題、無平臺、無精力,學生素質難以得到提高。2)明確培養目標,提煉專業特色,確定人才服務面向。省屬高校在制定研究生培養方案時,除了跟進科學技術的發展,還要著眼于行業需求和特色,充分利用區域優勢,考慮地方特色需求,有目的為所屬區域和地方經濟發展輸送高端人才,爭取最大可能就地“消化”研究生。3)實行導師和研究生淘汰機制。以科研經費、科研平臺、往屆學生就業率等指標對導師進行考核,適當提高考核門檻,不符合條件的導師要限制或者暫停招收研究生。以專業能力綜合評估排名為基準,對學生實行一定比例的淘汰,剔除“混學位”的或能力的確較差的學生,以此提高研究生整體素質。4)建立校企聯合辦學或合作培養機制,吸引科研院所和企業一線高級技術人員參與研究生培養工作,充分發揮科研院所和企業在工程技術實驗設備和科研經費等方面的綜合優勢,著力提高研究生的實際工作能力,并提高了研究生將來在聯合院所或企業就業的可能性。
研究生綜合素質的高低對其就業有決定性的影響,研究生在校期間既要加強理論學習又要增進社會實踐,以提高自身綜合素質為根本目標。在學識方面要做到:一是具有哲學的高度。研究生是國家培養的高層次人才,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一支重要力量,擔負著經濟發展、科技進步、民族振興的重任,要深刻認識到自身的歷史使命和重大責任,要從全局、大局分析,考慮問題。二是具有專業的深度。做學術要勤勤懇懇、兢兢業業,忍得住寂寞,耐得住清貧,在深入學習的基礎上力求有所建樹。要瞄準科研的最前沿,把自己研究的領域向縱深推進。三是具有基礎知識的廣度。在專業學習外,要了解時事,關注民生,擴大自己的知識面。
省屬高校研究生就業競爭力相對薄弱,為此,政府要通過政策調整、優化地區人才配置,學校要不斷提高教育質量,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研究生個人應該積極進行生涯規劃,努力掌握專業知識的同時,著力提升自己的綜合素質,只有這樣才能使得省屬高校研究生就業難的問題有所改觀。
[1]邱忠信.研究生就業問題分析及對策[J].吉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