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鏡鸝
(廣州工程技術職業學院,廣東 廣州 510000)
革新傳統教學觀念,是教育學研究的新課題,也是當代藝術設計教學改革關注的核心問題。促成主動、開放、有效的教學,是現代藝術設計教學的目標。
現代教育技術的發展越來越成為藝術設計教學改革的重要動力,教育技術的革新不僅僅是技術手段的進步,而且涉及到技術應用背后教學觀念、教學模式的更新。作為一名藝術設計教育工作者,我深深理解到我國的教育發展方向,也努力在我所從事的藝術設計教學中努力學習現代教育技術,積極探索新的藝術設計教學方法,以求對新技術條件下的藝術設計教學改革有所啟發。
在傳統藝術教學上,我們一直倡導辯證唯物主義的認識論,即能動的反映論。但是長期以來,我們更多強調了認識的反映特性,強調它的客觀性的一面,而對認識的能動性則未能給予充分的重視和深入的揭示。
20世紀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初,我國哲學界在認識的能動性問題上展開了深入的討論,強調認識的能動性、建構性和中介性。然而,認識論并不只是寫成文字的理論,也不只是專家頭腦中的觀念,它廣泛存在于并實踐于各個領域社會成員的頭腦中,同時左右著人們的實踐活動。迄今為止,在藝術教育領域中,輕視認識能動性的機械論觀念傾向還很廣泛,它導致了教學觀念的許多偏向。
認識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真理既具有絕對性,也具有相對性。然而在藝術教育中,我們常常把現有課本知識當成了定論,看成是無需檢驗、只需理解和記憶的“絕對真理”,好像只要理解了、記住了課本知識,就可以套用它去應付靈活多變的實際問題。然而,實際藝術創作面前,問題總是具體的,在不同地獄、不同受眾會有很大的差別,它往往并不是套用一兩個概念原理就能解決的,只有真正的創意思維才能給學生創造的靈感。
知識是靈活的,但卻不是最終的定論。課本知識只是一種關于各種現象的較為可靠的假設,而不是解釋現實的模板。而且,更重要的是,這些知識在被個體接受之前,它對個體來說是毫無權威可言的,不能把知識作為預先決定了的東西教給學生,不要用我們對知識正確性的強調作為讓個體接受它的理由,不能用科學家、教師、課本的權威來壓服學生,學生對知識的接受只能靠他自己的建構來完成。另外,知識在各種情況下應用并不是簡單套用,具體情境總有自己的特異性,所以,學習知識不能滿足于教條式的掌握,而是需要不斷深化,把握它在具體情境中的復雜變化,使學習走向“思維中的具體”。
傳統教學觀念認為,課本知識都是人們早已檢驗過的、無需懷疑的定論,而學習就是要把這些知識裝進學習者的頭腦中,教學就是要把結論告訴學生,讓他們理解了,記憶下來,從而在以后需要的時候可以提取出來加以應用。即使讓學生去觀察、去實驗,其主要目的也是為傳遞知識,只是換了一種傳遞方式:讓事實和現象去告訴學生,它并不是讓學生對知識做出檢驗和分析。
我們常常認為,在教學之前,學生對所要學習的藝術主題本身基本是無知的,他們所具有的只是些零碎的經驗,以及一些相關的知識基礎,而日常經驗與課本知識往往是相互沖突的,它常常會妨礙正常的知識傳授,所以教學必須把正規的知識告訴學生,并與日常經驗劃清界限。這可以是教師講授,也可以是學生自學教材等。在此之前,學生自己無法解決與此有關的問題。然而,實際上學習者并不是空著腦袋走進教室的,在日常生活中,在以往的學習中,他們已經對相關的專業知識形成了豐富的經驗,他們對很多問題和現象都有自己的看法,有自己的理解。從自然屆的藝術現象到社會生活中無處不在的藝術表達,他們幾乎都有一些自己的看法。而且,有些藝術作品即便他們還沒有接觸過,沒有現成的經驗,但當問題呈現在面前時,他們也可以以相關的經驗為基礎,依靠他們的認知能力,形成他們對藝術作品的解釋,這是從他們的經驗背景出發而推出的具有一定邏輯性的假設。所以,實際上在某一主題內容的教學之前,學生常常對這一主題本身已經有了一定的理解和看法,在教師的教學過程中不能忽略。另外,我們在教學中過于強調理解的標準性和唯一性,而實際上,每個學生都有自己豐富的心理世界,每個學習藝術設計的學生都有一個七彩的經驗世界,而對每個學習者來說,其經驗世界都是獨特的。帶著自己的經驗背景,滲透著自己的個性與風格,學習者常常對同一個問題表現出不同的理解,提出不同的問題解決策略。所以,藝術設計教師不能簡單按照自己或課本中的邏輯來對學生的理解做出非對即錯的評價,而應透視學生的理解,洞察他們的思考方式和經驗背景,做出相應的教學引導,引發學生對問題的進一步思考。
傳統教學觀念之下,傳統教學表現出了許多弱點,導致了當前藝術設計人才無法適應當前我國大力發展創意產業的新形勢,無論從專業態度、思維能力、知識掌握都不能達到行業對人才的要求。革新傳統教學觀念,提出引導學生研究性學習是教育學研究的新課題,也是當代藝術設計教學改革關注的核心問題,促成主動、開放、有效的教學,是現代藝術設計教學的目標。
在研究性學習中,教師首先要組織學生從學習和生活中選擇和確定他們感興趣的藝術設計方向確定研究專題,去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這些問題可以是課堂內教材內容的拓展延伸,也可能是對校外各處自然和社會現象的探究;可以是純思辨性的,也可以是實踐操作的。可以是已經證明的結論,也可以是未知的知識領域。在研究性學習中,開闊眼界,發現藝術設計方面問題是學生學習的重要載體,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會涉及多種知識,這些知識的選擇、積累和運用完全以問題為中心,呈現橫向的、相互交叉的狀態。
研究性學習主要不是學習書本知識,而是強調學手動腦的實踐過程,它不能依靠教師傳授知識和技能,而是強調學生自主學習的行為與過程。當前教學中學生學習方式基本舊接受性學習,這種學習方式適用于事實性知識、技能性知識、規律性知識的掌握,但對于策略性知識、價值、態度和情感類知識的學習往往不能奏效,這些知識的學習只有通過自主性學習,才能內化成學生自身的經驗體系。在研究性學習中,正是通過創設類似科學研究的情境,讓學生自主的探究、實踐、發展和體驗,從而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藝術表達以及對藝術作品的分析能力。
研究性學習的特點就是其開放性,這一點構成研究性學習的各要素與實施過程所涉及的要素之間的非封閉性,集中體現在學習內容的開放、學習時間的開放。研究性學習的學習內容是多方面的,有來自學科知識的鞏固、運用和驗證的學習,也有來自學生對不同類型的藝術方向興趣、愛好、特長的學習,這些學習內容完全開放在學生的面前,充分滿足學生的各種需要;學習內容的開放,使得學習時間的開放成為可能,學生可以依據自己的興趣和愛好,按自己的學習需要、學習速度和計劃,適時地選擇參與學習的時間,相對于學科學習而言,研究性學習顯然擁有更為開放的時間,尤其適合藝術設計專業的學生。
由于研究性學習是問題解決的學習,學生面臨的是復雜的綜合性問題,這就需要依靠學生的分工協作。合作既是學習的手段,也是學習的目的,通過協作學習和研究,設計專業的學生可以取長補短,取得高質量的設計成果。
研究性學習是多種角度的,由于藝術設計專業不同方向所選用的參照標準不同,角度不同,因此對它的設計有不同的表述,在現代教育技術不斷提高的前提下,對藝術設計專業研究性學習的教學方法更應該加以設計。
作為與藝術設計學科教學相互補充的學習方式,現代教育技術研究性學習目標的具體設計,同樣可以以藝術設計學科教學目標的特征作為參照物,甚至直接將對藝術設計學科教學的批評意見作為設計研究性學習目標的依據,在藝術設計學科教學難以達到的范疇構建研究性學習的目標。
據此可以推斷,研究性學習目標的設計可以從以下兩方面來考慮:首先,是與藝術設計學科教學的互補性。藝術設計學科教學重視學生對藝術設計基礎知識的理解和掌握,而在現代教育技術下,研究性學習則不以系統學科知識的傳授為追求,它是以學生個性發展的需求為出發點。其次,是藝術設計學習目標自身的根本性。藝術設計學科教學時選擇的內容是以知識的理解為標準的,愈是能夠成為今后學習基礎的,就愈有設計的價值;同樣,藝術設計研究性學習的目標也是愈具有根本性、一般性,就愈具有廣泛遷移的價值。所以,在確定信息技術研究性學習的目標時,更著眼于每個學生的發展所必需的因素。
藝術設計研究性學習在內容上最根本的特點在于它與藝術設計傳統教學的區別。因此,同樣是學習藝術設計學科范圍里的內容,現代教育技術下得藝術教學注重使學生應用這些原理和技能去解決實際設計問題。這樣,現代教育技術研究性學習的具體內容便可以在相當寬泛、相當靈活的范圍之內加以選擇。
評價是為決策提供信息的過程,現代教學技術下對藝術設計專業研究性學習的評價,是在信息技術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中系統地收集信息,根據學習目標的要求,對完成設計的過程中學生創意行為進行價值判斷,為現代教育技術在藝術研究性學習的決策提供輔導的過程。
一個完整的設計過程,總是呈現出種種階段性結果,它們是學生在學習中學習效果的反饋體。現代教育技術研究性學習應非常重視階段性結果評價,即在研究性學習的各個階段,設定考查學生的不同能力。在設計課題設定階段,考查學生設定課題的能力;在收集相關資料、調整研究方案階段,考查學生藝術信息收集能力;在開展課題設計研究階段,考查學生的課題探究能力;在自我評價階段,考查學生的自我評價能力;總結、匯報、交流階段,考查學生的藝術綜合表達能力等等。
在藝術專業教學過程中,教師更新教育觀念,讓學生視野開闊,思維活躍,設計手段豐富,表達能力多樣,根據設計課題的特點,可以在設計室內做創意,可以到社會上做調查,可以到科技館去參觀,也可以通過網絡檢索資料,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提倡學以致用的精神,培養多方面的能力。在藝術設計教學改革的進程中,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開展藝術設計研究性學習,對現代藝術設計教育的不斷發展具有重大的意義。
[1]黃濟,王策三.現代教育論[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2]王道俊,王漢瀾,等,主編.教育學[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3]葉瀾,著.教育概論[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4]石中英,著.知識轉型與教育改革[M].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
[5]群力,等,編譯.現代教學設計應用模式[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