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宏偉
(河南牧業經濟學院〈英才校區〉思想政治教育部,河南 鄭州 450044)
這里提到的“問題驅動型教學法”,稍有別于我們熟知的“任務驅動型教學法”。
“任務驅動型教學法”是基于構建主義學習理論上的一種教學方法。它強調學生要在真實情境的驅動下,在探究式完成任務或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在自主協作的環境中,在討論和會話的氛圍中進行學習活動。“問題驅動型教學法”則是通過多媒體創建一個虛擬的故事場景,教師在講述一個真實案例的過程中提出包含學習目標的問題,以此實現學生自主學習,師生互動交流的一種教學方式。
兩者有以下不同之處:
1)思想政治課的特點決定了它不可能創建一個真實的環境讓學生身臨其境,而只能通過多媒體和PPT來創建一個虛擬的情境。
2)思想政治課眾多的知識點也決定了它不能通過建立單一的任務去完成,而要把多個任務轉化成相應問題去解決。
3)提出的問題是基于一個當前或歷史上的真實事例。教學內容大多可以從故事入手,這也是思想政治課的特點和優勢。
兩者的共同點是:它們都是將以往以傳授知識為主的傳統教學理念,轉變為以解決問題、完成任務為主的互動式的教學理念;將再現式教學轉變為探究式學習,使學生處于積極的學習狀態,每一位學生都能根據自己對當前問題的理解,運用共有的知識和自己特有的經驗提出方案、解決問題。
在實際運用中,要求教師課堂上不是從理論入手,而是從事例入手來引入教學。
比如,在講到《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這一章時,如果一上來就從先進文化、核心價值觀等理論入手,難免會給人一種講大道理說教的感覺,抵觸情緒油然而生。但是,如果從故事和事例入手,情況會立即得到改觀,變得生動有趣得多,因為實際生活中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感人故事并不少。這里列舉一例:2012年11月25日,我國殲15艦裁機成功實現著艦飛行,極大增強了我國的國防實力和國民的民族自豪感。艦上指揮人員的一個出發指令,被廣大網民親切地稱之為“走你”,并很快流行于大江南北,但是現場總指揮羅陽同志卻由于勞累過度而不幸犧牲。為紀念羅陽同志,中共中央總書記、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11月26日做出重要指示,要求黨員學習羅陽優秀品質和可貴精神。這樣一個事例,不正是對我國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完美闡釋嗎?由此,本章中兩個最重要的概念可以由這個故事引入。
問題一在這里設計成:“從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角度,談談為什么要向羅陽同志學習?”這是一個有相當難度的思考題。其一,學生們必須找到并理解有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概念的內容。這一點要學生自己去完成,以培養學生們的自學能力,教師并不對概念作過多的解釋。其二,學生們要知道羅陽的事跡。這一點要求學生必須認真聽講,如果走神的話,光憑課本是回答不了問題的。其三,要求學生把兩者結合起來,理論聯系實際,活學活用。那么,在學生尋找,閱讀,思考,并嘗試回答后,教師再進行評價和總結,就會有一個比較好的效果。因為這時候,學生的大腦應該處于一個開放運轉的狀態,而不是關閉麻木的狀態,從而有利于知識的接納。答案在這里設計成:“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就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公民為根本任務,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教師在講授時,要重點從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根本任務入手,對照“四有公民”的四個特征去印證羅陽同志事跡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一致性。
問題二在這里設計成:“羅陽同志的事例體現了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哪些內容?”選擇項有:馬克思列主義指導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社會主義榮辱觀等四個選項。這是一個多選題,同樣有相當難度,理由同上一題。學生們在回答問題的時候,必須對這些內容仔細理解后方能作出回答。
在這里應該注意兩個問題,一個是教師設計答案時,不應對答案的范圍限制得過死,應該讓學生有自己發揮的空間。只要言之有理,能夠自圓其說,都可以看作是正確答案,以保護學生們回答問題的積極性,并增強其自主思考的自信心。其次,我們應注意思想政治課的教學目的,不同于一般的課程。學生在課堂上最重要的不是知識的獲得,而是道德品質的培養,這才是教學的最重要目標。通過這樣的事例來講述教學內容,一是讓學生掌握到了課本的基本概念知識;其二,更重要的,是通過教學潛移默化地對學生進行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深刻教育。
思政課教學中一個很大的難題是,如何在枯燥的理論學習中吸引到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關注到教師所宣講的內容。如果教師從頭到尾是在不停地宣講理論的活,那么,不管這種理論的探討是深層次的還是淺層次的,都不能抓住學生的注意力。
如果能把枯燥的理論轉化成活生生的現實和事例,并且傾向于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如果能把讓人費解的抽象思維轉換成畫面感極強的形象思維,那么,或許就能在這種困境中發現一條新的道路。是的,語言的藝術無疑會增加教師們上課的光彩,但是我們也必須認識到,課堂并不是一個娛樂場所。如果學生們在捧腹之余,并沒有留下什么可以值得回味的東西,在感性之中并沒有得到什么理性的感悟,甚至,反而對社會,對人生產生了一些負面看法的話,那么,這種教學技巧的運用就是完全失敗的了。
如何把理論的內涵融入到故事中,首先需要教師從這個故事中提取到理論的內核。因此,故事或案例的挑選就顯得很重要。它首先應該具備這樣一個特征:除了教師要說明的理論意義處,它不會因為觀察者角度不同而產生別的明顯歧義。
由于我國的應試教育模式,不少同學從小就形成了被動型學習的習慣。無論是從學習的內容上,學習的方式上,還是學習的結果上都是如此。在大學教育中,應逐漸改變學生的這種學習習慣,體現出大學教育的應有之意來。
在“問題驅動型教學法”中,教學內容的引入是通過教師提出問題讓學生解答的方式來實現的。正所謂“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學生們自己去閱讀教材,理解概念與原理,并試圖解答現實中的問題,這會讓他們知道,他們所學習的東西是在實踐和生活當中隨時會遇到的問題。在這里,問題的設計同樣很關鍵。其中最重要的一點是:問題和課本內容的相關性如何。契合度越高,涉及到的知識面越多,則問題的價值也就越大。一般來講,一個問題的提出會涉及到課本中的一個知識點。這樣一來,就讓學生在活生生的事例當中,而不是理論本身之中,學習到了理論知識。也就是說,等于是重建了一次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過程。
有人說上課時教師如果不對個別學生的不注意聽課行為,如小聲說話、看閑書、玩手機、睡覺等加以糾正,是不負責的態度。但是,如果一個教師在課堂上出現了很多這樣的現象,則無論老師糾正與否,都已經標志著這一堂課是一次失敗的教學了。
且不說教師不停地維持課堂紀律會影響教師本身的情緒、思路及教學進度,更重要的是,它會轉移其他正常聽課的學生的注意力。因而,教師所要做的,就是牢牢抓住學生的注意力,不讓這種糟糕的情況發生,這是最好的選擇。要做到這一點,就需要師生之間有較緊密的互動來實現。而基于真實案例之上的問題驅動教學方法可以很好地適應這一要求,實現師生之間的良性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