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威達管理(上海)有限公司 曹微
所謂人民幣的國際化,就是要讓人民幣被普遍用于國際經濟貿易金融活動之中,并且作為價值的一般承擔者,從而成為別國的主要外匯儲備貨幣。從貨幣的功能角度來看,國際貨幣就是要在國際范圍內普遍成為商品和勞務的一般計價工具,成為貿易的結算工具以及國際通行的價值儲藏手段。回顧人民幣國際化的路徑圖,早在20世紀90年代,我國便開始與周邊鄰國使用人民幣進行邊境貿易結算,而人民幣國際化邁開實質性步伐卻是在2009年我國先后與六個國家和地區的貨幣當局簽署了總額達6500億人民幣的雙邊本幣互換協議,以及2009年7月我國正式啟動了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工作。在過去的四年里,我國通過借鑒美元、日元、歐元和英鎊這些強勢貨幣的國際化路徑,并結合中國所處的特有國內外環境,“摸著石頭過河”不斷拓寬人民幣的國際化使用。人民幣跨境結算已從貿易領域拓展到FDI(外商直接投資)和ODI(對外直接投資),實現了從經常項目到部分資本項目的擴展。然而在肯定人民幣國際化的實質性突破之外,還必須承認人民幣仍處于區域化而遠未邁入國際化的初級階段。在貿易計價結算領域,人民幣主要在邊境貿易以及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城市和企業中使用,范圍和規模都非常有限。在金融資產計價交易領域,人民幣業務也主要集中在香港離岸市場,而人民幣業務也局限在規模很小的存貸款和債券市場。在儲備貨幣領域,人民幣也僅被少數幾個鄰國如越南、緬甸等接受為儲備貨幣,遠未成為被廣泛接受的國際主流儲備貨幣。如果要進一步加強人民幣國際化的深度和廣度,就必須清楚地認識到現行人民幣國際化所面臨的主要挑戰。
首先,在國際貿易的計價和結算方面,一國貨幣是否被廣泛接受取決于貿易雙方的談判力量、交易商品的特征、雙方所處產業鏈的環節以及外匯市場的發達程度等因素。通常在國際貿易中結算幣種的選擇呈現以下特征:
(1)發達國家與不發達國家之間的貿易傾向于使用發達國家的貨幣來定價結算。這是因為發達國家擁有先進的核心技術,往往占據產業鏈上游,所出口的產品和服務具有多樣性和高附加值的特征,從而使發達國家的出口企業具有先發優勢和壟斷力量,因而在決定貿易結算時比發展中國家的企業更具有談判能力。而在中國現有的以低端加工貿易為主導的貿易結構中,大多數的出口企業都是從事勞動力密集型和資源稟賦型的低端制造業,由于缺乏技術含量往往處于獲益最少的價值鏈低端。因而商業談判的主動權也往往掌握在委托加工的一方,使人民幣在加工貿易方式下定價權力取得較為困難。從貿易伙伴來看,中國的出口方向仍然是美國、日本、韓國等發達國家,在商務談判上往往處于劣勢,因此也很難在主要的國際貿易伙伴中使用人民幣來計價和結算。
(2)大宗商品或者原油等初級產品一般由若干主要國際貨幣來計價和結算。定價貨幣的選擇主要取決于貨幣發行國的經濟規模和實力、大宗商品市場的效率和流動性以及金融市場的發達程度。大宗商品等國際貿易結算中往往也采用主要國際貨幣作為媒介貨幣,因為這些國際貨幣發行國的外匯市場更有深度、廣度以及更好的流動性,從而使利用該國際貨幣結算的成本低于貿易雙方任何一國貨幣的交易成本。
其次,人民幣國際化另一重要標志就是成為國際普遍接受的價值儲藏手段。由于近幾年國外投資者對中國經濟模式是否可持續有諸多質疑,再加上中國金融法律的不完善以及金融市場的不健全,都使得境外投資者對長期持有人民幣資產的信心不足。此外,由于目前內地監管部門仍然對人民幣回流的渠道進行管制,導致離岸和在岸市場有時存在較大的利差和匯差,從而誘發國際資本的套利行為,導致相當大規模的虛假貿易以及熱錢的頻繁流動,不僅增加了內地央行貨幣政策的難度,也違背了建立香港離岸人民幣市場的初衷。
再者,從市場深度來看,離岸市場人民幣存量的蓄積仍是人民幣國際化最大的挑戰之一。要形成境外尤其是香港人民幣流動性蓄積的穩定來源,需要境內人民幣不斷地留出。要達到這一點,就需要我國國際收支至少或在經常項下或在資本項下穩定持續地發生逆差,這樣境外人民幣的流動性才能有維持,人民幣國際使用的長期預期才能形成。從美元和日元的國際化經驗來看,美國是靠長期經常項下和資本項下的“雙逆差”逐步樹立美元國際貨幣的霸主地位。而日本雖然在經常項下持續保持順差但卻通過大量對外投資的資本項下逆差來不斷地向境外輸出日元流動性,以助推日元國際化。然而,作為人口第一大國的中國目前仍有過剩的勞動力,仍需要依靠勞動密集型出口行業來擴大就業,而且調整落后的產業結構需要較長周期,因此維持經濟增速和就業保障在一定時間內仍需要依靠出口來拉動,因而在經常項下難以形成逆差。而在資本項下方面,中國的海外投資剛剛起步,國際經濟形勢變化莫測,很多走出去的中國企業由于缺乏經驗不懂國際游戲規則面臨著巨大的投資風險。更為重要的是,目前在中國境內投資回報率要高于海外,仍是外商不斷投資中國的時候。因此,短時間內也很難形成持續的資本項下逆差。因此,境外離岸市場的人民幣蓄積缺乏持續穩定的來源,需要依靠其他方式,如國家央行層面的雙邊貨幣互換等,來增加離岸市場的人民幣存量。
通過上述分析可知,人民幣國際化之路是紛繁復雜并充滿挑戰的漫長歷程。在推動人民幣國際化方面,我們需要借鑒其他國際化貨幣的經驗教訓,立足于國內外政治經濟大環境,并密切結合國內金融改革、資本賬戶開放、利率匯率市場化等一系列改革,謹慎有序地推進人民幣國際化。具體而言,在經濟模式上要堅持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逐步提升產業結構,擴大內需,構建具有核心競爭力的貿易模式,使人民幣成為重要的國際貿易結算和計價貨幣;其次,不斷完善國內金融制度和法律監管來加強國外投資者對人民幣的信心。要穩步推進金融市場改革,加強金融市場的廣度和深度建設,鼓勵金融創新,并且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保持人民幣的幣值穩定,加快和完善香港人民幣離岸市場的建設,使其成為人民幣國際化的試驗田和先行者。逐步使人民幣成為重要的國際投融資貨幣,并進一步成為國際普遍接受的價值儲藏手段。此外,要在國家層面加強人民幣的國際合作,從區域化著手先加強與周邊地區和發展中國家的人民幣國際業務的合作,再逐步向發達國家推進以提升人民幣的接受使用程度。逐步使人民幣成為各國央行用于國際支付和干預外匯市場的重要貨幣和外匯儲備貨幣。最終真正改變中國“經濟大國,貨幣小國”的地位,提升中國在國際政治經濟舞臺上的重要性。
[1]馬俊.貨幣的軌跡[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11.
[2]博源基金會.人民幣國際化:緣起與發展[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
[3]宋敏,屈宏斌,孫增元.走向全球第三大貨幣[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