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大學西北民族研究中心 周亞成
新疆哈薩克族、蒙古族、柯爾克孜族、塔吉克族主要從事畜牧業生產,傳統經濟生產方式是草原游牧業。新疆游牧民族為草原生態均衡貢獻巨大,長期以來也為城鄉居民的肉乳食品安全消費提供了保障。在新的經濟條件下,新疆游牧經濟的發展既關乎草原生態的保護,也關系到各民族經濟的發展。
自從英國古典經濟學家大衛·李嘉圖在斯密的絕對優勢理論基礎上提出比較優勢理論后,這一理論經過不斷演化,出現了相關的“比較優勢陷阱”以及美國經濟學家邁克爾·波特提出的 “競爭優勢理論”等。依據這些理論能夠比較清楚地看到新疆游牧經濟中的比較優勢、比較優勢陷阱及比較優勢如何轉向競爭優勢。
比較優勢的主旨指一個國家、一種產業相比較于其他國家和產業表現出來的優勢。新疆游牧經濟最明顯的優勢是草場資源優勢。新疆的草原共有8000萬公頃,占全國草原面積的25%左右,其中可利用草原面積占全國可利用草原面積的23%,名列全國第二,是我國的五大牧場之一。新疆草原類型多樣,包括山地草原、平原草原、湖區草原、濕地草原、荒漠草原。牧草包括禾本科、豆科植物,草質肥美,營養價值高。世界上栽培的主要牧草,在新疆都有野生存在。新疆自然草原資源稟賦,為游牧畜牧業生產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
新疆游牧民族長期從事游牧畜牧業生產,積累了草場、放牧、牲畜培育與管理、畜產品加工的多重經驗,保證了游牧生產的長久延續。如:游牧民族根據季節的變化,把草場分為冬、春、夏、秋四季牧場,按季節輪牧,有利于牧草的充分利用以及植被的生長和恢復。在游牧轉場中,牧民探尋出轉場專門的、固定的、最佳的牧道,既顧及到長途跋涉中牲畜的食草、飲水、行走安全,也考慮到防范大量牲畜轉場造成的對草地的破壞等生態環境問題。牲畜的品種培育是畜牧業的重要環節,游牧民族很早就重視各類畜群的品種培育,如:哈薩克族培育出哈薩克馬、哈薩克牛等地方優良品種。游牧民族在畜牧業生產中,衣食住行都離不開牲畜,形成了毛、皮、肉、乳等畜產品加工的整套辦法和經驗。游牧民族對變幻莫測的草原的把握、對各類牲畜習性的了解、對畜產品的深度利用等構成了他們游牧經驗知識的博大,毋庸置疑地成為他們特有的優勢。
循環經濟是生態經濟、綠色經濟,講求經濟系統與自然生態系統的和諧,以低消耗獲得高經濟、環境、社會效益,以適當規模的生產減少排放物,提倡物質的適度消費、層次消費和廢棄物的資源化,達到資源的永續利用。新疆游牧經濟帶有明顯的循環經濟特征。第一,游牧方式是有效利用草場資源的最佳方式,如:四季輪牧,保證了草場的休養生息;適度放牧有利于牧草的生長,抑制雜草、毒草的產生;牲畜的糞便是牧場天然的肥料,滋養牧草的生長。并且游牧經濟以利用牧草為主,不開采挖掘和開墾,牲畜排放物反作用于草場,使草場資源被反復、循環利用。第二,游牧生產中,牛、馬、羊、駝都以放養為主,牲畜不斷行走,不僅肉質勁道,而且受污染小。在新疆,人們常說“草原上的牛羊喝的是礦泉水,吃的是中草藥”。良好的生產環境,使游牧民族生產的肉類、乳類普遍品質好,天然、綠色,贏得很高的聲譽,受到人們普遍的喜愛,社會效益顯著。第三,由于游牧民族經常搬遷,為便于遷徙,牧民的家庭生活用品達到最簡約化,在物品消費上不存在大量消費、大量廢棄的問題。如氈房、蒙古包中的地毯既是睡覺休息之處,也是飲食、招待客人之地。游牧經濟遵循著人和自然的和諧,經濟再生產和自然再生產的統一,經濟生產與社會效益的一致。
近年來,國家不斷加大對新疆的支持力度,新疆各行各業有了較快發展。新疆各級畜牧部門圍繞著牧業增效、牧民增收的目標,推進傳統畜牧業的改造與現代畜牧業的開拓,不斷優化畜牧業結構,為畜牧業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條件。新疆牧區的“富民興牧” 、“定居興牧”的民生工程建設、“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機制”、不斷健全的動物防疫體系,使牧民的生活、生產得到很大改善。國家以及各地政府部門對牧區發展的高度重視及制度政策的實施,從宏觀至微觀為游牧經濟發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一般意義的比較優勢陷阱,是指完全按照比較優勢生產,結果處于不利地位,落入比較利益陷阱,原有的比較優勢逐漸削弱。新疆游牧經濟中的比較優勢陷阱主要表現在草場資源退化、產業單一及其低收入。
新疆游牧區域面積廣闊的天然草場是游牧民族生存的根本,養育著一代又一代的游牧人。近年來,在這一資源優勢的背后,是草原牧草資源的嚴重退化,草原沙化、荒漠化,優質牧草品種減少,牧草覆蓋率、生長長度降低。草原蟲害、鼠害、風雪災害侵蝕著草原。人為因素也破壞著草原生態,如亂墾亂伐,挖掘開采等。同時與草原為伴的游牧民族游牧生產方式的改變,比如流動性的減弱,牧草更新變慢,所需要的營養不能得到及時補充,也導致草原生態的失衡。草場資源的退化,嚴重影響著游牧民族經濟的發展。
新疆游牧民族主要從事游牧畜牧業生產。從20世紀80年代新疆游牧民族逐步實現定居后,在從事游牧畜牧業的同時,也開始進行種植業、商業、旅游業和其他產業生產,但作為成熟產業的畜牧業,仍然是游牧民族經濟來源的主渠道和家庭收入的支撐。長期以來,草場資源的豐富造成游牧民族對游牧生產的依賴性,單一的產業成為游牧民族經濟發展、收入受限的陷阱。如:游牧業生產周期長、產值低,易受災害,使牧民在游牧經濟中屢屢受挫,大多數的牧民靠牛、羊根本不可能致富,牧民經濟收入受到限制。單一的產業,也不利于防止自然災害風險,一旦發生災害,牧民生產和生活就會受到極大影響,沒有其他收入來源的補充。
經濟研究表明,大部分國家在生產方式從農業向工業化和后工業化變遷過程中,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轉型障礙。理論界用發展陷阱來表述這種轉型困境,分別是貧困陷阱(或低收入陷阱)、中等收入陷阱和福利陷阱。“低收入陷阱”多指在農業生產方式下,收入低造成的發展陷阱。新疆游牧經濟處于農業經濟階段,牧民收入不高。其結果是:第一,牧民生活條件難以改善,教育、醫療、就業等方面處于落后狀態;第二,與其他產業收入差距不斷拉大,使牧民越來越邊緣化。
如何使新疆游牧經濟中的比較優勢得以延續和發揮,避免和跨越發展中的陷阱?游牧經濟比較優勢向競爭優勢的轉化,是重要方式和途徑。競爭理論是美國戰略管理學家邁克爾·波特提出的,也被稱為“鉆石理論”。波特認為,決定一個國家的某種產業競爭力的有四個因素:第一,生產要素;第二,需求條件;第三,相關產業和支持產業的表現;第四,企業的戰略、結構、競爭對手的表現。對于新疆游牧經濟來說,這四個要素關系的統一與協調,是增強游牧經濟競爭力的關鍵,也是實現游牧經濟跨越發展障礙的條件。
草原生態保護是一項綜合性的工程,需要制度、法律、法規的硬性保護,也需要技術層面的軟保護,更需要牧民的常保護。從游牧民族來說,他們有著保護草原的天然情感和保護草原的具體做法,這些做法是長期游牧的經驗積累,對草原保護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因此,保護草原的一項重要措施就是保護游牧生產方式,依靠流動的牲畜起到對草原機體的保護和無害化的保護。在草原退化和牧民收入低的境況下,應通過對牧區各地草原載畜量的評估,限量生產,牧民收入不足部分依靠國家財政,予以充量補貼,即帶薪放牧。這樣既能提高牧民的收入,也能使牧民把草原生態保護放在首位,從而跨越發展陷阱。
在畜牧業生產中,符合綠色食品標準的畜產品被稱為綠色畜產品,包括畜產品的生產和加工。新疆游牧民族的傳統游牧生產是自然放牧過程,畜產品純天然、無公害。現在隨著畜牧業的發展,牧民也開始使用飼料和獸藥。在眾多牌子的飼料和獸藥中,一些飼料添加劑過高,有時因種種原因牧民超標使用獸藥,影響了畜產品質量。雖然從總體看來新疆牧區生產的畜產品很受市場的歡迎,但要長久保持綠色畜產品在市場上的競爭優勢,第一,必須提高廣大牧民的畜產品安全生產意識,從源頭上把住畜產品安全關;第二,加強對飼料和獸藥的監管、檢驗和監測,加快建立和完善動物疫情監測、動物疫病預防控制、動物衛生監督、防疫物資保障及其技術支撐。
新疆游牧畜牧業生產了豐富的衍生品,如肉、乳、皮、毛、草等,但在新疆牧區,相關產業少而弱,畜產品的深加工、精加工不足,龍頭企業少,品牌少,畜產品原材料通常都以較低的價格直接輸出,影響了畜牧業相關產業的發展和牧民收入的增加。游牧畜牧業能否擺脫收入陷阱的關鍵點在于技術能否不斷創新、產業能否不斷升級。因此對牧區和牧民來說,需要不斷提高生產技術,發展新型產業,不但可以促進牧區勞動力的轉移,增加牧民收入,也是實現游牧業現代化的重要方式和途徑。
企業生存與發展戰略出現過“黑海戰略”:是一個完全沒有規律的殘酷競爭、你死我活的世界;“紅海戰略”:企業競爭極端激烈,血腥競爭所形成“紅海”;“藍海戰略”最早是由W.錢·金和勒妮·莫博涅在《藍海戰略》一書中提出。藍海戰略是企業超越傳統產業競爭、開創全新市場的企業戰略。當今社會,紅海戰略仍占市場大部分份額,而以創意為特色的藍海正在不斷成長。游牧經濟雖然不是企業,但作為一種產業或行業,在發展戰略中與企業有著共性。新疆游牧經濟的發展,從戰略上講既不是血腥的紅海戰略,也不應是完全以尋求新市場為主的藍海戰略,而應當是結合本地實際的綠海戰略,即以保護草原生態為導向、生產綠色畜產品為目的、不斷開發新產業的戰略。在充分保護、利用資源優勢、游牧生產方式優勢中,通過相關產業的發展,建立、實現游牧業的競爭優勢。
[1]丁國浩.比較優勢理論視閾中的我國產業發展關系論析[J].齊齊哈爾大學學報,2012(6).
[2]付臣琪.談區域經濟發展的資源陷阱[J].現代徑濟信息,2012(18).
[3]錢運春.經濟發展與陷阱跨越:一個理論分析框架[J].馬克思主義研究,2012(11).
[4]林毅夫.中國怎樣從“中等收入陷阱”突圍[J].理論學習,2012(11).
[5]王建軍,吳海民.“藍海戰略”的經濟學解釋[J].中國工業經濟,20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