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銀蓮(江蘇省常州市口腔醫院口腔技術室,江蘇 常州 213003)
新時期社會經濟發展帶動了人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但同時一些常見疾病也開始困擾著患者的生活質量。社會健康普查數據顯示,我國牙列缺損患者的人數正在持續增加,盡管這不是一種惡劣性的疾病,若不及時處理會影響到正常的飲食狀態。傳統醫療技術對牙列缺損的治療效果有限,無法從根本上解決患者的健康翁。現代醫療技術開始推廣精密附著體和套筒冠技術進行聯合,此種方案的治療效果顯著[1-2]。結合收錄的28例患者分析,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回顧性分析2010年10月~2012年10月在我院接受治療的28例牙列缺損患者的臨床資料,年齡40~65歲,平均(48±1.2)歲;其中男20例,平均年齡(49±2.1)歲;女8例,平均年齡(47±1.6)歲。臨床初步觀察,28例中17例上牙列,11例下牙列,牙列缺損數量2~7顆不等。
1.2 材料:選用德國CM公司生產的精密附著體,及套筒冠附著體,德國貝格(BEGO)的塑鋼牙,上海精義義齒公司生產的塑料基托和常規烤瓷材料。
1.3 修復操作
1.3.1 選擇方法:考慮到傳統醫學對牙列缺損修復處理的局限性,本次擬定了聯合治療方案對28例進行處理。主要采用精密附著體和套筒冠技術,通過多項醫治操作共同解決牙列缺損問題。臨床醫師需根據這一方法,擬定與患者實況相符合的具體操作流程。
1.3.2 前期準備:根據精密附著體和套筒冠技術操作的需要,配備專用的修復儀器。同時,對此套修復方案可能出現的異常情況,提前擬定應對措施。其中,應參照上牙弓、下牙弓等結構,預備一套相似的修復方案,以在突發情況下緊急處理。
1.3.3 修復治療:牙列缺損區遠中基牙按套筒冠要求常規基牙預備,牙列缺損區近中基牙按烤瓷牙常規基牙預備,硅橡膠取模,超硬石膏灌模;制作套筒冠內冠及烤瓷聯冠基底精密附著體陽件;臨床試戴套筒冠內冠及烤瓷聯冠基底精密附著體陽件;臨床黏固套筒冠內冠,試戴套筒冠外冠及烤瓷聯冠并用硅橡膠取集合模;制作支架,并與套筒冠外冠及精密附著體陰件激光點焊;試戴,排牙,完成修復體。
按照上述方法對患者的牙列缺損處進行修補,經過2~12個月的跟蹤回訪,掌握了28例患者的牙列恢復情況。經統計,28例患者經過精密附著體和套筒冠技術處理,上牙弓、下牙弓等缺損癥狀均得到完整滴修補,從外觀上與正常牙列保持了一致。所有患者的牙列功能均有改善,主要集中于咀嚼功能、發音功能、牙合合功能,與治療前癥狀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同時,精密附著體和套筒冠技術聯合應用也有一定的風險,本次3例患者出現了黏膜壓痛的情況,男2例,女1例,經調整修復操作后恢復。其余患者回訪調查中,無松動、無叩痛等異常,總體治療效果十分理想。
患者,女,50歲。由于患者病情較為特殊,實際治療采用了精密附著體和套筒冠技術聯合應用方式。按照患者的實際情況設計治療方案,遠中設計精密附著體陽件,近中設計針道,舌側設計導溝。臨床試戴合適后用硅橡膠取集合模;灌模后,制作支架,并與精密附著體陰件及套筒冠外冠激光點焊,經臨床再次試戴合適后,排牙,完成。2年追蹤,效果良好,患者自覺舒適、美觀。
牙列缺損是現代社會比較多見的癥狀之一,其主要是由于患者飲食不當而影響了上牙弓、下牙弓組織功能的發揮。此外,牙列缺損也與患者的年齡大小有關,年齡越大,牙列缺損的發生率越高,以老年人居多。早期臨床對于牙列缺損處理僅限于常規的修復處理,并沒有對牙列結構進行科學地調整。隨著臨床醫療技術的改革發展,醫務人員積累了更多的臨床操作經驗。對于牙列缺損處理也積極采用了新型技術。精密附著體和套筒冠技術聯合應用,標志著牙列缺損修復技術的創新調整。
有報道表明,套筒冠修復技術可以通過牙體制備調整患牙的冠根比例,對伸長牙傾斜牙進行必要的糾正[3];平均分配合力,抑制了牙周膜與牙槽骨的破壞和吸收;同時改變了患牙的冠根比例,降低重心,限制了牙齒的松動度[4-5]。精密附著體是繼卡環、套筒冠之后的第三大類直接固位體,不僅解決了卡環由于金屬鉤暴露而產生的美觀缺陷問題,而且能在基牙傾斜度過大,難以取得共同就位道、余留牙過少且牙周情況不佳、游離缺失等條件時取得良好固位、穩定效果,同時應力分布情況可更合理地調節[6]。
精密附著體和套筒冠聯合使用,修復余留牙有牙周炎、大面積齲齒、游離端缺失等特殊病例時,其呈現出來的醫療價值尤為顯著。既發揮了精密附著體固定夾板的作用,也發揮了套筒冠活動夾板的作用,起到了良好的夾板固定效果,并且通過牙體制備調整患牙的冠根比例,克服了套筒冠磨削牙齒組織過多的不利因素。由于修復技術的先進性,患者在經過一段時間調理后,便可完全地恢復牙列缺損癥狀。
本次28例患者在治療前,均接受了癥狀觀察及病理研究等環節,掌握大量臨床資料后決定采用精密附著體和套筒冠技術給予修復。結合28例的回訪調查情況,2~12個月期間恢復的效果顯著。首先,修復了原牙列的缺損位置,恢復了牙列組織結構的完整性;其次,通過一段時間的臨床調理,使患者的咀嚼、牙合合、發音等功能均有改善,這些都說明了聯合治療技術應用的臨床價值。
總之,牙列缺損是人們日常生活中比較多見的癥狀之一,其誘發原因與飲食習慣、年齡增長等相關。雖然此癥狀不會對患者造成嚴重的病理傷害,但若不及時處理會影響到正常的工作與生活狀態。過去常規修復技術的療效不顯著,本次經過精密附著體和套筒冠技術進行聯合治療,28例患者的總有效率達98%,回訪調查后無復發現象,說明了聯合治療方案對牙列缺損的治療價值。
[1] 張富強.附著體義齒[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5:1.
[2] 馬軒祥.口腔修復學[M].第5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317.
[3] 韋小紅,于文滔.圓錐型套筒冠義齒修復多數牙缺失的臨床應用[J].寧夏醫學院學報,2007,29(1):73.
[4] 徐君伍.口腔修復學[M].第4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0:284.
[5] 謝 暉,程祥榮,錢 勤.套筒冠義齒用于牙周病患牙的生物力學研究[J].華中科技大學學報,2003,31(12):96.
[6] Burns DR,Ward JE.Review of attachments for removable partial denture design:Classificati on and selection[J].Int J Prosthe,1990,3(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