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慶麗
(桂林市衛生學校,廣西 桂林 541002)
語文綜合實踐活動,顧名思義,是由3方面要素組成,即語文課堂、綜合教學、實踐活動。通過一種“鮮活”的實踐化教學整體提高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提升語文素養[1]。這種全新的語文教學方式已經在很多高中得以探索和實踐,并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它具有突出學生主體、直面學生生活、注重學生實踐的特點。筆者認為,這些特點能夠和中職學校的教學目標、定位,學生類型、特征很好結合,能夠比高中實施語文綜合實踐活動取得更好的效果。
我國著名經濟學家張維迎曾說過,大學的理念是傳授知識,培養人才,并服務社會[2]。這同樣適用于中職學校。中職學校的任務是培養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專門人才,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這一教學目標決定了中職學校語文教學的方向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結合。中職學校語文教學應擺脫中學那種普教模式,注重素質提升和能力培養,突出文化課為職業文化建設的有效服務,突出文化基礎知識能力在專業學習和工作崗位的實際應用,培養學生職業生涯發展能力。在中職學校語文教學中開展綜合實踐活動,能有效引領學生掌握教學目標所確定的知識、技能,形成能力,提高素養。
此外,中職學生的現狀也要求中職語文教學實施綜合實踐活動。目前中職學校的在校生一般是初中學習困難、成績較差的學生。他們普遍存在文化基礎知識水平偏低的問題。這些文化基礎知識“先天不足”的學生到中職學校后遇到的突出問題是文化基礎課聽不懂、不愿聽,對文化基礎課學習沒有熱情,相對重視專業課,對語文學習興趣也普遍不足。針對現狀我們改變傳統語文教學模式,創新教學方法。語文綜合實踐活動是以學生直接經驗以及自身生活、社會生活和相關職業工作為基礎,以學生自主學習、直接體驗和研究探索為基本方法,以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和培養語文綜合應用能力為目標的語文情境活動[3]。它能夠在教學中滲透專業知識,培養職業能力,充分發揮語文學科的工具性功能,把語文學習和學生關心的就業問題結合起來,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夯實他們的職業素質基礎,并提高學生的就業力,從而緩解就業難問題。
中職學校語文教學實施語文綜合實踐活動有一個很好的“先天”環境。相對于高中語文來說,中職語文教學升學率的壓力較小,不必對教學大綱和知識點亦步亦趨,課程學業的壓力也相對不大,這就給了教師和學生開展語文綜合實踐活動相對大的自由。一方面,教師能夠根據課本內容靈活選擇,而不必拘泥于知識的灌輸。比如對課文的選擇、重點的把握、教學方式的改變等。另一方面,學生擺脫了升學的壓力,能夠按照自己的興趣展開學習,樂意參與這種實用、有趣、有效的學習活動。這種新的互動式的語文學習與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力相結合,必然產生極佳的學習效果。
目前,為貫徹落實全國職業教育工作會議精神,各職業學校文化課課程改革已全面展開。此次課改明確了職業學校文化課的基礎性、應用性、發展性功能,與此相適應,在新制訂的語文課程(基礎部分)教學內容和要求中,語文綜合實踐活動也被引進教學體系之中[3]。它是本次職業學校文化課課程改革的一個亮點,因此中職學校實施語文綜合實踐活動大有可為。
中職學校實施語文綜合實踐活動主要從兩個陣地展開:課堂和課外。
布魯納認為:“知識的獲得是一個主動的過程。學習者不應該是信息的被動接受者,而應該是獲取過程的主動參與者。[4]”教師在授課文時,還可以結合專業特點,幫學生創設情境,使學生很快入境學習。比如筆者所任教的班級是護理專業,在教授文言文《〈論語〉五則》時,針對這五則語錄都和處理人際關系,提升個人能力有關,把當前社會中醫患關系緊張的現狀用多個案例告訴學生,并讓學生分析原因。最后將這類話題引向社會生活、醫院工作中人際關系的處理上,引導學生深度挖掘,結合實際,積極思索。因此,在課堂上實施語文綜合實踐活動教師必須給學生營造良好氛圍,讓他們能夠自由地想,大膽質疑,滿足他們的表現欲望,促進他們主動參與學習,積極探索。教師要鼓勵學生暢所欲言,使課堂氣氛活躍,從而達到理想的效果。
生活是語文教育的源泉和基礎,作為一門生活化的基礎學科,語文教學內容理應以課本為原點,向學生生活的各個領域延伸,由課堂走向生活,由封閉走向開放,讓學生在生活中提升語文素養,提高人文素質。這些生活化的情景,更有助于學生對所學知識的運用和檢驗,有助于提高學生綜合運用語文的能力。中職生相對普通高中學生而言有更充裕的課余活動時間,可以通過豐富多彩、有趣的課外活動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把課堂內學習的知識,在課外進行實踐,因此,校園文化活動是中職學校施行語文綜合實踐活動的一個優勢平臺。依托校園有限的資源發掘整合出與語文學習有關的內容,可以使語文綜合性學習建立在與學生實際貼近的基礎上,幫助學生拓展語文學習的空間。中職學校可以通過以下多種校園文化形式,施行語文綜合實踐活動。
3.2.1 課外閱讀指導 適當地進行文學專題活動,開展文學講座,師生共同賞析文學經典,面對面交流,講解知識,傳授經驗,提高學生的語言感知能力,培養高雅的趣味。利用課外活動時間定期舉辦讀書交流會,推薦適合中職生閱讀的課外讀物和中外名篇,指導學生課外閱讀。激勵學生做讀書筆記,寫讀書心得,要求能熟記、背誦一些名篇名句,鼓勵和引導學生在寫作中學以致用。周末開放多媒體教室,組織學生觀看中外經典電影,以寫作“觀影感”、“影評”等形式交流觀影體驗。可將課文中敘事性的文章改編為戲劇形式,讓學生進行角色扮演,體驗文章中人物的喜怒哀樂。它能使學生將語文課堂上所學的知識,具體運用到實踐中去,是語文能力的轉換和延伸;它把語文課堂教學與舞臺藝術表演相結合,既培養了學習語文的濃厚興趣,又擴展了學生的思維空間,使學生的理解力和表達力得到提高,從而豐富和深化了語文課堂教學,起到了以演促學的作用。
3.2.2 創建文學社團和自辦校刊 在中職學校建立文學社團和自辦校刊,能提供一個多姿多彩的創造舞臺。校園文學社團在提高中職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培養寫作能力、豐富校園文化生活等方面有著積極的作用。校刊的創辦配合了文學社團的各種創作活動,可極大地調動學生發言的積極性,同時編輯刊物是對學生語文能力的綜合訓練,設計版面、選擇稿件、修改稿件、斟酌文字,都對提高學生的文字運用能力、語言組織能力很有價值。充分利用學校每學期定期開展的一系列“文化藝術節”等活動,舉辦征文演講比賽、詩歌朗誦比賽、書畫比賽、黑板報比賽等形式多樣的課外文體活動。這些活動的開展,既達到了育人的目的,又為學生提供了鮮活的寫作素材,更能豐富和繁榮校園文化。
3.2.3 設計專業情景相結合的實踐活動 開展語文綜合性實踐活動,要和學校的特點、定位、專業優勢等結合。如筆者所在的衛校,每年九月新學期伊始,針對部分學生方言較濃,普通話不夠標準的現象,以每年九月“全國推普周”為契機,開展“說好普通話,提高職業素養”的綜合實踐活動,讓學生從活動中認識說好普通話在今后醫護工作中的重要性,形成良好的學習和使用普通話的心態。結合護理專業特點,不定期組織衛生宣講比賽,要求學生講一則衛生保健知識或衛生常識;在見習中嘗試護理用語,讓學生分為小組并互扮角色,創設互助合作的情景;書寫護理交班報告等。在“模擬應聘”的語文綜合實踐活動中,創設醫院護理部應聘護士的情境,教師擔任護理部主任,學生為應聘對象,讓學生施展各自的才干。在活動展示課上,求職信的書寫,口頭自我介紹,模擬應聘現場問答,個人特長展示等環節都能讓學生在實踐練習中運用和掌握應聘技巧,提高臨場應變能力,為今后創業打下良好基礎。
綜上所述,中職學校實施語文綜合性實踐活動符合時代要求,也是中職語文教學得以發展、培養適應社會需求人才的必經之路。利用語文綜合性實踐活動,抓住機會發掘并整合校園文化的有效資源,開展活動,可以使語文綜合性學習建立在與學生實際貼近的基礎上,幫助學生拓展語文學習的空間;同時,語文綜合性實踐活動還促進了學校資源,特別是學校文化的建設,真正實現“互促”。所以我們要充分開發利用現實生活中的語文教育資源,引導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文綜合實踐活動,使學生在廣闊的空間里學語文、用語文,更好地適應未來崗位的需要。
[1]陳金海.語文綜合實踐活動集錦(上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曾建輝.編輯出版專業就業導向型教學模式探析[J].出版科學,2011(3):57.
[3]董愛萍.職業學校開展語文綜合實踐活動的探索[J].常州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9(6):79-80.
[4]孟憲玲.學案導學,自主探究[J].中國體衛藝教育,2011(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