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揚
(甘肅省中醫學校,甘肅 蘭州 730050)
全國中等衛生職業教育任務引領型規劃教材《天然藥物學基礎》,是經教育部審定批準、由軍事醫學科學出版社出版的面向21世紀課程教材。筆者參與了該教材的編寫,并且通過與舊版教材對比淺析該教材特色及使用后的感悟。
隨著職業教育的改革與發展,特別是在“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以職業為本位”職業教育新理念指導下,中等衛生職業教育將著眼點集中到了培養學生的職業素質和職業能力上。全國中等衛生職業教育“任務引領”型規劃教材就是在此形勢下產生的,它的編寫有貫穿“一條主線”、突出“兩個特點”、構建“三個模塊”的特點。
即任務引領,就是以醫藥衛生行業的實際工作任務引領知識、技能和態度,讓學生在完成實際工作任務的過程中學習相關知識,提升綜合職業能力。要求教師引導和要求學生對為什么學習、能否學習、學習什么、如何學習等問題有自覺意識。
與醫藥衛生崗位對接、與國家職業資格考試對接。要求教師為適應中等衛生職業教育,突出職業能力的素質培養、貫徹“工作過程系統化”和“學、做、練”一體化教學理念;圍繞國家職業技能鑒定的考核標準和衛生職稱考試大綱強化重點內容。
即目標與任務、理論與實踐、達標與評價。
1.3.1 目標與任務 目標:根據現行教學大綱,理論部分按照“掌握、熟悉、了解”3個層次完成,實踐部分按照“熟練掌握、學會”兩個層次完成。“實踐目標”將每一章的學習目標進行優化、細化、具體化。
任務:依據醫藥衛生行業的實際工作任務和每一章的知識點、技能點與素質要素,有針對性地提煉出需要完成的工作問題或解決的實際問題。
1.3.2 理論與實踐 理論:緊緊圍繞“目標與任務”,結合學生認知前提,根據完成實際工作任務的需要,精選理論教學內容,循序漸進,突出重點,化解難點。
實踐:按照“掌握、熟悉”兩個層次完成“實踐目標”,以實際工作任務為中心,以實際工作所需知識、基本技能為實踐內容,保證教學過程與醫藥衛生崗位實際工作任務對接。
理論與實踐部分打破長期以來教學中理論與實踐二元分離的格局,實現以實際工作任務為中心,理論與實踐的一體化教學。
1.3.3 達標與評價 達標與評價部分,將教學過程與課后評價、實際工作任務和國家職業資格考試緊密結合,全面覆蓋知識點、技能點、考點和素質要素,編制模擬測試題并進行達標評價和能力訓練,將焦點放在通過完成實際工作任務所獲得的成果上,激發學生的成就動機,通過完成實際工作任務提升其職業能力,實現“學、做、練”一體化。
課程教材改革是推進素質教育的突破口。遵照以學生認知規律為導向,以培養目標為依據的教改精神,《天然藥物學基礎》新教材是在總結原教材教學實踐與經驗的基礎上,吸收了先進的教育思想和教學理念,突出素質教育而編寫的一部教材。無論在內容上、體例上或是形式上都做了很大的改革。
教材的優劣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教與學的效果,對教學質量的提高起著關鍵性作用。新教材在內容上做了較大的調整,強調“實用為本,夠用為度”,改變了原教材內容“難、繁、偏、舊”和過于注重書本知識,忽視崗位實踐技能的現狀;選錄了常見的天然藥物,分為重點掌握類、理解類和一般了解類,重點描述了具有代表性的天然藥物,對一般需要了解的天然藥物以表格形式進行歸納比較;大幅度刪減了天然藥物的理化鑒定、顯微鑒定內容,突出了藥物形狀鑒定內容,總體難度明顯降低。這些改革有助于改變中職教育長期以來存在的面面俱到、說理不透、理解困難的局面。與此同時,大幅度拓寬了教學范圍,增加了許多現代科普知識,加強了課程內容與現實生活、現代社會和科技發展的聯系,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新教材在編排體系上有了明顯變化,主要集中在板塊模式、插圖、選編習題和附錄上。
2.2.1 新教材的板塊模式變化 舊教材的編排體例是按照藥物的科屬模式展開的,而新教材是按照藥物的藥用部位進行的,并且在各論每一章的相應位置增加了藥用植物學科屬的相關知識,這樣以藥用部位為經,以形態科屬為緯,經緯交錯,相互滲透,貫穿全書,全面而又有側重。另外,這種返回的編排法兼顧到了學生的接受能力,更有利于教學。因此,在教學中需要教師對有爭議的變革回歸到理性的思考上。
2.2.2 新教材選編插圖變化 無論是各論中的藥材黑白插圖,還是教材最后選錄的代表性藥材彩圖,都做了尺寸的標注,這種嚴謹、科學的編寫方法,有助于學生對實際藥材產生直觀認識。
2.2.3 新教材選編習題變化 各種職業技能性習題相對增多,這樣可以積累感性認識,促進抽象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有助于學生養成重視實踐、勤于動手及思考問題的良好習慣。
2.2.4 新教材選編附錄變化 在教材的附錄部分,整理歸納了藥材性狀鑒定的名詞術語,如:“獅子盤頭”、“金衣掛甲”、“通天眼”等。傳統的藥材鑒別方法是天然藥物學的精華部分,它比現代理化顯微粉末鑒定簡單實用,易于操作,是中醫藥傳統的優秀部分,應當弘揚和繼承。
現代教學理論認為教科書應當利用認識心理學的研究成果,全面調動學生各種感官,激發其學習興趣,使他們全身心地投入學習。為此,新教材每一章均穿插“案例分析”、“知識鏈接”和“課堂互動”。“案例分析”選編崗位實際案例,“知識鏈接”選編知識拓展或國家職業資格考試真題解析,從而加深學生對重點和考點內容的理解,培養其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課堂互動”設計崗位實際問題討論,促進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創造課堂活躍的氛圍,增強課堂教學的實效性,幫助學生抓住本節的中心內容,培養學生動手、動腦的能力。書中所附的插圖,作為教學內容的有機組成部分,增強了教材的趣味性和可讀性,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教師要充分注意到這些特點,并在教學過程中加以利用。
天然藥物學基礎是一門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課程,需要培養藥學專業學生的操作能力,因此,在課程教學過程中,應靈活運用不同的教學方法與手段,通過簡練、生動的案例引導,使學生逐步獲得專業能力和技術能力,達成學習目標。教師在教學中應當精心設計每一個環節,注意做到以下幾點。
所謂針對性就是專業課教師要對崗位需求做深入了解,重點研究教學內容與崗位需求之間聯系的密切程度,并以此確定相應的教學目標,從而在內容的取舍上滿足醫藥衛生行業及用人單位對人才的需求以及學生參加國家職業資格認證考試的需求,形成專業基礎課程為后續課程,尤其是專業課程服務的觀念。只有有針對性的教學目標,教學才能從實際出發,做到突出重點。
有趣味性,就是力求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課堂中不斷設置興奮點,讓學生在樂中學;所謂啟發性就是力求啟迪學生的積極思維,充分調動學生的非智力因素。在講授基本知識的基礎上,盡量采用“互動式”、“引導式”教學法,如課堂討論、引導觀察描述藥材標本特征、演示實驗、研究性學習,以啟迪思維、拓寬視野、培養能力。
天然藥物學基礎教學應盡量多安排實踐技能訓練,充分利用掛圖、實物,讓學生密切接觸藥材的各類標本,能鑒別、會描述常見重點藥材形態及功用;同時教師在教法上要有創新,將現代教學手段與現代技術進行整合,有效利用多媒體課件、網絡以及計算機設備等優勢資源,加大信息量,改變死記硬背現象,使課堂教學呈現勃勃生機。
實施分層教學,對學習困難的學生,使他們基本達到教學要求;對學有余力的學生,采取研究性學習等方法,培養他們的創造和探索能力。使每名學生都能從課堂上獲取知識,得以發展,體現“以人為本,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
學習評價的內容不僅包括理論知識、實踐技能,還包括學生職業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形成和發展。可采用教師評價、自我評價、學生互評方式,注意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筆試與口試、實踐操作相結合,課內與課外相結合,結果與過程相結合,且以形成性評價為主。充分發揮學習評價的鑒定功能、激勵功能和教育功能,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
加強師資隊伍的培養,促進教師專業成長,提高教師整體素質,轉變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建立一支符合新課程要求的優秀師資隊伍。只有教師理解新課程,接受新課程,創造性地實施新課程,才能切實提高教學質量,真正實現最初設想的目標,使任務引領教學模式在課堂教學中發揮最好的作用。
實訓基地不僅包括一些硬件和場地,更重要的是在新理念指導下的物質的綜合。只有在優質的課程體系的指引下建設實訓中心,才能最大限度地達到能力培養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