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丹
(長春師范大學 科研處,吉林 長春 130032)
吉林省科教資源豐富,擁有各類大專院校60 余所,每年投入大量科研經費,但是科研成果實現產業化的比例較低。為此,探索省屬高校科研成果轉化激勵機制成為當前最現實、最迫切的問題。
高校科研成果轉化是指高校將其科研成果進行后續中試、開發、應用、推廣從而形成新產品、新技術、新工藝、新服務等的過程,即科學技術變為現實生產力的過程[1]。高校科研成果轉化激勵機制是指在高校科研活動中,高校為激勵教師和科研人員將科研成果進行應用與推廣而制定的一系列物質和精神的獎勵政策,從而最大限度地調動科研人員從事科研成果轉化的主動性和能動性,為高校的發展發揮作用。
激勵機制就是用各種有效的方法調動科研人員的工作積極性和創造性,使科研人員努力去完成組織的任務,實現組織的目標。在高校科研成果轉化的各種機制中,激勵機制占有舉足輕重的作用,也是促進成果轉化效果最理想的機制之一。正確的激勵機制會點燃科研人員的激情,充分調動科研人員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加快科研成果轉化的速度。首先,高校通過建立行之有效的激勵機制可以加強科研人員科研成果轉化的意識,加快高校科研成果轉化成現實生產力。其次,科研人員在激勵機制的影響下,可以發揮他們的潛在內動力,可以在成果轉化上有更大的突破,從而加速科研成果的轉化。最后,激勵機制也是高校吸引企業參與科技成果轉化的動力,可以促進高校與企業、市場的聯系,從而加快高校科研成果向現實生化力轉化的步伐。
近年來,隨著國家對科技成果轉化越來越重視,吉林省政府先后發布了《吉林省人民政府關于組織實施重大科技成果轉化項目的意見》和《關于激勵科研人員加速科技成果轉化的暫行辦法》等一系列重要政策性文件和規劃。但省屬高校普遍存在科研成果轉化機制不健全、獎勵辦法不合理和利益分配不恰當的問題,使科研人員對成果轉化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對科技成果轉化的積極性不高,阻礙了高校科技成果轉化的步伐。
激勵機制在高校科技成果轉化中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由于長期以來我省省屬高校對科研成果轉化的重視程度不夠,激勵機制不健全、不完善,很少有高校制定出正式的科研成果轉化激勵方面的政策性文件,大多是在科研管理制度或科研獎勵辦法中簡單提及對科研成果轉化的獎勵政策,使教師和科研人員不能清晰地了解學校關于科研成果轉化方面的激勵政策,而是更多地注重申報縱向課題、發表高級別論文、出版專著、申報獲獎上,忽視橫向課題,不重視科研成果的轉化和應用價值。這種不健全、不完善的激勵機制導致科研人員忽視對科技成果的轉化和應用推廣,致科研成果與市場嚴重脫節。
吉林省屬高校在激勵機制中更側重于高級別論文、著作和科研立項的獎勵,而對于科技開發、成果轉化與推廣獎勵力度不大,這種獎勵辦法必定導致科研人員將大部分精力放在撰寫高級別論文和科研成果獲獎上,而忽視科技成果的轉化與推廣,造成大部分科研成果沒有轉化成市場生產力,而變得幾乎毫無實際價值。
現階段,吉林省屬高校科研成果轉化的激勵機制存在利益分配政策不健全、利益分配不平衡的現象。省屬高校很少將科研成果轉化直接與利益分配掛鉤。利益分配制度中成果研究者的獎勵仍然占很大比重,而參與成果轉化的其他課題組成員和科研管理者的利益仍然得不到重視,在一定程度上打擊了他們繼續進行科研開發的積極性。
省屬高校應轉變傳統的以理論研究和科技研究為重點的目標導向模式,應樹立以科研成果是否已經轉化成經濟效益,是否有實用價值為目標導向衡量科研成果的價值。應根據實際發展的要求,重新確立目標,既重視理論研究,又加強應用研究;既重視科技研究,又加強推廣成果的開發與轉化,把橫向課題研究與縱向客廳研究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只有樹立這種新的目標導向模式,才有利于加強科研人員注重科研成果的轉化。同時高校還要引導科研人員樹立“科研成果沒有轉化就沒有研究成果”的觀念,應根據市場的要求,加強與企業的聯系,努力將科研成果轉化成有市場、有經濟效益的產品。
激勵政策應本著以人為本的原則,將物質獎勵與精神獎勵相結合,改變以往以科研人員的論文、著作、項目數量作為獎勵主要參考依據的獎勵辦法,根據成果轉化產生的社會價值的大小,制定不同級別的獎勵標準,引導科研人員重視橫向項目,重視科研成果的轉化。同時增加科研成果轉化獎的評選,并將科研成果轉化與年終考核、評優、晉級、職稱評定等掛鉤,充分引起廣大教師和科研人員對成果轉化的重視程度。對于在科技研發和成果轉化中做出貢獻的科研人員,還要加大專業技術職務評聘和高層次人才選拔的傾斜力度,真正做到在“政治上鼓勵、經濟上獎勵、職稱上激勵”的“三勵”政策。
吉林省屬高校應結合自身實際建立科學合理的分配制度,盡量提高科研人員及科技成果轉化參與者的利益比例。建立科學合理的分配制度能夠調動科研人員從事研究、開發、應用、轉化等工作的積極性。吉林省高校科研管理部門可以借鑒美國高校成功的科研成果轉化機制,如麻省理工學院(MIT)的技術轉讓收入中的15%用于技術轉讓辦公室的工作開支,其余部分的三分之一歸技術發明人,三分之一歸發明人所在的院系或試驗室,三分之一歸學校收入,這種分配機制能充分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同時高校應積極提供參與項目研究的大學生到企業學習和鍛煉的機會,鼓勵有能力的教師在完成本職工作后,加強與企業的科研合作,并對有重大轉化價值的科研項目提供一定的技術和經費支持。
[1]李楓,王冬艷.高校科研成果轉化激勵機制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消費導刊,2008(7).
[2]陳偉.地方高校科研成果轉化激勵機制研究[J].長江大學學報,2011(2).
[3]何慧星,商云霞.西部地方高校科研成果轉化的制約因素及對策研究[J],2008(10).
[4]李國朋.國外高校科技成果轉化的現狀與啟示[J].河南科技學院學報,2011(3).
[5]馮振珉,胡元清.高校科技成果轉化的激勵機制研究[J].教育管理20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