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寶軍
(長春理工大學 外國語學院,吉林 長春 130022)
在羅森伯格等經濟學家提出的理論基礎上,20世紀80年代初期,伯樂、羅斯韋爾等人提出了從大學的角度來看待合作創新行為和由此產生的各要素的特征。20世紀80年代后期,美國經濟學家甘地對產學研合作進行了詳細的過程分析和數理描述,對合作創新的研究從片段性的研究走向了系統化的分析階段。
經濟學家熊彼特于1912年在《經濟學發展理論》中首次提出了創新的理論。他認為,創新就是將技術發明應用到生產經營活動中所引起的生產要素與生產條件的重新組合。他的創新理論主要包括五個方面的內容:第一,引入新產品或者一種產品的新特性;第二,采用一種新的生產方法;第三,開辟一個新的市場;第四,獲得原材料或半成品的新的供應源;第五,實現一種新的企業組織形式。熊彼特的創新理論強調科學技術在社會變革中的巨大作用,研究了經濟增長和經濟發展的模式、周期波動,預測了經濟發展的長期趨勢,提出了自己的經濟理論發展體系。
國家創新理論是1987年由經濟學家弗里曼提出的,這一理論是在德國經濟學家李斯特的“國家體系”和熊彼特的“創新”基礎上提出的。國家創新理論產生以后,世界上很多學者在這方面都作了系統的研究,如: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的國家創新系統研究、倫德瓦爾.本特-埃克的國家創新系統理論、邁克爾.波特等人提出的國際創新系統研究。到了20世紀90年代,“國家創新系統”才真正被應用到實際來指導相關政策的制定,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的國家從國家創新系統角度研究創新過程,提出了“國家創新系統”思路的政策體系。
戰略聯盟是指:由兩個或兩個以上有著相當經營實力的企業或特定事業和職能部門,為達到共同的戰略目標通過各種契約而結成的松散型網絡組織形式。戰略聯盟多為自發的、非強制的,聯盟各單位仍然保持著原來的經營獨立性。戰略聯盟概念最早是由美國DEC 公司總裁簡·霍普蘭德和管理學家羅杰·奈格爾提出的。國內外很多學者從不同的角度對戰略聯盟理論作出了不同的解釋,主要有:邁克爾.波特在《競爭優勢》中提出的價值鏈理論,格蘭特、巴爾奈等學者的資源基礎理論,科斯的交易費用理論等等。
交易成本是指:交易各方為了共同的合作目標,在合作過程中可能發生的一切活動所引起的人力、物力、財力、時間等方面的耗費。交易成本理論是威廉姆森等人在科斯交易成本理論基礎上提出的,它是產學研合作的基礎,在產學研合作過程中主要發生的交易成本有:(1)溝通成本,產學研合作三方在合作之前為了了解其合作對象的情況,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時間、金錢等成本對其進行調查。(2)談判成本,產學研合作各方在談判過程中為了維護各自的利益而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時間、金錢等成本。(3)履約成本,產學研合作各方為了履行約定都會存在一定的風險,并且合作各方為了減少風險的發生而需要承擔一定的經濟損失。
資源分為可再生資源、不可再生資源。各企業不可能擁有其所需的所有資源,為了獲得資源、技術、信息和市場,可以通過戰略聯盟聯合開發出新的資源、市場、信息、技術等。產學研合作是橫向互補資源組織合作,產品生產的各階段都可以由合作各方共同承擔。在合作過程中,合作一方不僅可以與其他合作對象共享自己的資源,還可以從其他合作對象那里獲得自身無法獲得的有限資源;另外,在合作過程中,合作各方還可以不斷學習其它合作對象的優勢,提高自己的能力,從而減少對其它合作對象的依賴程度。
技術學習是企業生存和發展的關鍵要素,是獲得核心開發能力的基礎。Linsu Kim 對發展中國家的技術學習模式進行了概括,提出了發展中國家逆向發展的三階段學習模式:一種新技術出現時,產學研合作各方要積極跟隨新研發團隊的思路,接受先進的管理思想,改變原有的“引進—吸收—再引進”的模式,建立“引進—技術學習—消化吸收—自主創新”的新模式。
“知識經濟”最早在1990年由美國的一個信息學研究所提出。1994年,在《未來工作:在知識經濟中把知識投入生產》一書中,“知識經濟”這一概念被使用。有關知識經濟的研究是從1996年開始的。
知識經濟簡言之就是以知識為主導的經濟,以知識資源為基礎的一種經濟形態,是建立在信息和知識的生產、分配、使用基礎上的經濟。知識經濟是信息社會發展的產物,是隨著信息技術和微電子技術的不斷發展而出現的一種經濟形式。21世紀信息技術已經被各個領域廣泛使用,而且對政治、社會、經濟、文化等方面也產生了一定影響。當今社會知識和信息已經成為企業的重要資源,并且越來越成為企業競爭的關鍵因素,如果一個企業擁有先進的科學技術和信息網絡,那么它在競爭中就會占有壓倒競爭對手的絕對優勢。知識經濟是一種網絡化經濟,信息網絡的快速發展把全球連接成網絡型的信息結構,主要表現在:網絡化可以使企業快速、準確地把握市場行情,了解市場需求動態;企業也可以通過互聯網把自己介紹給網上的其他用戶,以此來宣傳自己,同時也可以了解其它公司的情況。創新是知識經濟的靈魂,創新是贏得競爭優勢的關鍵。隨著科學技術的高度發展,競爭也變得更加激烈和復雜化,一個企業只有通過創新才能保持競爭優勢,才能應對瞬息萬變的市場環境。
知識經濟的重要作用表現在:其一,知識經濟有利于轉變政府功能。知識經濟的發展要求政府和企業的功能有重大變化,目前政府職能轉變的主要工作是:制定相關政策,使新的科技知識和科學技術迅速流向企業,提高企業的技術水平和知識水平;努力提高勞動者的知識素質,抓好教育和培訓;加強國家創新體系建設,主要是和知識創新、技術創新相關的機構和體系建設。知識經濟的發展直接關系到政府職能的轉變,政府職能轉變的主要工作和知識經濟息息相關,只有不斷轉變政府職能、完善知識經濟的相關法規,才能保障知識經濟的健康發展。其二,知識經濟有利于增強綜合國力。綜合國力主要包括經濟實力、科技實力、教育實力、資源實力、政治實力、軍事實力。其中經濟實力、科技實力、教育實力中都包括知識實力,所以說知識實力和知識經濟日益成為綜合國力增強的重要標志。我國要想增強綜合國力,就必須不斷發展知識經濟,狠抓科技和教育。其三,知識經濟有利于促進基礎研究、高科技研究。基礎研究和高科技研究是新知識、新技術的源泉,還是高技術產業和新知識經濟的源泉,基礎研究和高技術研究的成果能夠給知識經濟以巨大的推動力,為知識經濟開辟新的發展領域,指明知識經濟的發展方向。
產學研合作是一種新型的生產方式與經濟形態,它既是經濟學必須研究的一個重要領域,也是技術經濟學發展到一個新階段必然要涉足的一個新興領域。基于自主創新的產學研發展模式的研究還不成熟,本文只是以國外一些經濟學家的理論為基礎,運用管理學、經濟學等各學科理論知識對產學研合作問題進行研究。
[1]馬克思.資本論:第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6
[2]康芒斯.制度經濟學:上冊[M].北京:商務印書館,1967
[3]科斯.論生產的制度結構[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4
[4]馮慶斌.基于群落生態學的產學研合作創新研究[D].哈爾濱:哈爾濱工程大學,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