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秀良,于峰濤,翁永斌,王 凱,繆巍巍
為了提高防險救生技術水平,我國引進了英國Beaufort公司MK-10型脫險裝具,并進行了MK-10型脫險裝具50 m快漂訓練的首訓。本次脫險訓練分5個階段:(1)訓練設備準備;(2)訓練方案和應急預案制定;(3)崗位設置和崗位培訓;(4)理論授課;(5)實操訓練。
1.1 訓練設備 在高9.25 m、直徑3 m的脫險訓練艙進行。訓練艙分主艙、副艙、脫險艙和治療艙。脫險艙高2.68 m、直徑1.2 m、脫險艙有效高度2.1 m、脫險艙口直徑0.65 m、脫險艙上沿至主艙水面高度2.13 m。主艙注水后的上層用壓縮空氣加壓形成氣墊,模擬脫險深度。脫險艙自動快速增壓和主艙自動快速減壓來實現快速上浮脫險訓練。
1.2 訓練對象 30名參訓人員,軍官4名,士官15名,士兵11名,年齡 20~30歲,訓練深度 50 m以淺,訓練時間約1個月。
1.3 設備保障 對脫險艙的伺服閥充氣接口進行了改造,使脫險艙的充氣接口與MK-10型脫險接口匹配,并對伺服閥進行了3、10、30、60、120 m 加減壓力試驗,進行了加減壓過程中的曲線調試[1],加減壓曲線滿足Pt=P0×2t/b。
式中 P0——開始加壓時艙內的初始壓力(ATA);
Pt——加壓時間t秒后艙內的實際壓力(ATA);
t——實際加壓時間(s);
b——加壓時間周期(s)。
對液壓站和液壓系統的管路重新編排;在脫險艙內安裝了攝像和對講系統,可以全程監控脫險人員。控制臺全部改造;注水系統增加了回水功能,節約了時間、水資源等。
制定詳細的訓練操作方案,要求脫險人員訓練由淺至深,逐步掌握脫險訓練技術。同時制定應急預案,防止訓練過程中脫險人員發生危及生命的情況。
脫險訓練的流程:體檢→主艙注水加壓→脫險人員進艙→脫險艙注水加壓→開啟脫險艙上蓋人員出艙→體檢觀察。
為防止艙內緊急情況的發生,制定了相應的應急預案:(1)脫險艙內發生充氣閥不能正常供氣或呼吸氣供氣中斷時,停止操作;(2)脫險艙注水,水位超過肩部時脫險人員敲打緊急信號,并由艙外人員通知控制臺停止操作;(3)脫險艙上蓋未完全打開,脫險人員切勿退出充氣接頭,等待艙外人員手動打開上蓋,確認上蓋完全打開后,再上浮。
對各崗位人員進行培訓,特別是剛進入到我部的大學生,進行脫險訓練操作流程授課,使他們掌握脫險訓練的程序。
對脫險人員進行授課,熟悉訓練艙設備系統,了解和掌握高氣壓對機體的影響、MK-10型脫險服的構造原理及使用方法等。鑒于參訓人員是首次進行快漂脫險,心理上難免會產生恐懼情緒的特點,對此,心理老師對參訓人員進行心理干預輔導授課,緩解或消除心理壓力。
訓練前安排脫險人員進行身體檢查(包括多普勒、肺功能、心電圖)并安排加壓鍛煉、吸氧訓練,以適應快漂訓練[2]。根據首次訓練的特點,合理安排快漂脫險深度、循序漸進,從1、3、10、30到50 m。為了使參訓人員盡快適應脫險訓練,在1 m不加壓深度訓練時,安排了2次訓練,并在快漂脫險艙出口處安排潛水員進行接應。
經過30 d、180人次的訓練,脫險人員熟練掌握了MK-10型脫險裝具快漂脫險技能,提高了特殊環境下機體的應急反應能力,取得了良好效果。
[1]龔錦函.潛水醫學[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1985:396-398.
[2]蔣春雷,方以群.潛艇脫險及醫學保障[M].上海:第二軍醫大學出版社,2001:103-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