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元弟
患者,男,25歲,某部戰士。2010年4月1日下午出現低熱,測體溫37.5℃,當時無明顯咳嗽、咳痰,無腹痛、腹瀉,晚間測體溫38.0℃,給予退熱顆粒口服。次日體溫升至38.4℃,聽診雙肺呼吸音粗,未聞及濕啰音,當班軍醫給予頭孢曲松靜滴治療。至4月3日病情加重,中午測體溫39.0℃,給予青霉素等藥物靜滴。晚間體溫高達40.0℃,伴寒戰,大汗淋漓,主訴右側胸痛,呼吸及咳嗽時胸痛明顯,咳嗽輕微,痰咳不出,聽診右肺呼吸音較左側低,未聞及濕啰音,加強補液抗感染及物理降溫等治療后,于晚間測體溫38.4℃。4月4日晨測體溫39.0℃,患者咳嗽少,痰咳不出,查體:精神萎靡,鞏膜未見黃染,體表淋巴結未觸及腫大,未見皮疹及出血點。心率102次/min,律齊。兩上肺呼吸音增粗,右下肺呼吸音減低,未聞及濕啰音。腹部軟,觸診未及壓痛、反跳痛。神經系統檢查未見異常。患者自訴幼年卡介苗等接種情況不詳。
根據以上病情,診斷:發熱待查、支氣管肺炎,不排除結核性胸膜炎、胸腔積液。上報艦指揮所,建議后送,行血常規、X線胸片等檢查,以明確診斷。如暫不具備后送條件,建議指揮所對患者相對隔離,對艙室、人員、物品進行消毒等處理。
患者于4月5日晨后送至某編隊救護所進一步檢查,結果提示:血淋巴細胞略高;胸片及B超提示:患者右側大量胸腔積液。考慮結核性胸膜炎、大量胸腔積液。
(1)結核病通常以低熱、盜汗、咳嗽等為主要癥狀,患者持續高熱,一定程度上掩蓋了病情[1]。但患者出現發熱,隨后出現高熱,抗生素治療效果不理想,應懷疑結核病的可能[2],以免延誤病情。(2)對病情的觀察應更為細致,遠航條件下不具備特殊實驗室檢查條件,因此應特別注重視、觸、叩、聽等物理檢查手段。(3)遠航前對隨艦人員的體檢工作應考慮更多內容,包括既往病史,疫區、疫情及幼年時預防接種情況應詳細列入登記,必要時進行補充接種。(4)建議艦救護所配備便攜式血常規檢測儀、便攜式超聲等基本診斷設備,有利于提高遠航條件下艦救護所診斷能力。(5)艦艇離開母港后,受客觀條件限制,救治工作多數依靠自身的衛生力量完成。建議遠航前對軍醫進行多種技能培訓,掌握簡單實用的跨專業技能,具備“一專多能”[3]。
[1] 陳灝珠,林果為.實用內科學[M].13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9:1873.
[2] 唐神結,高文.臨床結核病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1:12-14.
[3] 劉玉寧.加強艦艇軍醫一線急救能力訓練淺議[J].海軍醫學雜志,2008,29(2):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