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海龍
2003年8月,李某與成都某電動工具有限公司簽訂了為期十年的固定期限勞動合同,合同終止時間為2013年8月23日。2009年3月18日,公司被成都市勞動保障局審定為困難企業,其困難(停工、歇工)企業審定起止時間時限為2008年12月15日至2009年12月15日。2010年5月19日,公司在沒與全員職工討論決定和將裁減方案報勞動部門的情況下,被認定為困難企業為由,解除李某的勞動關系,并按每滿一年支付一個月工資標準向李某進行經濟補償。李某不服,認為公司違法解除勞動合同,要求公司支付雙倍賠償金,遂提請勞動仲裁并訴至法院。最終,一審、二審法院都支持了李某的訴求。
李某認為: 公司無任何法定事由和客觀事實違法解除與其的勞動關系,屬違法行為,應依法賠償雙倍賠償金。
公司認為:公司多年虧損,生產難以為繼,且已被勞動保障部門認定為困難企業,解除與李某勞動關系的行為合法,且已支付經濟補償,李某無權要求公司支付額外經濟補償金。
一審法院認為: 該公司解除李某的勞動合同行為屬于違法行為。第一,李某的情形不符合《勞動合同法》第39 條、40條、41 條第一款規定情形;第二,公司提供的《成都市困難(停工、歇工)企業審定結論通知書》不能構成當前涉訟經濟性裁員的實質及程序性條件。故公司應根據《勞動合同法》第48 條和第47 條規定標準向李某支付雙倍賠償金。
二審中級人民法院認為: 在勞動合同期限內,公司未按《勞動法》第27 條規定程序進行裁員李某,其情形構不成《勞動法》第27 條、《勞動合同法》第41 條第一款規定的實質性及程序性要件。其次,公司提供的《困難(停工、歇工)企業審定結論通知書》 法定困難整頓區間時限已過,只能證明2009年3月18日前的經營情況,而不足以說明該公司在解除李某時的生產經營情況。故公司的解除行為屬非法解除勞動合同行為,應當按照規定支付李某雙倍賠償金。
首先,公司與李某簽訂十年的勞動合同,在合同期限內,雙方應按照合同約定依法履行自己的權利義務,除《勞動合同法》第39 條、40 條、41 條第一款情形外,公司不得隨便解除勞動合同。本案中,公司以被認定為困難企業為依據,解除公司與李某的勞動合同關系,但因該審定結論通知書批準起止時間時效已過,不能足以證明公司現生產經營發生了嚴重困難,因而,公司應承擔舉證不力責任。
其次,根據《勞動法》第27 條規定,用人單位生產經營狀況發生嚴重困難,裁員應依照相應的法定程序進行。一是要提前三十日向工會或者全體職工說明情況; 二是要聽取工會或者職工的意見; 三是要向勞動行政部門報告裁減方案后方可裁員。本案中,公司在解除李某的勞動合同關系時,并未按照上述規定的法定程序依法解除與李某的勞動合同關系,其已構成經濟裁員程序上的違法,應當承擔程序違法責任。綜上分析,公司的“嚴重困難”情形是無效的,解除李某勞動合同關系的行為也是違法的,因而公司應對李進行雙倍賠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