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錄生 毛艷麗
(1.江蘇大學圖書館,江蘇 鎮江 212013;2.長春師范大學圖書館,吉林 長春 130032)
鴉片戰爭以后,隨著國門的打開,西方思潮涌入中國,隨著各種社會改革思潮迅速發展,中國的文化事業也出現了空前繁榮的局面。隨著視野的開拓、對知識的渴望,人們閱讀心理與日俱增,而作為中國文化的載體——書籍在以往印刷業不發達的情況下,往往被大儒們束之高閣,即私家藏書樓貯藏,同時秘不示人的藏書觀念導致很多人無書可閱,很多書無見“天日”之機。隨著駐外使節、留外人士先后涉足西方圖書館,他們以日記、游記的方式將西方公私藏書事業介紹給國人,首次向國人展示了西方與中國傳統藏書樓迥然不同的現代圖書館藏書、借閱模式,從而拉開了中國由傳統藏書樓向現代圖書館轉變的序幕。
藏書樓若從周代的“盟府”算起,到晚清已有數千年的歷史。從擁有藏書樓的管理、使用權劃分,中國古代藏書樓可分為官府藏書樓、私家藏書樓、寺觀藏書樓、書院藏書樓四種類型,其顯著特征是封閉性、保守性。從使用對象來看,唯有書院藏書樓具備現代圖書館藏書的部分職能。從歷史的發展看,雖然藏書樓對文化典籍的保存、傳統文化的傳承起了不可磨滅的作用,但它重“藏”之風阻礙了書籍的社會、教育價值的發揮。隨著洋務運動的興起,尤其經過戊戌變法,官辦學堂的發展,藏書樓如雨后春筍般地涌現,促進了國人發展文化事業的熱潮。此時的藏書樓在西方圖書館文化的影響下,開始轉變思想,走向開放性。
1862年,在恭親王奕?的督辦下,在北京建立了具有現代性圖書館特征的同文館書閣(北大圖書館的前身),1887年,在“同文館題名錄”中明確記載:“同文館書閣存儲洋漢書籍,用資查考。并有學生應用各種功課之書,以備分給各館用資查考之用。漢文經籍等書三百本,洋文一千七百本,各種功課之書、漢文算學等書一千本。除課讀之書隨時分給各館外,其余任聽教習、學生等借閱,注冊存記,以免遺失。”[1]由上可知,同文館書閣脫離舊式藏書樓之功能,可以說同文館書閣建立,為我國大學圖書館發展之萌芽。
在我國現代圖書館建立之前,舊有的藏書樓已經不能不能滿足人們閱讀的需要,此時各地紛紛成立的各種學會為滿足會員的求知需求,建立了不少學會藏書樓,它成為圖書館發展的一股重要潮流。創制學會,是晚清知識分子通過媒介參與公共事務、發表心聲的社會啟蒙活動,他們的活動意識不在滿足于個體的單獨行為,試圖通過團體場域來推動各種新思潮的傳播,藏書樓則成為學會進行信息、思想交流的場地。學會藏書樓在提供思想傳播公共平臺的職能時,無形中將藏書樓的封閉性隱去,逐漸走向開放性。學會藏書樓開放性體現在開放式閱讀、閱讀的收費制(每個會員交納一定的費用就可以在任意閱讀書籍),但學會藏書樓所藏圖書的主流大多與學會的宗旨密切相關,這也是其有別于圖書館的博采眾收之理念的區別于局限。
我國第一代規模較大、較為成熟完備的新型圖書館是京師大學堂藏書樓和古越藏書樓,京師大學堂藏書樓是清末民初大學圖書館的范例,而古越藏書樓則開啟了公共圖書館的先河。京師大學堂藏書樓是我國新興的大學圖書館的起步,它在繼承傳統官學藏書的形式飛同時,也吸納了西方式大學圖書館的理念,融匯了晚清教育發展的需要。古越藏書樓“集議于庚子,告成于癸卯”,地亦即創辦于1900年,建成于1903年。創辦者徐樹蘭從西方的圖書館得到了啟發:“泰西各國講求教育,輒以藏書樓與學堂相輔而行。都會之地,學校既多,大必建樓藏書,資人觀覽。……一時文學蒸蒸日上,良有以也。”[2]他“參酌各國規制”制定了《古越藏書樓章程》,還有一套完整的管理制度。在藏書樓向現代圖書館遞變的過程中,時人對圖書館理念的傳播業促進了藏書樓職能的轉變。1892年,鄭觀應在《論外邦之圖書館事業》一文詳細介紹了西方各國圖書館在館藏方法、借閱制度等內容,其引領了圖書館理念在中國傳播的先河。1896年,李端桑上奏清政府《請推廣學校折》;1904年,徐樹蘭奏文《論西方圖書館》;1906年6月,羅振玉在《教育世界》上發表《京師創設圖書館私議》;1909年,孫毓修在《教育雜志》第11期發表《圖書館》一文。這些文章的發表,逐漸讓工人從藏書樓藏書為一己私有之理念轉化為圖書為公共文化資源,在管理方面,也由個人傳統管理朝著現代圖書館管理模式發展。
在藏書樓向現代圖書館的遞變過程中,具有劃時代作用和最重要影響的是京師圖書館的創建。宣統元年八月初五,清政府批準《學部奏籌建京師圖書館折》,標志著京師圖書館正式誕生。隨著各種類型圖書館在全國范圍內的出現、發展,各類圖書館法規與之相應誕生。宣統二年,即京師圖書館成立的第二年,學部頒布了《京師圖書館及各省圖書館通行章程》,該章程開宗明義,第一條即指出:“圖書館之設,所以保存國粹,造就通才,以備碩學專家研究學藝、學生上人檢閱考證之用,以廣征博采、供人瀏覽為宗旨,”應該說這一思想是深得現代新型圖書館之精髓,確定了圖書館的職能不僅是保存民族文化之地,也是傳播知識的重要場所。同時,這是我國官方頒布的第一個圖書館法規。章程明確了關于“圖書館”名稱的法定地位,自此“圖書館”正式取代中國傳統的“藏書樓”。辛亥革命之后,民國政府頒布了《通俗圖書館規程》、《圖書館規程》,這些圖書館法規成為現代圖書館立法的開端。至此,圖書館的管理從無序化走向規范化。
以京師圖書館、《京師圖書館及各省圖書館通行章程》的建立和頒布,是中國圖書館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大事,完成了量變到質變的飛躍,也預示了從藏書樓到現代性圖書館發展的曲折歷程。
[1]《同文館題名錄》(第四次),光緒十二年刊。
[2]徐樹蘭《為捐建古越藏書樓懇請奏咨立案文》,載《古越藏書樓書目》,光緒三十年十月崇實書局石印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