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 鰻
民族團結教育是藏區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從近期看,它關系到藏區可靠接班人的培養、藏區高校校園的安定團結,從長期看,它關系到藏區共同精神家園的形成、藏區長治久安跨越式發展,關系到國家的經濟建設與和諧穩定。
筆者通過調查了解到,藏區高校大學生的民族觀主流是好的,對于民族團結現實意義的認識是積極的、正面的,他們熱愛自己的民族,關心本民族的經濟、社會發展;也熱愛自己的祖國,關心國家的時政、關心國家的改革發展,對堅定跟黨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路道的認識是清晰的,態度也是端正的。但同時,當今學生的思想更為活躍,主觀能動性更加明顯,獨立判斷能力增強,喜歡用自己的價值認知去判斷和衡量國際國內熱點事件,少部分學生受到了民族分裂主義分子、反華勢力制造的政治事件的負面影響。藏區高校少數民族大學生人數多,民族構成復雜,因不同宗教信仰和風俗習慣引發的學生群體事件也時有發生。這些問題的出現,給藏區高校的民族團結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戰和更高的要求。
傳統的民族團結教育多采用“灌輸式”:宣講民族理論、民族政策、民族法律法規,在這個過程中,教育者的“輸出”和受教育者的“接收”是難以完全、準確地對接的。更新民族團結教育的途徑和手段成為教育雙方的共同需求,迫在眉睫。民族團結教育要改變傳統的老套路,必須適應當前大學生的思想教育特征,更多地需要從“隱形教育”的角度切入。筆者結合自己在藏區高校多年從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經驗,認為可以將民族團結教育融入到校園文化建設的過程中,在校園環境建設、文化活動建設、文化氛圍建設、文化制度建設中形成民族團結教育物質、精神的雙重保障,促使其取得更好的、更穩定的、更持久的教育效果。
高校校園文化是先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藏區高校所處藏族自治區或者藏族自治州,地域位置特殊,經過幾十年的辦學積淀,校園文化建設成效顯著,所形成的校園文化往往都帶有獨特的地域色彩和民族個性特征,這種極具民族特色的校園文化為開展大學生民族團結教育提供了不可替代也是不可復制的優質資源平臺。
校園文化建設是藏區高校“育人”工作的重要內容,對于培養民族學生的人文精神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校園文化建設工作一般都由學校黨委宣傳部、團委、學生工作部主抓,這幾個部門正是開展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隊伍。他們了解少數民族學生的心理特征、個性特征、行為特征,長期開展少數民族大學生思想研究,具有民族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豐富經驗和較高水平。因此,在校園文化建設工作中引入民族團結教育內容就首先有了組織支持和師資保障。
校園文化建設是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有效載體,與學生在校期間的學習、生活聯系十分緊密。校園文化建設可以分為校園物質文化建設和校園精神文化建設,包括了校園環境建設、校園文化活動建設、校園文化氛圍建設、校園文化制度建設等多個方面。由此可見,校園文化建設涉及到的內容非常寬泛。豐富的內容使得引入到校園文化建設中的民族團結教育就可以從第一課堂走向第二課堂,大幅增加了民族團結教育工作的有效載體,拓寬了民族團結教育的主陣地。工作載體的增加和工作陣地拓展勢必能促進民族團結教育工作的進一步發展和創新。
校園文化建設的目的在于樹立高校的人文精神、培養大學生健全的人格、拓展大學生的綜合素質。校園文化建設的目的決定了此項工作的開展必須高度重視實踐環節。“紙上得來總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實踐讓理論知識不再僅僅是機械的記憶,通過實踐驗證的知識和道理能進腦進心,轉化為情感認知和情感認同。校園文化建設的目的之一就是讓廣大學生在社會實踐中得真知、長才干。依托校園文化建設的民族團結教育也就可以同時利用校園文化建設的實踐平臺推進工作的開展。
校園文化建設的宣傳媒介在日益豐富:校園報紙、校園廣播、校園電視、校園網絡,觸及到校園學習、生活的每一個角落。依托校園文化建設開展的民族團結教育也就能借助豐富的校園媒介開展各類教育活動。
民族團結教育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過去,我們的教育都著力在“思想教育”四個字上下工夫,思考的是如何在精神層面開展團結教育。在藏區高校中,隨處可見融入了藏族等少數民族元素的校園建筑,其實,這些帶有濃郁民族特色的校園環境也可以成為民族團結的有效物質載體,應得到充分的重視和運用。
筆者從對藏區高校民族團結教育現狀的調查中了解到,目前在藏區高校開展民族團結教育的師資主要由從事大學生思想政治課程教學的專職教師構成,從師資構成來看是很單一的。要做好這項工作,需要更多層面的教師參與進來,例如輔導員、班主任、學生工作部教師、專職共青團干、學生社團的指導老師、學生公寓管理教師等。當然,要做好民族團結教育,不僅需要教師構成多元化,同時還要提高教師從事民族團結教育的水平和素質,要對他們進行民族團結教育工作相關理論知識和工作技能的培訓。藏區高校的師資結構具有地域特殊性,少數民族教師比例遠高于一般高校,教師的民族構成復雜,在少數民族教師中,又以藏族教師為最多。在藏區高校開展民族團結教育的對象不能僅限于在校大學生,還要面向全體教師。在廣大教師中,強化民族團結的思想意識和堅定信念,形成漢族教師和少數民族教師、各少數民族教師、藏族教師和其他民族教師和諧相處,共同投身藏區教育事業的精神認同和情感認同,成為在校大學生自覺接受民族團結教育的帶領人,和在校大學生一起營造、珍惜藏區高校和諧穩定的校園環境。
選拔、培養少數民族大學生成為學校團學干部骨干。筆者在學生工作中發現,藏區高校少數民族大學生比例高,在少數民族學生中又以藏族學生人數為最,但在學校的團學干部隊伍中,少數民族學生、藏族學生的比例卻遠低于學生人數比。來自少數民族地區的學生受基礎教育水平較低、地區經濟發展相對滯后、文化生活較單一、生產生活水平較低等因素制約,在進入大學后,在人際交往、參與公共事務中顯得較為被動,適應能力和溝通能力較弱,一些少數民族學生還在與人交往中,表現出自卑的心理特征。針對此種情況,學校相關部門和相關教師應加強引導少數民族學生參與學校公共事務的積極性,在“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中增強少數民族學生和漢族學生的交流、溝通和合作。在團學干部招聘中,適當放寬對少數民族學生的準入要求;在各年級選拔一批少數民族團學干部,加強對他們的民族團結教育,并通過少數民族學生干部在少數民族大學生中的影響力,將堅決維護民族團結的信念傳播給更多的同學。同時,要注重宣傳藏區高校中的民族團結先進個人、宣傳維護民族團結的典型事跡。我們不得不承認,榜樣的力量更具滲透性和感染性,通過榜樣力量的感召,在廣大學生中營造一個人人學先進、人人爭做先進的良好氛圍,樹立自覺維護民族團結的思想意識。
校園文化建設的活動陣地雖然分散,但是涉及到的方面眾多,影響力廣泛。依托校園文化建設開展的民族團結教育便能從第一課堂走向第二課堂,從教學班擴展到學生公寓、學生社團、學生團支部、學生黨支部、學生志愿服務團隊、學生社會實踐團隊、大學生禮儀隊、大學生國旗班;從課堂教學擴展到各類學生文體活動、各類學術專業競賽。
注重以民族節日為契機,舉辦各類慶典活動。例如藏歷新年、彝族火把節、回族古爾邦節等,在這些受少數民族同胞重視的節日里,在學校開展相關慶祝活動,學校領導慰問少數民族學生、師生共同參與節日慶典。這既能給少數民族學生提供一個展示本民族風俗習慣、文化傳統的平臺,又能讓少數民族學生感受到學校領導、教師的關愛。舉辦以“展示民族文化·弘揚民族精神”為主題的各類文藝演出,少數民族學生能歌善舞,他們喜歡用舞蹈和歌聲來表達自己的感情。各類文藝演出活動為他們提供了展示自己才能的機會,通過展示增強了少數民族學生的自信心,加深了不同民族學生對于非本民族文化、宗教信仰的了解,促進不同民族學生之間的相互理解和溝通。舉辦以“民族團結共發展”為主題的演講比賽、征文比賽,學生在準備比賽稿件的過程中,能主動去探究中華56個民族的起源與發展,深刻理解民族團結的重大意義。開設“民族文化大講堂”,主講人除了是研究民族文化的教授,還可以是學生。同學們可以講一講本民族的婚嫁喪葬風俗、宗教信仰,講一講家鄉的時代變遷、節日里的歡快場景。舉辦以不同民族學生組隊的大學生辯論賽,辯論賽不僅能鍛煉思維、培養口才,增進了解、促進溝通,還能起到明辨是非,探求真理的作用,同學們在辯論中,主動地去探求民族團結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有了深刻的認知,教育的成效將更加穩定持久。
藏區高校是各民族學生共同學習、生活的場所,學校要注重校容校貌的整體規劃。在學校的建筑中融入藏族等少數民族元素,體現不同民族的建筑藝術特征;在校園中擺放少數民族優秀人物和反應各民族兒女團結奮進的雕塑;在學生公寓樓里張貼少數民族美術家的畫作;在教學樓里張貼少數民族科學家的畫像等等,這能夠讓少數民族同學產生民族自豪感、歸屬感和認同感,培養他們的自信心和主人翁意識。認識祖國的發展和強大,需要各民族同胞團結一心,少數民族的發展和強大也離不開祖國的統一。
(本文系四川省教育廳2012年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課題“藏區高校民族團結教育方法與途徑”研究成果之一,項目編號:CJS12-075;四川省教育廳2012年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課題“現階段四川藏區高校共青團工作研究”研究成果之一,項目編號:CJS12-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