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海亮
(淮陰工學院,江蘇 淮安 223003)
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的根本任務是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新人,提高全民族的素質,那么高校作為高等教育這一不可或缺的機構則承擔著培養出各類高素質人才的任務,本人作為一名高校管理工作者,文章將表達自己對大學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思考與總結。
當下各高校仍然在安排課程時設置了大量的理論課程,實踐課程相對較少;另外,老師在對學生進行學習成果考核時主要進行書面考試,而非真正的能力測試;整個社會、老師、家長、學生都過分看重學生的文化學習成績,而忽略了更為重要的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其結果就是培養出來了很多會考試的學生,真正掌握了技能或者知識的學生少之又少。
很明顯,當下多數老師在科研方面的“造詣”很深。誠然,科研與教學同等重要,但是科研應高是為了更好地教育學生,事實上,部分高校教師卻是重科研,輕教學。搞科研給教師帶來的好處確實比教學多很多,這種既得名又得利的科學研究毫無疑問代替了耗時費力見效又慢的教學。這就造成了很多教師自己文化很深,但是學生能夠學到的知識卻是鳳毛麟角。
當下,多數大學生的思想是健康、積極向上的,但是由于西方文化和價值觀的沖擊,一些學生表現出價值觀念扭曲、理想信念模糊、誠信意識淡薄等不該出現的思想。
我國傳統教育制度有很多優良值得傳承的,但是其中也不乏一些不符合時代發展需要的糟粕。一些高校管理工作者未能正確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存在著對教學內容、教學方法以及學生學習成果考核體系缺陷問題,未能形成學生自主學習的良好習慣。
以人為本的高校教育管理,是指高校管理工作者以人為中心,一切從人出發,重視人的自身因素,在教育、教學、行政管理等工作中處處體現人性,尊重人權。構建和諧社會是新時期國家管理的重要思想,而構建和諧社會的根本途徑是以人為本,以滿足人的精神需求和物質需求為管理的最高境界。以人為本也是各級社會管理事務中所公認的管理理念,既尊重了人權,維護了人的尊嚴,體現了人文關懷,也能夠實現人的自身價值。教育科研的人本管理,是價值觀念、實踐規范、理性意識和情感體驗的科學管理。在高校管理中充分體現人文精神,實施人本管理,注重和搞好校本科研,建設和諧校園文化,營造一個民主和諧的環境,是使教育發展、師生進步的有效途徑。教育因為受教育者而存在,管理同樣因為促進人的全面發展而實現價值。所以以人為本是教育管理的核心。
3.2.1 教育管理意識的轉變
自1977年恢復高考以來,全國每年高考學生總數持續上升,高校學生隨之增長,社會在進步, 科技在發展, 現代化的逐步實現, 首先要求的就是人的思想觀念的轉變增強現代管理意識,現代化的教育管理意識要適應新時代的要求, 要適應現代各項管理工作的需要,教育管理工作者思想觀念的更新,必定會促進教育事業的發展。
高校管理工作者想要強化現代管理意識, 就要重視培養自身學習能力,善于創新,還要注重提高自身的協調能力, 善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要掌握好合理有效的管理方式,繼承和學習科學的管理理論和經驗,對管理工作的目標、內容、原則、方法、環節、制度等傳統的基本理論,要學習和掌握國內外先進的管理理論和方法,從而提高工作效率。
3.2.2 全面育人的新思路
(1)加強形勢與政策課程教育。形勢與政策教育是高校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徑。各高校應把形勢與政策教育這一課程列為高等教育的必修課程,堅持這一門學科的嚴謹性,加大考核力度。同時,也要重點突出加強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當下各高校開展的各類文化、藝術、體育和科技類活動都應持之以恒的堅持下去,讓大學生的生活豐富起來,也可以將思想教育融入到這些活動當中去,擺脫填鴨式的理論思想灌溉,這樣更有利于大學生團體的吸收與利用。
(2)加強改善思想政治教學。加強改善思想政治教學,高校應重視這一課程的開設,并投入相應經費與精力,招收思想教育課程教育課方面的教學人才,帶來他們先進獨到的教育教學方式,以推進更好思想教育課程的建設。
(3)加強完善教師師德建設。專業精湛、師德高尚的教師往往是各大高校招收人才的標準。學高為師,身正為范。這樣的老師是學生生活與學習的榜樣,也能夠給學生帶來潛移默化的影響,師德師風既是一個學校辦學水平的重要標志,又決定著學校的學風和校風。所以,高校加強高校教師的師德建設尤為重要。那么,高校可以通過對教師的職前培訓、職后培養、職務聘任等方式不斷加強完善師德建設。
(4)積極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高校進行各種文化教育的前提是學生擁有健康的心理,擁有積極向上的心理素質是高校對學生進行更高層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礎。高校建立好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應真正發揮作用,心理健康教育不是一次就能夠完成的,是需要持續不斷的加強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可通過加強宣傳與多開展與心理健康相關的活動,讓學生對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提起重視。以此高校教育管理則會更順暢,更有條理。
(5)開展豐富的社會實踐活動。各學院應根據各專業學生的專業特點,開設各種豐富多彩額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求真知,在實踐中得教育,在實踐中增強自己的專業技能,為學校培養高素質的復合型人才鋪設一條更寬廣的路。
美國當代心理學家波特爾和羅勒爾的激勵理論模式這樣描述:“激勵→努力→績效→獎勵或制裁→滿足”。由此,由此可見,激勵機制的建立對高校教育管理有著非常重要的促進作用。以下我將介紹一些激勵機制下可用的方法。
3.3.1 職務激勵法
班級職務選擇時所用的職務激勵法對學生有個很好的促進作用,通過學生對各班委的競爭來體現學生素質,為競爭成功或者為更好做好自身的職務工作,學生會自發加強自身素質提高的培養。
3.3.2 信任激勵法
信任是人與人相處的潤滑劑,它可以是加速個體自信心爆發,從某種程度上講,自信比努力對于學生的成長更為重要。在老師學生之間,學生之間建立信任于高校學生管理有很好的基礎作用。
3.3.3 目標激勵法
目標激勵,就是確定適當的目標,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期望理論認為,人只有在預期自己的行動有助于達到某一目標的情況下,他的行動才會得到充分的激勵 。美國的心理學家詹姆士曾說:“人最本質的需要是渴望被肯定。”
在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有些行之有效的傳統經驗是我們開展工作的基礎,同時,我們又需要適應形勢,在繼承中創新。高校教育管理者要不斷根據新形勢而改變管理方法,積極吸收國外先進的教育管理方法,自己也可積極創新,總結出更適合本校學生的管理方法,與相同工作者交流學習經驗,從而不斷推進教育管理的創新。
以上只是我個人對大學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思考與總結,這只是初步的,深入的研究還需要各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者的不斷研究。眾人拾柴火焰高,這樣才能為教育管理界的發展增添更多的新鮮血液。總之,教育管理思想的轉變,以人為本的觀念,激勵機制的運用以及教育管理的創新是當下我們教育管理工作者需要注意的關鍵。
1.方江華、李勇:《新形勢下加強高校學生管理工作的對策》,《淮南工業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
2.宋家緒,宋斌.試論教育管理創新[J].甘肅農業,2006
3.周國嶺.關于教育管理工作的幾點思考[J].中州大學學報,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