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思濤
儀隴縣自1998年11月建立機關事業單位社會保險制度以來,歷時15年的探索和實踐,目前,仍有一些新情況新問題亟待解決。
建立城鄉一體化社會保障制度,著力解決社會不公問題。多年的實踐證明,分類建立社會保險制度,并把城鄉各類勞動者和居民分別納入相應的范疇,形成事實上的“兩軌、三軌制”格局,以期實現“制度無缺失、覆蓋無遺漏、銜接無縫隙”,這種辦法在實施過程中存在不少問題,制度不統一,各自為陣,相互掣肘,增加行政成本。機關事業單位社會保險因為國家沒有統一的政策和制度,各地政策規定五花八門,實際設計和運作都未能跳出城鎮職工養老保險制度這個大“框框”。然而,各地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尤其是財政支付能力,在政策制定上多少打了一些折扣。如儀隴縣機關事業單位社會保險試行辦法實施意見規定:“個人負擔的養老保險費,改革起步當年不低于本人繳費工資的3%,以后每兩年或一年提高一個百分點,最終達到8%”,但實際上該縣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個人負擔的比例至今仍為4%,從而導致退休時個人賬戶養老金偏低。基于此,建立統一的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并逐步從縣級統籌過渡到市級、省級統籌,有效增強基金抗風險能力,真正體現公平正義,是現實和未來發展的必然要求。
強化離退休人員退管服務工作,著力解決養老難的問題。儀隴縣60歲以上的人員占人口總數的17%,比全國平均水平高出四個百分點,已跨入“老齡化”社會。加強離退休人員的管理與服務,是政府義不容辭的責任。但由于制度缺失、管理缺位、經費缺乏,職能部門開展工作的難度非常大,服務對象也不滿意。因此,建議建立完善統一的離退休人員管理服務制度,從政策、資金等層面明確職能部門的職能和責任,規范退管服務方式,統一活動經費標準等,確保這項工作的正常開展。
不斷調整完善現行政策和制度,著力解決新情況新問題。例如,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的“績效工資”是否納入繳費基數,以個人身份續保退休后能否享受生活補貼等問題,反響比較強烈,亟待規范和明確。從共享改革發展成果的角度出發,根據社會保險法等法律法規規定,建議調整個人參保、續保繳費基數及相應增加其養老金待遇,即在原繳費基數基礎之上增加相應級別的“績效工資”,或可先將基礎性績效工資(生活補貼)一次性納入。
總之,在政府主導的社會保險制度設計上,應優先體現公平原則,做出適當的普惠性安排,通過增加政府公共財政投入,加大社會財富再分配力度,防止和消除兩極分化,促進公平正義,著力構建社會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