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衛國,凌湄
2012年9月的一天晚上,小王駕駛著行駛證已過期3天的奧迪轎車沿津保公路由東向西行駛時,與前方順行的一輛自行車相撞后駛入逆行道,接著又與迎面駛來的一輛大貨車相撞。大貨車逃逸,騎自行車的婦女經搶救無效死亡。經交管部門認定,小王駕車未保證安全行駛,是造成此次事故的原因,應承擔事故的全部責任。經交管部門調解,小王賠償死者家屬各項損失合計30萬元。
賠償完畢后,小王認為自己的汽車投保了車損險、交強險、商業三者險,保險公司理應對其賠償。但保險公司卻拒絕理賠,理由是根據保險合同,肈事車輛未在規定檢驗期限內進行機動車安全技術檢驗,不屬于保險責任范圍。雙方發生糾紛,訴至法院。
2012年5月12日,黃小姐將思威牌多用途乘用車停放在廣州市花都區龍珠路紅菊花大廈門口。次日,發現該車被盜,隨后向公安機關及車輛投保的保險公司報案。事后,廣州市公安局花都區分局立案偵查,但至今未偵破。
同年8月14日,花都公安分局向黃小姐出具了《被盜(搶)車輛證明》,確認黃小姐的車輛被盜案未偵破。于是,黃小姐向保險公司提出索賠申請。但保險公司認為,黃小姐的車輛行駛證有效期到2012年4月30日,保險事故發生時已過期,保險公司不承擔保險責任。經查,車輛的投保時間是2012年4月17日。隨后,黃小姐起訴到法院,請求判令保險公司賠償15.4萬元。
案例一與案例二的性質不同。案例一探討行駛證過期后車輛肇事,保險公司是否擔責。而案例二探討行駛證過期后車輛被盜,保險公司是否擔責。下文將分別進行討論。
機動車行駛證是準予機動車在我國境內道路上行駛的法定證件。機動車行駛證上詳細記載了許多重要的信息,包括車牌號碼、車主姓名、型號類別、發動機號和車架號碼、載質量或者乘坐人數、初次登記日期以及年度檢驗記錄等。
《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以下簡稱《道交法》)第八條規定:“國家對機動車實行登記制度。機動車經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登記后,方可上道路行駛。尚未登記的機動車,需要臨時上道路行駛的,應當取得臨時通行牌證。”
《道交法》第十一條第一款規定:“駕駛機動車上道路行駛,應當懸掛機動車號牌,放置檢驗合格標志、保險標志,并隨車攜帶機動車行駛證。”
根據上述規定,可以得出結論:機動車只要上路行駛,駕駛員必須攜帶行駛證。
《車輛行駛證》具有以下重要的功能:
1.產權權屬證明
《機動車行駛證》上“車主姓名”一欄記載的車主姓名是法律承認的車輛所有人,其有合法使用和處置該車輛的權利。如果發生交通事故、經濟糾紛等,其也是法定的責任承擔人。
機動車是一種特殊的動產,如果機動車被盜,而公安機關經過偵查又查獲了這輛車,這時車主必須出示《機動車行駛證》,而且該證記錄的車主姓名、發動機號和車架號碼等均應與實物完全一致,方可領回被盜車輛。
需要說明的是,行駛證并非是被保險車輛特定化的唯一標志,購車發票以及車輛登記證書也可以證明車主和車輛之間的關系。有人形象地將“行駛證”與“車輛登記證”比作“身份證”和“房產證”。
2.符合上路條件證明
車輛已經合法檢驗,符合安全行駛的標準,可以上路行駛,這應是行駛證最重要的功能。行駛證過期,只是表明車輛沒有按時進行檢驗,并不一定表明車輛不符合安全行駛的標準。在很多情況下,車輛的安全性沒有問題,只是沒有履行檢驗程序。這就需要針對不同的險種,明確對行駛證的要求,不能一概而論。只要行駛證過期,一律不賠,顯然不合理。
保險公司從車輛安全的角度出發,按不同險種區別對待保險責任。上述兩個案例涉及到車輛損失險、商業三者險、車輛盜搶險等不同險種,不同的險種所針對的保險事故是不同的,保險公司的保險責任也是不同的。車輛損失險的保險責任是碰撞、傾覆、火災、爆炸等。商業三者險的保險責任是保險期間內,被保險人或其允許的合法駕駛人在使用被保險機動車過程中發生意外事故,致使第三者遭受人身傷亡或財產直接損毀,依法應當由被保險人承擔的損害賠償責任,保險人依照本保險合同的約定,對于超過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強制保險各分項賠償限額以上的部分負責賠償。而盜搶險的保險責任是全車被盜竊、被搶劫、被搶奪等。通過比較可以看出,車損險和三者險針對的是保險車輛在使用過程中所發生的某些事故,保險車輛的使用是其前提之一,因此車輛本身的適用性及安全狀態就十分必要了,所以需要有關部門對車輛進行檢驗。但是盜搶險與保險車輛的使用及適用性沒有直接必然的聯系。
從保險公司的角度考察,免責條款是對投保人權利的一種限制。機動車商業保險中,保險人通過附加“按照規定辦理安全技術檢測手續”的義務限制被保險人的權利,其本意應當是減少存在安全隱患的保險車輛發生保險事故,從而增加自身的保險風險。
從國家強制機動車安全檢測的角度考察,設立機動車強制檢測的目的是保證通行機動車質量符合安全技術要求,防止存在安全隱患的機動車上路行駛對他人造成損害。
2012年3月14日中國保險行業協會公布的《機動車輛商業保險示范條款》第一章機動車損失保險第八條第(三)項規定:被保險機動車有下列情形之一者,發生保險事故時被保險機動車行駛證、號牌被注銷的,或未按規定檢驗或檢驗不合格的,保險公司不負責賠償。同樣,在第二章機動車第三者責任保險第二十四條第(三)項也有這樣的規定。
按照上述規定,車輛行駛證過期后被保險車輛發生交通事故造成損失,保險公司是免責的。但由于情況千差萬別,這一結論并不是都正確的。
首先,就交強險而言,即使行駛證過期,保險公司也要賠償。對這一點沒有爭議。
其次,對商業保險而言,保險公司是否賠償取決于是否履行了說明義務。
《保險法》第十七條規定:“訂立保險合同,采用保險人提供的格式條款的,保險人向投保人提供的投保單應當附格式條款,保險人應當向投保人說明合同的內容。對保險合同中免除保險人責任的條款,保險人在訂立合同時應當在投保單、保險單或者其他保險憑證上作出足以引起投保人注意的提示,并對該條款的內容以書面或者口頭形式向投保人作出明確說明;未作提示或者明確說明的,該條款不產生效力。”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保險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二)(以下簡稱《保險法司法解釋(二)》)第九條第一款規定,保險人提供的格式合同文本中的責任免除條款、免賠額、免賠率、比例賠付或者給付等免除或者減輕保險人責任的條款,可以認定為《保險法》第十七條第二款規定的“免除保險人責任的條款”。第十一條規定:“保險合同訂立時,保險人在投保單或者保險單等其他保險憑證上,對保險合同中免除保險人責任的條款,以足以引起投保人注意的文字、字體、符號或者其他明顯標志作出提示的,人民法院應當認定其履行了《保險法》第十七條第二款規定的提示義務。保險人對保險合同中有關免除保險人責任條款的概念、內容及其法律后果以書面或者口頭形式向投保人作出常人能夠理解的解釋說明的,人民法院應當認定保險人履行了《保險法》第十七條第二款規定的明確說明義務。”第十三條規定:“保險人對其履行了明確說明義務負舉證責任。投保人對保險人履行了符合本解釋第十一條第二款要求的明確說明義務在相關文書上簽字、蓋章或者以其他形式予以確認的,應當認定保險人履行了該項義務。但另有證據證明保險人未履行明確說明義務的除外。”
《保險法司法解釋(二)》的上述規定告訴我們:對免責條款保險人要盡到明確說明義務,具體標準是足以引起投保人注意。表現形式是字體、符號或者其他明顯標志一定要醒目,與合同中的其他條款有明顯區別,普通人一眼就能分辨出來。除此之外,投保人如果在投保單上或免責條款處簽字、蓋章或者以其他形式予以確認的,就可以認定保險人履行了說明義務,免責條款有效。
最后,結合案例一,如果保險公司履行了明確說明義務,就可以免責。如果沒有履行明確說明義務,就判令保險公司承擔一切責任也是不公平的,應區分情況:如果交通事故發生后經公安機關檢測認定車輛發生事故前存在安全隱患的,保險人可以據此免除保險責任;交通事故發生后經公安機關檢測認定車輛發生事故前不存在安全隱患的,保險人不能免除保險責任;交通事故發生后公安機關未對車輛進行檢測或雖進行檢測但已無法確定事故發生前是否存在安全隱患的,保險人不能免除保險責任。
案例二涉及到行駛證過期后車輛被盜,保險公司是否承擔賠償責任的問題。
黃小姐與保險公司簽訂的《機動車盜搶保險條款》第五條約定了保險公司責任免除的多種情形,其中第九項約定:“除另有約定外,發生保險事故時被保險機動車無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核發的行駛證或號牌,或未按規定檢驗或檢驗不及格的,保險公司不予賠償。”車輛被盜屬于保險事故,此時該車輛行駛證已過期。保險公司據此作出拒賠決定。
原告認為,自己在當年4月17日按照約定支付4391.73元的保險費,承保的險種包括車輛損失險、第三者責任險、盜搶險等,其中盜搶險的保險金額為15.4萬元,保險期至2013年4月18日24時。車輛被盜發生在保險期限內。
被告保險公司認為,在2012年4月17日投保時,黃小姐的車行駛證并無過期,保險公司才同意投保,并簽發保單。但黃小姐沒有依法履行車輛年審的義務,違反了法律的強制性規定。因此不利后果應由黃小姐自行承擔。
法院認為,行駛證過期與被盜沒有因果關系。首先,黃小姐在投保時已提交行駛證復印件給上訴人,上面明確顯示行駛證的有效期。保險公司未能提供充分的證據證明,黃小姐對于其詢問的范圍及內容有故意隱瞞的情況存在。其次,現有證據顯示,雖然車輛的行駛證在2012年4月30日到期,黃小姐未按規定及時進行車輛檢驗辦理行駛證年審,具有一定的過錯,但案涉車輛是因被盜竊而造成整車損失的,車輛行駛證是否已辦理年審與保險事故的發生并沒有直接的因果關系。最后,黃小姐對于保險事故的發生并沒有直接的過錯,保險公司以黃小姐未依法履行如實告知義務為由拒絕賠付,依據不足。遂判決保險公司在判決生效后10日內向黃小姐給付保險賠償金15.4萬元;案件受理費1690元由保險公司負擔。
關于保險合同責任免除條款的效力問題。《保險法》第十七條的規定:“保險人向投保人提供的投保單應當附格式條款,對保險合同中免除保險人責任的條款,未作提示或明確說明的,該條款不產生效力。”
在案例二中,《機動車盜搶保險條款》第五條關于“下列情況下,不論任何原因造成被保險機動車損失,保險人均不負責賠償:……(九)除另有約定外,發生保險事故時被保險機動車無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核發的行駛證或號牌,或未按規定檢驗或檢驗不合格……”的約定屬于責任免除條款,該條款生效的法定條件是保險公司已經履行提示、說明義務。
但黃小姐否認保險公司已依法履行提示、說明義務,保險公司亦未能提供充分的證據證明其已經向黃小姐就上述責任免除條款履行了法定的提示、說明義務,故該責任免除條款不發生法律效力。
另根據《保險法司法解釋》(二)第九條、第十一條、第十三條的規定,保險公司的上述條款同樣不發生法律效力。
根據《保險法》及其司法解釋的相關規定,如果保險人對免責條款已經盡到了提示、說明義務,投保人對此已經簽字、蓋章,那么該免責條款對投保人來說是有效的。但是,對本案來講,假設保險人已經履行了提示、說明義務,“行駛證過期不賠”的約定是否有效呢?
筆者認為,本案涉及的核心問題是保險法的近因問題。
近因是指對造成承保損失起決定性、有效性、直接性的原因。也就是人們日常所說的“最直接的因果關系”。在案例二中,車輛被盜與行駛證過期沒有絲毫的因果關系。因此,保險條款設定“行駛證過期不賠”是沒有任何道理的。
另外,盜搶險的保險事故包括車輛被盜被搶,保險標的是車輛本身。換句話說,盜搶險補償的是車輛的損失,不管車輛處于一種什么狀態,是合格車輛還是不合格車輛,是否擁有相關證件。它針對的是車輛的所有權。車輛被盜對被保險人而言是財產的損失,只要不是被保險人的故意行為,保險公司就應該賠償。
綜上,筆者認為,“行駛證過期不賠”應當從全車盜搶險的相關條款中予以刪除。
在行駛證過期的前提下,不同的險種承擔的責任是不同的:
第一,行駛證過期,交強險應該予以賠償。
第二,對車損險和商業三者險而言,如果保險人履行了明確說明義務,并能舉證證明,那么該免責條款對被保險人有效。如果沒有履行說明義務,交通事故發生后經公安機關檢測認定車輛發生事故前存在安全隱患的,保險人可以據此免除保險責任;交通事故發生后經公安機關檢測認定車輛發生事故前不存在安全隱患的,保險人不能免除保險責任;交通事故發生后公安機關未對車輛進行檢測或雖進行檢測但已無法確定事故發生前是否存在安全隱患的,保險人不能免除保險責任。
第三,對盜搶險而言,即便行駛證過期,保險人仍應承擔保險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