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影,魯博鵬
《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七十六條首次確立了交強險責任限額制度。其后,《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強制保險條例》(以下簡稱《交強險條例》)第二十三條對其予以重申并將其細化為分項責任限額和無責任的賠償限額。《機動車交通事故強制責任保險條款》(以下簡稱《交強險條款》)第八條又將各項限額的具體賠償標準予以明確和具體化。由此形成了我國現行的機動車三責險“雙層結構模式”。
交強險責任限額制度包括兩部分的內容:一是交強險責任限額的模式問題,二是交強險責任限額的額度問題。前者涉及的問題較為廣泛,如交強險是否應采取分項責任限額、交強險是否需要劃分有責任限額和無責任限額、交強險限額應對每次事故或每個受害人適用等等;后者所涉問題較為單一,僅包含交強險對受害人進行賠付的具體數額是否適當的問題。基于交強險責任限額額度的大小關乎保險精算學的內容,并非邏輯演繹所能解決,因此,交強險責任限額的模式問題是本文探討的重點。
在“看病難、看病貴”的當下,1萬元的醫療費用賠償限額對于絕大多數的交通事故受害者的就醫需求而言,無異于杯水車薪;況且,醫療費用賠償限額下的項目種類繁多,除通常意義上的醫藥費、診療費、住院費外,還包含住院伙食補助費,必要的、合理的后續治療費、整容費、營養費等項目。因此,對于許多交通肇事者而言,會引發其“撞傷不如撞死”的想法。因為交強險的死亡傷殘賠償限額高達11萬元,而醫療費用賠償限額僅是其個位上的數字而已,超過醫療費用賠償限額需要由肇事者承擔的部分可能遠大于超過死亡傷殘賠償限額需要肇事方承擔的部分。
各地司法實踐的不統一主要表現在不同法院對交強險分項限額所持態度的不同上。有的法院認為《道路交通安全法》僅是規定交強險實行責任限額制度,并未規定分項限額制度,而作為下位法的《交強險條例》對交強險責任限額的再劃分是違背上位法的,當然無效,不應作為案件審理的依據。持此種觀點的法院往往在12.2萬元的總限額內判令保險公司承擔賠付責任,而不拘泥于分項責任限額的限制。另有法院將《交強險條例》和《交強險條款》作為其審理案件的具體依據,嚴格在《交強險條款》規定的具體限額標準內劃分保險公司的賠付責任。由此,各法院不同的案件審理依據造成交通事故受害人獲得交強險保障的程度不同。
交強險重復投保問題的出現,根源于交強險責任限額制度的設置。投保人之所以愿意付出多倍保費投保多份交強險,無外乎覺得現行交強險限額的設置可能不足以使其免于車禍發生時沉重的賠償負擔,而試圖借助多份交強險限額的累加來提高交強險的賠付額度,減輕自己的賠償負擔,同時也能為受害人提供足夠的保障。雖然目前實務界對于重復投保的交強險案件并未形成一致的處理方法,但投保人重復投保的目的是不可能實現的。暫且不論法院如何處理交強險重復投保問題,單就保險公司而言,必然竭力反對支付多倍賠償,一則交強險重復投保擠壓了“商業三責險”帶給保險公司盈利的空間;二則交強險作為公益性險種是在保本的基礎上進行經營的,何況近幾年交強險出現了虧本,保險公司怎么可能允許投保人通過繳納多份較低的保費而獲得更高的保險金呢?
交強險設置責任限額為《道路交通安全法》所確認,因為任何一種保險都必然設置一定的保險金額作為保險公司承擔賠償或者給付保險金責任的最高限額,而《交強險條例》還要在最高責任限額下分項設置賠償限額,令人費解。究其立法背景,“實行分項限額有利于結合人身傷亡和財產損失的風險特點進行有針對性的保障,有利于減低賠付的不確定性,從而有效控制風險,降低費率水平。實行分項責任限額是國際上普遍的做法。如日本、韓國、美國、中國臺灣等國家和地區均在強制保險中采用分項責任限額”。其他國家和地區的立法固然可以為我國立法所借鑒,但不一定成為我國立法依據,以此來解釋我國交強險實行分項責任限額并不具有足夠說服力。分項限額有利于使賠付具有針對性確是一個令人信服的理由,但賠付的針對性就人身傷亡和財產損失而言,其說理性大打折扣。因為財產損失在交強險賠付總限額中所占比例甚微(1/61),而且2000元的賠償額對于受害人所起的作用也不大。基此,若將財產損失賠償剔出交強險的賠付范圍,分項責任限額設置的意義似乎不復存在;即使將財產損失賠償考慮在內,對醫療費用和死亡傷殘賠償進行分項設置也令人費解。
交強險對受害人進行賠付的原則:不論被保險人對損害的發生有無責任,保險公司均應在賠償限額內對受害人所受的損害進行賠付,即交強險在歸責原則上實行無過錯責任,這也是交強險與商業三責險的重要區別之所在。因為商業機動車第三者責任保險是根據被保險人在交通事故中所承擔的事故責任來確定其賠償責任的,即只有賠償數額超過交強險限額后的賠償責任才按照被保險人在交通事故中所承擔的責任來確定其賠償責任。此外,《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七十六條也是交強險在賠償限額范圍內實行無過錯責任的依據。由此可知,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強制保險中“責任”一詞應理解為被保險人對交通事故受害人應負的賠償責任,而不是被保險人在交通事故中所承擔的事故責任,因為前者的賠償責任不以過錯為必要條件,而后者以過錯為承擔責任的基礎。
如上所述,交強險劃分責任限額和無責任限額并無依據。無責任限額意味著不負賠償責任的限額。既然不負賠償責任,為何保險公司還要向受害人賠償一定的數額呢?如果交強險區分責任限額和無責任限額是正確的,那么“責任”一詞應如何理解呢?由此,交強險區分責任限額和無責任限額的做法難免遭致公眾的質疑。
這個疑問似乎與交強險責任限額并無聯系。但其實不然,它關乎每位交通事故受害人能夠得到賠償的程度。《道路交通安全法》和《交強險條例》均未對交強險的賠償限額適用于每次交通事故或每個受害人進行規定,唯《交強險條款》明確規定為“每次保險事故”。對此疑問有二:一是《交強險條款》的規定能否作為案件審理的依據;二是應如何界定“每次保險事故”。對于前者,《交強險條款》系保險行業協會制定,其實質是格式保險合同,當然對合同雙方具有約束力,也作為法院審案的依據;對于后者,保險公司則將12.2萬元的賠償限額適用于每次事故,但每次事故應如何認定尚存異議,尤其是在發生多次碰撞的交通事故中,是按碰撞次數計算保險事故的數目還是僅作為一次事故處理?美國法院在對類似案件作出的判決時,多數法官的結論是:“事故的數目”應當以“發生損失原因的數目”決定之。
即使按照發生損失原因的數目,即碰撞次數來決定交強險責任限額的適用,依然會出現多名受害人共享12.2萬元限額而連基本保障都難以滿足的狀況。這值得深思。
任何一項制度的完善都需要對制度本身所承載的功能有一個準確的定位,交強險也不例外。“我國現行法更加強調交強險的基本保障功能,更為重視交強險對受害人損失的填補功能”,屬于基本保障模式。如果交強險為受害人提供充足的保障,則作為保險公司經營利潤來源的商業三責險則無存在的空間了,從而打擊保險公司經營交強險的積極性。
關于交強險的立法模式,在世界范圍內可以分為三種:一種是美國的無過失汽車保險,一種是德國的機動車三責險統一模式,還有一種便是我國現行的機動車第三者責任險強制性與自愿性商業保險相結合的模式。德國的統一模式固然能夠將汽車責任保險統一于同一份契約之中,并提供最低保險金額之上的浮動保障,但并不能完全體現我國當下設立交強險的社會公益性。也許其可能會成為我國機動車第三者責任險未來的改革方向,但目前并不適合中國的國情。我國自2009年2月1日開始施行的“互碰自賠”在某種程度上與美國的無過失汽車保險類似(但二者在賠償范圍等方面仍存在不同),都是允許被保險人從自己的保險公司獲得自身的損失補償,但“我國已經出現了利用互碰自賠而實施保險欺詐的案例”。由此可見,這種立法模式并不適合于我國。我國現行的交強險與商業險相結合的汽車責任保險制度雖存在一定的弊端,但在未尋找到一種更合適的模式前,責任限額制度仍應繼續執行。
1.取消財產損失賠償項目
筆者之所以建議取消財產損失賠償項目,原因有三:第一,在目前醫療費用賠償限額過低,甚至受害人人身傷亡得不到救治的情況下,交強險對機動車交通事故造成的財產損失進行賠付不符合交強險重視生命價值、以人為本的立法目的,不利于保障受害人的生命健康權;第二,從世界各國的立法來看,“除少數國家和地區(如英國、美國的部分州)的機動車交強險既保障受害人的人身傷亡又保障其財產損失外,絕大多數國家和地區的機動車交強險都只保障受害人的人身傷亡,而不保障其財產損失”;第三,如前所述,2000元的財產損失賠償額對受害人所起的作用甚微,意義不大,不如將其取消,以擴大醫療費用的賠償限額。
2.取消分項責任限額和無責任賠償限額的設置
筆者認為,無責任賠償限額并無存在的基礎,應取消。如前文所述,由于我國交強險限額內的賠償責任實行的是嚴格責任原則,因此交強險這個第三者責任強制保險的標的是被保險人對受害人所負的賠償責任,而不是交通事故責任。對賠償責任而言,并無有責任和無責任賠償限額之分,因此應取消無責任賠償限額這個在邏輯上講不通的賠償項目。
財產損失賠償項目和無責任賠償項目取消后,交強險在賠償限額內僅剩下醫療費用和死亡傷殘賠償兩個項目,但二者究竟有無必要在12.2萬元的賠償限額內再進行賠償額的分配呢?筆者認為沒有必要。其一,《道路交通安全法》作為效力等級較高的規范性文件,并未對交強險賠償限額作出分項的規定;其二,分項責任限額的設置人為降低了受害人獲得賠償的程度,某項限額遠不足賠償受害人的基本損失,而另一項限額可能未被啟用,如受害人未構成傷殘,卻花費了大量的醫療費的情形;其三,交強險賠償限額不分項設置有利于司法實踐的統一,避免有的法院按分項限額判決,而有的法院則不按分項限額進行判決的混亂局面。
3.賠償限額以每個受害人為計算基準
交強險設立的目的是為交通事故受害人提供及時和基本的保障,在僅一人傷亡的交通事故中,基本保障的目標絕大多數可以實現,而在同一起交通事故造成多人傷亡的情形下,12.2萬元的賠償限額在多名受害人之間進行分配,顯然是九牛一毛。因此,為了落實交強險對每一位受害人提供基本保障的功能,有必要改變現行實務界以每次事故為賠償基準的做法,并對《交強險條款》進行修改。
以每個受害人作為賠償限額的計算基準,不僅使受害人能夠得到應有的保障,而且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重復保險問題的出現。以每個受害人而不是以每次事故作為賠償限額的計算基準必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保險公司的經營成本,對此保險公司可以采取適當增加保費的方式來彌補經營成本的增加。此舉不一定會招致投保人的反對。因為不僅是受害人,被保險人同樣是受益者。每個受害人作為賠償限額的適用對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輕被保險人在賠償限額之外的賠償負擔。
取消交強險中的財產損失賠償項目,取消分項責任限額和無責任賠償限額的設置,以每個受害人為賠償限額的適用對象,不但解決了醫療費用賠償額過低、司法實踐不統一、重復投保等問題,而且很好地回答了本文中的疑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