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麗娟
(寧波城市職業技術學院,浙江 寧波 315000)
教學改革實踐教學是實現會計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最重要主體教學之一。本文試將聯系院校會計實踐教學實際存在的問題,對高職會計專業實踐教學體系進行研究。
(一)職業崗位意識不強,忽視對學生的崗位訓練
會計實踐性教學中職業崗位意識沒有得到強化,出納崗位、審計崗位和稅務會計崗位等沒有受到重視,也沒有明確其工作職責、工作內容。在理論上,學生學會了會計分錄的編制方法、登記賬簿和編制會計會計報表的方法,但沒有按照崗位進行實踐教學,不能解決實際會計問題,畢業后的實際工作適應能力差。
(二)實踐教學內容方面存在缺陷,優秀會計實踐教材極其匱乏
學生的大部分訓練實訓室進行,學生只能在實訓室中利用軟件進行虛擬的會計數據分析。實際會計工作的訓練不足,學生對會計實務工作的總體認識不足。同時,手工模擬實踐和電算化模擬實踐相互獨立,互不關聯,也影響到實踐課的教學效果。
教材建設落后于高職教育發展需要,跟不上相關法規。各類會計教材缺少特色,缺乏有典型意義的實踐教學案例。
(三)教學方法與手段落后
教學基本上單純依據教科書,從面造成在教學方法的選擇上有太多不足之處。教師唱獨角戲,學生被動接受。在這種模式下,老師的教案跟書本差別不大。這就使得整個教學傳授過程受教材限定,教師按此方法傳授完整門課程的知識后.學生也不一定能夠形成對該門課的一個總體認識,對現實需求更是缺乏基本認識。
(四)考核與評價體系不科學
以學校為主導的考評體系,只看實踐結果,不考慮實踐過程;設置的考核內容缺乏全面性,成績缺乏客觀性。
(五)實踐教師普遍缺乏會計實踐經驗和實踐鍛煉
作為教學中的主導力量,教師要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其自身一定要有實踐能力,才能更好地組織、指導學生實踐。而實際工作在會計教學一線的大多是青年教師,從學校畢業,直接進入學校,理論功底較深,但實踐能力不強,缺乏會計實踐經驗和實踐鍛煉,又缺乏教學經驗,難以將會計理論知識與會計實務有機結合。
(六)教學資源準備不足
校內實訓室數量少或設備條件太差,連最基本的實訓教學都滿足不了,實訓設備實訓條件的質量更是無從談起。校外實訓基地沒有或流于形式,無實質保證。
(一)進一步明確會計專業人才培養目標
高職會計專業實踐教學的主要目標是培養高技能的應用型專門人才,使學生德、智、體三方面都得到長足發展,具備會計專業理論知識的同時,學習實踐操作,掌握應用能力,培養勇于創新的職業精神,最終能在崗位在發揮效用,能適應企業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的需要。
(二)提高教師的實踐能力、實行導師負責制,培養師德好、教育觀念新、創新意識強、能講會做的“雙師型”教師
什么樣的教師“雙師型”教師呢?首先,一名合格教師應具備講師以上,獲取初級以上技術職務(職業資格),有兩年基層工作經歷。學校應該創造機會,安排老師走出校門,廣泛與外界交流,為教學質量的持續提高提供動力和營養。導師由專業骨干教師擔任,學生自主選擇導師。充分發揮教學相長的優勢,讓課堂和實訓中存在的問題能及時發現和得到解決。
(三)做好校內實訓與校外實踐兩個層面的工作
在校內實訓室,配備優質、高仿真的實訓軟件,由指導老師帶領學生進行多崗位會計模擬實訓。多建立一些校外實習基地,讓學生到企業頂崗,幫助學生增強對會計崗位的適應性,具備適應職業變化的能力。
(四)建立一套科學有效、易于操作的實訓考核評價體系
對內容豐富、環節多樣的實踐性教學進行考評,是加強實踐性教學改革的重要內容。考核項目包括實訓日記、實訓紀律、實訓技能、實訓報告等。量化實訓要求和完成的質量指標,采用操作考試和口試相結合的方式對每個學生實訓過程考核并評定成績。
(五)開發優秀的實訓教材,以滿足會計實踐教學的需要
為了實現實踐能力培養的總體目標,實訓教材首先考慮職業性、先進性,充分發揮實用性。教材形式要多樣,編寫講義、實訓指導書、音像材料、多媒體軟件等教學資料。內容上要有結合企業實際會計工作的完整案例。
綜上所述,為適應社會需要,培養出高職人才,是一項長期而又充滿挑戰的任務。必須構建會計專業實踐教學體系,并使之完善有效。
[1]石紅.高職會計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J].中國管理信息化,2008,(14).
[2]張浩良等,會計學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研究[1].廣東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06,(1)
[3]周潔.財務會計專業實踐教學創新研究[J].中國鄉鎮企業會計,2009,(12).
[4]潘云棟,王秋霞.高校會計專業畢業實習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會計之友,20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