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海 G30理事長 商務部原部長助理
農產品流通非常重要,直接關系國計民生,是穩增長、調結構、惠民生的一項重要工作,也是商務工作中最重要的內容之一。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農產品流通快速、健康發展,為保障人民生活和生產建設發揮了重要作用,但同時也要看到,近年來市場形勢發生了很大變化,甚至出現了一些根本性的變化。
1.農產品進口大量增加,市場商品來源發生變化。中國是一介農業大國,用全球7%的耕地面積養活了22%的人口,農產品長期以來能夠保持基本自給,還有少量的出口。但是近年來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中國開始較大數量地進口農產品,比如大豆、玉米、肉類等。出現這種情況,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是耕地面積影響。盡管中央一直強調18億畝耕地紅線,但是各種各樣的建設開發仍舊占用了大量的耕地。雖然有占補平衡的政策,但實際上補充的新田地面積能否趕上被占的田地面積,耕地的質量好壞,都會影響到農產品的生產。
二是供求結構影響。我國居民生活水平提高,消費者對肉類的需求量變大,也會影響到農產品供求結構,例如玉米進口的主要原因是需要大量飼料,牛羊肉價格持續走高也帶動了進口。
三是貿易談判影響。隨著貿易全球化,中國參加了一系列談判,其中大都包括降低農產品的關稅等措施。進口關稅降低以后,我國農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缺乏比較優勢,進口國外的農產品的現象開始出現。
四是市場價格影響。這是很重要的一點,國外的農產品價格相當便宜。例如最近有媒體揭露,個別省份在收儲國家儲備油時,用進口油代替國產油,原因就是進口油便宜。這些因素是不能忽視的,并且今后影響范圍還會繼續擴大。
2.農產品價格上漲已成常態。城郊土地面積銳減,農產品數千公里遠程運輸,成本增加,損耗嚴重;種子、化肥、運輸燃油等對外依存度提高,進口價格持續上漲;大幅提高城鎮最低工資,必然涉及農業勞動力的人工成本;進城賣菜農民不能享受市民公共服務,推高生活成本;公益性流通設施嚴重缺乏,政府沒有抓手。由于這些原因都是很難逆轉的,所以農產品價格上漲成為常態。控制農產品價格的愿望是好的,但很難實現。
3.農產品安全成為重要關切。消費者的關切由“價格”發展為“品種”,再發展為“鮮度”,現在主要是關切“安全”。中國人對農產品品種要求極高,我國對蔬菜的需求遠遠超出世界上其他國家,消費者關切“鮮度”尤其是綠葉菜的新鮮度,在其他國家很少出現。隨著農藥殘留、重金屬污染等食品安全問題頻頻出現,消費者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的關注急劇上升。
4.農產品流通業態日新月異。除了傳統的農產品批發市場之外,如今出現了“農超對接”、社區大篷車等新型流通業態。此外,盡管業界存在爭論,但電子商務、網上購買生鮮蔬菜的發展速度持續加快。農產品流通業態的發展,早已改變了以往“農民—批發市場—農貿市場—消費者”的傳統形式。
中國經濟正在打造“升級版”,農產品流通也面臨轉型升級的重要任務。包括三個方面:一是由傳統的組織商品交易,轉變為引導生產、促進消費;二是由傳統的實現商品價值,轉變為延伸產業鏈、增加附加值;三是由傳統的滿足市場需求,轉變為發掘需求、創造需要。
農產品流通的任務如下:
1.首要目標是穩定市場供應。就目前而言,農產品流通最重要的任務就是一定要穩定市場供應,避免出現大幅度的價格波動,避免出現大幅度的“賣難”和“買難”。
一是要加強對種養殖生產的指導。從實踐經驗看,出現大面積、大幅度的賣難或買難,其關鍵環節在于生產環節,流通環節可能會加劇或者削弱其帶來的影響,但不會成為根本性的影響因素。
二是增強農產品流通的源頭調控能力。農產品具有保質期短的特點,在流通的中間環節調控難度很大,所以一定要加強源頭調控能力。目前我國農產品源頭的調控能力很差,比如真正在產區的冷庫很少,導致農產品一旦大批量上市,在源頭缺少調控能力。發達國家通過多種形式在生產源頭對農業合作社提供支持,但在中國容易出現農產品大規模上市后,源頭很難緩解的情況。所以,要增強農產品流通的源頭調控能力。
三是地方政府對調控市場負主要責任。過去一些地方出現買難、賣難問題后,地方政府馬上要求商務部協調解決,國務院領導也經常批示商務部來組織協調。但本屆政府明確指出,出現買難賣難現象,地方政府負主要責任。“米袋子”實行省長負責制,“菜籃子”實行市長負責制,地方政府要對當地老百姓負責。
2.重要任務是提高流通效率,降低流通費用。一是要完善多種形式的產銷對接。產銷對接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從“農超對接”發展到“農批對接”,最近還出現了“農社(區)對接”,這些都可以發展,是提高效率、降低費用的一個很重要的方法。
二是加強農產品物流節點的基礎設施建設。農產品從海南直接運到北京距離比較遠,中間一般要中轉一下,比如到壽光或者到湖南的馬王堆。因此,這些物流節點的基礎設施,如周轉冷庫、加工設施等都需要加強。靠企業自身做固然很重要,但有時企業能力不夠。所以,政府應當對農產品物流節點加強投入和支持,例如采取補貼等,也可以由政府出資建一些設施租給企業來用。當前,這種物流節點的基礎設施嚴重不足,應當加強。
三是提升農產品批發市場功能。轉變、升級傳統的集貿市場式的經營方式,增強集配、儲運、加工以及信息引導、金融支持等功能。
四是完善“營改增”等政策。以近期國務院推進的“營改增”為例,從主體看對服務業是利好的效益,但對運輸業的影響存在問題。很多運輸企業反映,由于一些費用無法抵扣,現在的過橋費、過路費票據不符合稅務部門的要求,實行“營改增”后反而增加了稅收支出。此外,還有一些其他的政策也需要進一步的完善。
3.努力方向是培育新型中介組織。中國農產品流通問題背后反映的是小生產與大市場的矛盾,究竟生產發展到什么規模才可以與大市場對接呢?從國際經驗看,小生產與大市場的矛盾是永恒的主題。在一些發達國家,比如阿根廷,當地的農場主有幾萬畝地,仍然無法和大市場對接,無法和大型連鎖組織對接。再如德國,一個州的農產品全部賣給麥德龍超市,數量仍然相距很大。所以,對小生產大市場的矛盾問題,要有新的視角,不是農業組織規模搞大就能對接。從中國來看,正在大力發展農業專業合作社,但是很多專業合作社都是只搞一個品種,品種受到了限制,而且由于受合作社管理體制影響,很多專業合作社都是區域性的,一個縣的社或者一個鄉的社,但其面對的超市商業是跨地區的甚至是跨國的。所以,無論是生產規模、品種,還是產品競爭力,都遠遠不能匹配大型超市的需求。
現在,國內很多農產品經銷企業、專業批發商,由于跟農民缺乏經濟利益的直接聯系和制約,往往有時候對農民利益考慮不夠。比如農產品價格下跌時,作為中介機構,非但不支持農民,反而壓價收購,使農民雪上加霜。目前,相當一部分專業合作社不是農民自己的組織,專業經銷商往往跟農民又沒有直接的利益聯系,考慮農民的利益不夠。
國內的專業合作社一定要盡快做大、做專、做強,搞多品種,跳出行政區域限制,逐步擴大規模。更重要的是,農產品經銷企業應該向國外的農業合作公司方向發展,把購銷關系轉變為服務關系。很多國家都有類似的機構,有些歐洲的農業服務機構有政府支持,也有一些國家完全是市場化,但兩種模式的做法都是類似的。企業跟農民的關系不是簡單的購銷關系,而是服務的關系。不但跟農民簽訂長期的合作合同,而且給農民提供種子、化肥等生產資料,有的農業服務公司還給農民提供融資和小額貸款等金融服務,并且給予全程技術指導,提供市場信息和產品質量安全服務。因此,農業合作公司實際上承擔了政府的很多職能,而且由于利益關系,這種公司做得都很好。比如我們考察過一些農業服務公司,播種前向農民提供種子化肥,農民不用付錢或者付很少的定金,將來用產品來歸還。所以,經銷商對產品的質量、品種、規模非常慎重,如果賣不出去就要承擔重大的損失。在巴西、阿根廷這些國家,農業服務公司派技術員到地里去跟著,檢查農民的農藥是否使用正確,用量是否合適,是否在上市前幾天停止使用。因此,送樣的產品一般都能有質量安全保證。
另外,國外這些農業服務公司的老板,認真研究市場的行情,把近些年國內農產品市場的變化需求反復研究,研究得非常深入,向農民提供的指導就比較有針對性。也有的服務公司對農民只提供各方面的支持,不負責銷售,農民自己到市場上去賣。有些做得規模很大的農業服務公司,有幾十萬畝基地,除了跟超市建立穩定的供應關系之外,企業還自己搞一些小超市,或者和其他的小零售商建立合作關系,為他們配送農產品,其目的在于增加企業的談判能力,防止大型超市壓低進價。
農產品流通在中國永遠是一個朝陽產業,因為人總是要吃菜,總是要吃肉,而且越吃越多,越吃越好,越吃越精。總之,中國要想解決農產品小生產和大市場的矛盾,靠生產合作社可以起一定的作用,但是不能徹底解決問題,最終還是要靠流通企業發揮龍頭作用,依靠市場的決定性作用來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