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英姿 韶關學院
根據公司法的規定,股東身份的取得有兩種方式:其一,因投資原始取得股東身份;其二,因繼承、轉讓、受贈繼受取得股東身份。原始取得和繼受取得是股東身份取得的兩種方式。那怎樣才能證明股東取得了股東身份呢?結合實踐和理論,股東身份的確認證據不外乎以下幾種:
根據我國公司法規定,公司章程應當記載股東的姓名或者名稱、股東的權利義務、出資方式和出資額等,全體股東應當在章程上簽名或蓋章,股東對章程的簽名或蓋章行為,表明了股東對章程內容的認可,也意味著對章程上所記載的股東身份的認可。然而,公司章程只具有對內部的效力,對外不具有對抗性。
股東名冊是根據公司法的規定,由公司制作并且置備,記載股東個人情況及其出資等有關法定事項的簿冊。我國現行公司法規定股東名冊是在公司成立后備置,其效力和功能我國公司法沒有明確規定。股東名冊只是公司的股權證明形式,易出現不規范的隨意行為,實踐中有的公司甚至不設股東名冊,因此,其不具有工商登記所具有的公示力和公信力。所以,股東名冊應視為證明股東資格的表面證據,是股東行使股東權的形式準據,其對于股東身份認定的意義,具有形式上的推定力。股東只能以股東名冊的登記對抗公司,但其對外不具有對抗性。
我國公司法規定,公司成立后,應當向股東簽發出資證明書。出資證明書應當載明下列事項:公司名稱;公司成立日期;公司注冊資本;股東的姓名或者名稱、繳納的出資額和出資日期;出資證明書的編號和核發日期。出資證明書由公司蓋章。出資證明書是由公司成立后簽發給出資股東的,公司成立后不待其簽發出資證明書,股東即具備了股東身份,享有股東權利,而如果公司怠于簽發,股東也應該具有股東身份。因此不能以沒有出資證明書就否定出資者的股東身份。誠然在實踐中存在著這樣的情形,即實際股東身份和出資證明書記載的不一致,這是因為我國公司法并未明確規定股份轉讓后,要更改出資證明書,結果是實際股東和出資證明記載的股東不一致。即便這樣,不能否認出資證明作為股東身份的證明。但是,出資證明只能在公司內部適用,對外不具有對抗性。
工商登記對股東身份認定具有證權功能,具有公示力和公信力,在涉及公司股東與第三人的關系時,工商登記對股東身份認定具有優先的效力。登記的股東可以以工商登記作為證明股東資格并對抗第三人的表面證據。另一方面,第三人基于工商登記的公信力,有權要求登記的股東依登記內容對外承擔相應的責任。所以,工商登記是確認股東身份的最為重要的證據。
公司章程、股東名冊和出資證明書是公司股東的身份證明,但這種身份證明只能在股東與股東之間,股東與公司之間產生法律效力;工商登記是公司股東的身份證明,登記對外產生法律效力,也即對于第三人來講,只要在工商登記機關登記的就視為股東。
本案中,張某既沒有實際出資,且未登記于股東花名冊下,在公司登記機關也沒有登記,所以根據公司法的規定,張某不是公司股東,不享有分取股利的權利。那么,張某能否根據其他法律取得股利呢?下面從合同法的角度予以分析。
張某和甲公司之間是勞動合同關系,張某的權利是獲取工資,作為設計師的張某義務是盡自己最大努力設計適銷的服裝款式,所以,本案中張某設計的服裝款式新穎是其應盡的義務。根據權利義務對等原則,張某只有盡到義務才能享有權利,獲得工資,換而言之,如果張某懶散,怠工,在設計服裝款式上隨意,那么,公司可以減少其工資,當然,張某在入職的時候應該被公司告知。既然涉及適銷的服裝款式是張某應盡的義務,那么,甲公司承諾給張某10%的股份不應該視為勞動合同法上的資方義務,而視為合同法上的無償贈與行為更合適。
合同法規定,無償贈與是贈與人將自己的財產無償給予受贈人,受贈人表示接受贈與的行為。贈與人在贈與財產的權利轉移之前可以撤銷贈與。具有救災、扶貧等社會公益、道德義務性質的贈與行為或者經過公證的贈與行為,贈與人不交付贈與的財產的,受贈人可以要求交付。贈與的財產依法需要辦理登記等手續的,應當辦理有關手續。
根據上述規定,甲公司拒絕履行自己的承諾并不違法,因為公司的贈與行為不具有社會公益、道德義務性質,10%的股份沒有發生權利轉移。
本案中的張某沒有實際出資,且未登記于股東花名冊下,在公司登記機關也沒有登記,所以不具有股東身份。同時,因為贈與的性質,在財產權利轉移前公司有權撤銷贈與行為,張某不享有合同權利。因此,公司10%的股份沒有發生權利轉移,仍然屬于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