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雪 高小慧 河南財經政法大學
會計穩健性原則被人認識已久,但一直未有系統的發展。直到上世紀九十年代,公允價值計價被廣泛采用,對于會計穩健性的探討和研究才逐步走進人們的視野。會計穩健性從最早的Watts(1993)研究發現穩健性產生的主要原因是契約,同時受到管制及法律的影響,到后來Basu(1997)論述了會計穩健性計量方法,以及隨后涌現的大量關于會計穩健性的計量方法和其經濟后果的研究,短短二十年的發展,會計穩健性已經成為會計研究的重要方面,為現代企業財務發展做出了理論指導。
Watts(1993)是第一個從模糊的盈余會計信息質量中提出會計穩健性的這一概念的。由于會計穩健性可以降低股東一管理者,股東-債權人的沖突,他認為會計穩健性的需求主要來自于會計契約(薪酬契約和債務契約)的需求,同時受到國家管制和法律的影響。
Basu(1997)從市場對“壞消息”的反應要比“好消息”更加及時和敏感出發首次提出了會計穩健性計量方法——盈余返回歸模型。該研究成果為后人對會計穩健性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后續又有很多學者提出了新的穩健性衡量方法,如MTB等,但盈余反回歸模型仍是會計穩健程度最常用的計量方法。
Ross(1977)首次系統地將不對稱信息理論和企業的企業融資結構結合起來進行分析。他認為,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企業價值會隨負債比率的上升而增加,但為進一步分析出現這種結果的原因。
現實大部分企業融資的先后順序都是:先內部融資,然后是發行債券,最后發行股票。最后股權融資”的啄食順序也就是啄食順序模型(Pecking-Order)。Myers(1984)考察了不對稱信息對融資成本的影響。發現在股權融資時老股東會利用信息不對稱侵占新股東的利益,新股東為避免這種損失會要求更高的報酬率,企業的股權融資成本就會變高。Collins和LaFond(2004)發現,財務信息的透明度越高,股東的信息風險越小,從而為企業帶來較低的權益資本成本。這也是啄食順序產生的原因。
LaFond和Watts(2008)認為會計穩健性為處于信息弱勢的外部投資者更加真實地提供有關當前公司績效的“硬性”信息,而真實的“硬性”又進一步降低了企業對未來績效等“軟性”信息的操縱,由此降低公司內外部投資者的信息不對稱。
Suijs(2008)是第一個從理論上證明了會計穩健性能夠降低企業的權益融資成本的。他認為現實市場上的公司處于各種原因往往傾向于披露好消息而隱藏對公司不利的壞消息,而會計穩健性則恰恰能夠將壞消息更加及時提供給投資者,這樣就是外部投資者對企業有了真實的認識,降低了由于信息不對稱而使投資者面臨的投資風險,進而降低企業融資成本。
Botosan(1997)和 Sengupta(1998)提出高質量的信息披露可以為企業帶來低廉的債務成本和權益成本。
Ahmed(2002)研究發現,債權人和股東的沖突越高企業的會計穩健性就越高,由此也證明了會計穩健性在企業債務融資過程中的正面作用。
Li(2010)認為財務穩健性較高的國家其債務成本和權益成本都較之會計穩健性較低的國家低。
我國的會計穩健性是從上世紀90年代才逐步發展起來的,從一開始盲目的追求與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的趨同到現在的求同存異,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陳旭東和黃登仕(2006)以我國1993至2003年上市公司為樣本進行穩健性研究,發現在1998年之后我國的會計穩健性逐漸上升。2001年我國會計準則改革后信息質量得到進一步的提升,基本具備了穩健性。
但是,李遠鵬和李若山(2005)將我國的上市公司中的虧損公司從整個上市公司進行單獨研究,發現我國上市公司具有盈余穩健性多是虧損公司的“洗大澡”行為所致,而并非所有的上市公司都具有會計穩健性。
楊克智和索玲玲(2010)對2001-2009年的深戶上市公司的會計穩健性系數進行測定,研究發現虧損公司的會計穩健性系數小于0,而盈利公司則大于0,說明我國資本市場確實存在會計穩健性。
李剛,張偉和王艷艷(2008)以2001-2003年間存續10年以上市公司為樣本,進行回歸計量其會計穩健性,該回歸并未發現會計穩健性對權益融資成本的顯著影響。
沈宇(2008)以深交所和上交所的A股數據為樣本,研究了會計穩健性與權益融資成本的關系,研究表明會計穩健性與權益資本成本負相關,會計穩健性能夠降低權益資本成本。
近幾年來我國學者也采用我國資本市場數據證明了會計穩健性的存在以及會計制度等因素對穩健性的影響,而關于會計穩健性經濟對融資成本的研究較少,多數研究又針對債務成本或者股權成本的單一研究,將兩者結合起來會是一個新的研究方向。
[1]李增泉,盧文彬.會計盈余的穩健性:發現與啟示[J].會計研究.2003(5).
[2]崔偉.公司治理與債務成本[J].財務通訊.2008(1).p47-55.
[3]孫錚,劉鳳委,汪輝.債務、公司治理與會計穩健性[J].中國會計與財務研究.20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