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喆 張奧平 山東大學(威海)
義烏
——小商品市場的跨越
■林 喆 張奧平 山東大學(威海)
中小企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對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本文以經濟發展獨具特色、最具活力和競爭力的義烏小商品市場為例,分析“有為而治”的義烏政府如何根據市場形勢不斷調整政策和制度創新,從“雞毛換糖”的經濟模式形成具有成本優勢和競爭力的新義烏。試圖為當前新形勢下的社會發展提供借鑒。
制度創新 發展 循序漸進
30多年前,義烏還是浙江中部一個貧困的農業小縣,人多地少,資源貧乏。這使得很多義烏人開始離開土地,以“雞毛換糖”的方式謀生。農閑時,人們便挑著裝滿梨膏糖的籮筐,行走在大街小巷換取雞毛和牙膏皮等廢品,回家后再把換來的雞毛當作農田的肥料,或制成撣子賣給供銷社,牙膏皮等則賣給廢品回收站。在那個物資匱缺的年代,小商小販換取居民家中的雞毛等廢品以獲取微利。這種雞毛換糖的形式,不但成了當地人的生活保障,也成為為后來義烏市場的形成基礎。
受不允許農民從事商品百貨批發銷售政策的限制,一部分貨郎歇擔經營,逢一、四、七集市隨地設攤。規模逐漸擴大。
時任片區工商所所長的虞瑞茂如今已進古稀之年。“當時我們經常去查這些隨意設攤的,發現一個追一個。”貨郎們也聰明,擺在馬路上,看見不對就抄起日用百貨走。可是市場需要這些貨郎,需要商品經濟的發展。隨著政策的逐漸放寬,政府劃出了固定的一塊區域,允許設攤,方便管理。形成了群眾自發性的小商品市場。
這就是義烏小商品市場發展的前身——馬路上的市場。
探索還在不斷進行著,越來越多的呼聲也漸漸響起。
1982年,為了整頓市場,縣政府召開了著名的“第二次縣長辦公會議”。這也是義烏小商品市場開發前夕的號角聲。這次會議,他們作出了當時被認為是冒天下之大不韙的舉動----開放位于義烏湖清門的小商品市場。這成為了義烏第一代小商品市場的雛形。
黨的十二大,肯定了商品經濟的充分發展是社會主義經濟發展的不可逾越的階段。這也使得義烏小商品市場的存在合理化。于是第二代市場孕育而生。
政策的支持、商家的勤奮、市場的聲名遠揚,使得義烏也出現了“凹地效應’.1984年12月,位于稠城鎮新馬路太祖殿畈的小商品市場正式開業。
據統計,第二代市場開放使用后,平均每天來往達2.5萬人,交換的小商品有2700多種,成交額平均每天20萬元以上,商品遠銷全國各地。開市9個月,市場管理費和攤位費收入40萬元
隨著市場輻射的擴大,交易種類的增多,原來的太祖殿市場越來越不能滿足人們的需求:場地無法擴張、交通堵塞、排水條件差等等。1985年,政府決定再次遷移、擴建市場。
第三代市場命名為義烏縣小商品市場,面積較第二代市場擴大了數十倍,建設市場的資金投入也增加了數十倍。第三代市場繼承了前兩代市場形成的良好基礎,籌措資金的渠道拓寬了,財政、信貸、民間籌資的力度大大增加,避免了“無米下鍋”的窘境。
1992年5月,設有7100余個攤位的篁園路小商品市場(一期)正式開業。自此,小商品市場實行劃行歸市。8月,義烏小商品市場被命名為“浙江省義烏市中國小商品城”。
中國小商品城第四代市場的建設,采取了集資建場辦法,具有產銷一體化、營銷品牌化、貿易國際化三大特點,由5個交易區和化妝品市場、國際貿易中心等共計7個功能單位組成。 在這一階段,中國小商品城的市場經營面積已從1985年的1.36萬平方米猛增到1997年的46萬平方米,市場成交額從6190萬元猛增到1997年的184.68億元。
隨著國內競爭的日益加劇,加上國內市場國際化,政府提出了“打造全球最大超市,構筑國際購物天堂”的戰略構想。其中,一項重要舉措是開發建設位于義烏城區東北方向的“國際商貿城”。它代表了義烏小商品市場乃至整個商貿流通業發展的戰略方向,是完全現代化的、商場化的新型專業市場,也是“商城集團”順應國際化需要而建造的專門以國際貿易為主的新一代城市商務區。
義烏小商品市場的發展,是伴隨著很多因素的。
1.政府的助推。在義烏小商品市場發展的初期,政府主要是起市場建設者和管理者的作用。在后期,政府通過以資助為主,創辦專門建設、經營市場的股份制企業——“商城集團”。這體現了政府的明智抉擇。
2.政策的指引。現代企業制度的建立、政府管理經濟職能的轉變、宏觀調控體系的完善、個人收入分配制度的建立、多層次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的建立,都為中國在當今世界經濟中獨立健康發展奠定了制度基礎。
3.商人的不懈努力。這是商人們的不懈努力所得來的。義烏精神、溫州精神等等的地方性精神孕育而生。人們看到商業的背后,有著更強大的精神支柱的存在。
4.相關產業及支援性產業的建立。發達的相關產業與支援性產業以效率、及時、快速,甚至是特惠的方式,傳送最符合成本效率的原料、產品及信息。而另一方面,會展的發展促進了義烏商業的發展。會展的品牌化、專業化、國際化,開辟了義烏經濟發展的新篇章。
綜上所述,義烏小商品市場的發展是循序漸進的。義烏模式的推廣具有很強的借鑒意義和實踐意義。品牌化、專業化的義烏模式,將帶領更多的地方性市場走向更廣闊的未來。
[1]陸立軍,白小虎,王祖強著.《市場義烏一從雞毛換糖到國際商貿》.浙江人民出版社
[2]陸立軍.《義烏商圈》.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
[3]李庚寅,周顯志.《中國發展中小企業支持系統研究》.經濟科學出版社
[4]林漢川.《我國中小企業競爭力現狀與實證分析》.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
[5]陳文暉.《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國際比較》.經濟科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