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曉 韓 君 天津理工大學藝術學院
好的設計總是一個問題的清晰的解決,但在產品的實際設計過程中,卻存在大量簡單的重復設計,有時,僅限于局部的改良和表面化的設計,而不是創造性的設計,似是而非的設計又算是什么呢?在產品設計的環節中究竟出現什么問題?下面從設計角色的交流入手,展開探索的主題,即產品設計中矛盾的源頭——角色的定位。
所謂角色定位是根據產品的特性、市場需求來定位所要使用的人群以及具體的使用范圍,它是選題的重要環節。在選題分析過程中思路清晰地重新認知各個角色,這與設計者對自身的認知度有很大的關系。設計者只有充分了解自己想要表達的內容,充分了解自己的設計能力,以及對設計各個要素的把控實力,才能更好的作出自我角色定位,進而深刻了解使用者的需求,兩者結合才能做出適應當下的產品。
角色的內容
① 設計者
② 生產廠家
③ 物流、商家
④ 產品使用者
①設計者:設計者思考的要素是定位、方向、角色轉換、消費群、趨向、喜好、檔次、價值等。設計者有很多的分類,不同類的設計者的硬素質和軟實力層次不同,而對于設計者的處境在當今社會也是個值得關注的焦點,多方位的群體對設計的評判,使得設計者自身能保留下來的個性創造力顯得尤為重要。
②生產廠家:定位、產品、屬性、生產能力、質量、容量
③物流、商家:倉儲、容量、效率、分類管理、銷售、傳播
④產品使用者:需求、功能、生理、價格、心理、品味、另類
設計者作為設計環節中重要的一部分,對設計的“干擾”是很大的,那么設計者應該怎樣去恰當的把控設計的過程呢?
(1)市場調研——眼力
市場調研在各類設計中是連接現實與虛構的紐帶。調研的方式有很多,最關鍵的是能發現問題并能建立問題聯系,分析出最本質的因果。對待問題不要簡單地急下結論,什么東西都是有兩面性的,所以要縱觀全局橫向分析并體會出問題的本源,做到心中有尺度和明晰的方向。不要簡單以為調研就是走馬觀花,在觀察體會的過程中要鍛煉眼力,而眼力是設計者用專業的視角發現問題的能力。
(2)設計前期——懷疑與聯想
設計的最基本方法是什么呢?最基本的概念恰恰就是最本質的東西,因為它是設計者們最高智慧的生產實踐的現實總結,是各種思維方式最后的一個大集合,設計的本質簡單來說就是發現并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無論哪種設計都不是簡單的臆造和胡思亂想的結果。
要發現問題就要有一種批判的思想,有一種懷疑的態度。例如:設計一張桌子,首先你沒必要很快把它定位到具體的某個樣式而忽略了其他的重要功能,不要開始就把思維鎖到一個具體的框框里。有人會有疑惑,甲方給的任務書已是很具體的要求,很棘手的就是先入為主的問題,被約束的思維不可能不受影響,怎么才能讓思維最大限度地擴展和活躍起來,同時還要保持最單純的聯想狀態呢?拋開外界的影響,最本質的就是設計者本身要有一種正確的設計方法。回到桌子的案例,首先,大膽地想象,使你設計的桌子退回到最原始的狀態,就是功能。桌子的功能和用途比椅子要寬泛,如大用途、小用途、坐著用、趴伏用、折疊或打開用、提著用、女人用、男的用等等。不要馬上評判天馬行空的想象是否太夸張或者不靠譜,只要是頭腦中瞬間的靈感都要用草圖記錄下來。下一步是非常重要的,就是怎樣篩選構思的閃光點,并使之變成現實。但很多人有各種各樣的想法,卻在繼續深入的時候沒有了秩序,所以設計者所面臨的最大的瓶頸是缺乏執行力的盲目設計!怎樣更進一步去確認和分析設計目標?需要創建一種“構想樹”,它包括兩部分內容,用戶定位分析以及問題分析解答,即整體規劃。還以桌子的設計為例:為誰而設計?桌子為何都是四條腿,兩個支撐點行不行?可以選擇非常規材質么?桌子普遍采用的主打顏色可以改變么?紅色就一定會讓人感覺到煩躁?在實用的基礎上又可供觀賞不可以么?設計需要深刻,但更需要的是習慣于提出問題。
(3)設計中期——連貫性的思維過程
設計中期就是對構想不斷的斟酌深入的過程,要使作品經得起推敲。現在我們很多人的設計都面臨一個比較難堪的境地,就是所說的“點狀”設計,即有靈感就直接出成果,這會帶來兩種比較極端的結果,要么一次成功,要么就很失敗。這種冒險的思維方式讓我們更加認識設計的不足。這說明“點狀”設計的特點是設計思維過程中間的空白期,作為設計者的我們不能一味地依賴所謂的靈感而忽略了轉彎和冷靜的分析。我們無意中閃現的執著不一定就是正確的,任何成功的所謂“靈感"設計必然是受到了某種啟示所感悟到的,不可能是毫無原由的點子。所以要想做好中期的設計得學會用心去體會并認真細致的分析每個設計元素的起因以及所達到的一種預期。設計本來就是一個不斷調整完善的連貫性思維過程,怎樣實現這個過程,還是要從天馬行空的想象中時常回到選題的最初。
(4)設計后期——細節與附加值
產品的細節是附加值的載體,沒有細節與特色就沒有附加值,捉摸出精彩的細節其實很難,它來源于成熟的設計能力和對待設計的態度。在這方面,我國許多的日用品設計存在一些問題,仿制、抄襲、從眾、粗糙等速食化設計現象屢見不鮮。以手提袋設計為例,一些國外設計師設計態度的嚴謹值得我們借鑒,他們在設計的后期同樣非常重視市場調研,通過在公共場合“蹲點”觀察及問卷調查的方式,認真揣摩各類使用者的使用心態和喜好。一些設計師會觀察使用者握住手提袋把手時的習慣動作,以便設計出不同弧度把手的形狀,這就是細節。正是這種近乎“癡迷”的堅守,他們更能發現使用者表現出的更加細微的使用需求,以獲得最真實準確的市場信息,這樣,完成一件優秀的作品需要的時間周期較長。有人會質疑其產品的開發設計周期會不會被耽誤了搶占市場的良機呢?想想看,一個產品設計周期的支撐點是什么?是產品的使用壽命和附加值。有了細節的產品才會更有價值,設計的優劣與產品的價值和生命力成正比。只有良性循環的設計開發,才能使設計更加從容地引領潮流。反觀我們的設計,千篇一律、急功近利、東拼西湊又怎么能設計出好的產品呢,深層次的挖掘需求和保留個性是我們中國的設計市場應該反思的。
產品設計的創新過程及思維進展與品牌學、傳播學、廣告學、心理學、人機工程學、材料學息息相關。首先,對于產品自身所歸屬的范疇來說,品牌的影響力是巨大的,它不經意間會引導人們的消費方向,品牌意識對設計思維的形成和擴展具有重要的意義。品牌的內在結構是綜合性的,可劃分為品牌哲學、品牌藝術、品牌原理、品牌方法、品牌工程與品牌實踐6個層次,這個組合就像是我們多重的思維最終要聚合為一點。設計者不僅要研究品牌及品牌所對應市場,還要研究設計對象自身所對應的目標,以及對象在品牌化進程中的規律、系統化、科學化的品牌經營理論和操作方法。一個產品往往帶有其品牌系統的符號特征,雖然創新設計的發散思維在各種需求理念之間不斷游走,卻總是要回到品牌識別這個原點。
產品設計的方法有很多,最大化、最小化、加減法、逆向思維等,但有關于設計的生理和心理兩大因素往往平衡著設計的尺度。產品設計的成敗與使用者的認知度有密切關聯,要完成產品外在的創新首先要對現代材料學、人機工程學有深入的了解,我經常在想,設計師們的構思過程難道僅僅是一張紙上平面圖和效果圖的較量么?材料是否合理,應用是否可行,具體的反復實驗和執行力又在哪里呢?不同材料的使用體現在產品設計中就會有不同的處理工藝,我們看到的材料只是一個表面的物化的具體的形式,但是在產品內部材料的特性和處理工藝中卻真正約束著產品的表面形態。真正了解一種處理工藝就會掌握一種新的設計手段,而且設計的共性就會在其中所顯現,即:新的工藝又會促使設計師在設計中不斷的產生新的觀點,進而促使設計師對自己的設計加以改進,得到一種意識形態上更理性、更具體的設計方案。提出問題并加以改進的過程體現在產品設計中就是創新,新的時代元素需要有新的設計方法,因為新材料、新工藝的變化而衍生的新點子就是其中之一。
另一方面講,產品內在的創新不能忽略人性化的體現,即情感因素在產品中的思維表現,如心理學中關于某一段美好的記憶等等,這是人之常情。可當我們進入到設計師的角色時,因為種種原因很可能這個問題便會被忽略掉了。正如世界頂級創意公司IDEO總裁蒂姆·布朗所說:“我意識到,那些啟發我的人,不一定是專業設計人員,而是像布魯內爾、托馬斯·愛迪生和裴迪南·保時捷這樣的工程師,他們似乎都有著以人為本,而非以技術為本的世界觀。”“他們將觀賞者帶入某種體驗,讓觀賞者成為藝術品的一部分;像史蒂夫·喬布斯和和田昭夫這樣的企業領袖,他們創造了獨特而意義深遠的產品。在“天才”和“夢想家”這類人所共知的華麗詞藻背后,是對設計思維原則的信守與堅持。”通過他的話我們可以體會到,在產品設計中設計思維的立足點必須是和使用者融為一體的,設計者作為使用者也應該認真審視自己使用產品時的問題。用心體會生活才是設計思維方式不斷改進的根本。
現代社會科技技術迅速發展直接導致機器大生產式的生產周期快速的縮短,不推陳出新在產品設計市場中是站不住腳跟的,所以產品設計必須時時刻刻要有新的靈感,必須要有前瞻性的設計理念。既然產品需要創新開發,那么它需要多長的時間周期才有必要創新,能不能隨時隨地沒有時間限制呢?從產品的行銷市場規律來講,一種新產品的上市是需要一定周期的,這個周期就是老產品在市場中投放、運行、衰減、停滯的時間過程。因此,產品設計也是系統性、綜合性很強的過程,不僅僅要依靠一時涌現的靈感和點子,還需要設計師從產品設計過程中找尋新的思維方式。
[1]蒂姆·布朗,設計改變一切.北京聯合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2011
[2]毛德寶.《廣告設計》.東南大學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