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 明
(龍口市財政局,山東 龍口 265700)
在改革開放政策的推動下,我國中小企業獲得了迅猛發展,中小企業已經成為我國社會發展中的重要經濟力量。在國家財政收入比例中中小企業創造的收入占很大一部分份額。但是受2008年爆發的國際金融危機影響,中小企業的發展受到了嚴重的沖擊。因此積極從國家財稅政策方面加強對中小企業發展的支持十分關鍵。
自從國家對《勞動合同法》進行重新修訂以后,在全國范圍內大多數城市都出臺了關于
城市職工最低工資的標準,許多城市與地區對原來的最低工資標準進行了上調,很多打工者在掌握了一定的技術經驗與經濟條件以后,開始返鄉進行獨立創業,這就造成許多沿海發達地區勞動力流失。為了解決企業發展面臨的勞動力不足問題,很多中小企業采取提高薪資待遇的辦法來為企業吸納更多的勞動力,這樣就使得企業的勞動力成本顯著增加了,使企業原先經營過程中擁有的勞動力成本低廉的優勢弱化甚至完全消失。
資金不足一直是制約中小企業發展的一大因素,中小企業在現實發展中常常陷入融資難的困境。內源融資與外源融資是中小企業融資的主要渠道。自2009年開始,國家積極從貨幣政策方面加強對企業發展的扶植,擴大了銀行的貸款規模,但是這些寬松的貨幣政策主要傾向于基礎產業、大型企業以及房地產領域,中小企業受益程度十分有限。中小企業為解決發展過程中資金不足的問題,轉而向民間借貸。以浙江溫州企業營運資金結構變化情況為例,從2006—2008年,中小企業資金結構中自有的資金、民間借貸資金、銀行貸款三者所占的份額比例已經由原先的60:16:24變為54:28:18。這種變化給中小企業帶來的顯著后果就是企業的利潤收益下降,融資成本大幅度提高。
從規模方面來看中小企業在市場競爭中不占優勢,因此在市場競爭中很難掌握經營定價自主權,不能在市場上占據主導地位,在市場價格定制方面中小企業處于被動地位。能夠影響中小企業經濟效益的外在因素有很多。中小企業經營成本受國內外原材料、能源價格波動的影響十分明顯,隨著近幾年世界范圍內原材料、能源價格以及運輸成本的大幅度上漲,中小企業在經營發展過程中承擔的風險也隨之上升,使得中小企業獲取利潤的空間受到壓縮。
中小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十分薄弱,直接制約了中小企業的發展。中小企業之所以在技術創新方面能力欠缺主要是受企業發展資金不充裕,政府政策傾斜有限影響,企業不具備技術創新的環境,相應的配套服務機制不夠健全。此外,中小企業如果要實現技術創新需要較大的資金支持,過多的投入會造成企業經營風險的提高,因此很多中小企業不愿意承擔較大的風險,基本對新的產品、技術、工藝等采取引入、嫁接、模仿等方式,因此在技術層面企業產品缺乏技術含量,企業生產依舊停留在比較低端的層次,企業產品難以建立品牌,缺乏市場競爭力。
1.要加強中小企業融資服務機構建設。在金融產品與服務方面實現創新,構建專項的中小企業信貸服務窗口,擴大對中小企業的信貸額度,為中小企業的融資創造有力的條件。要豐富中小企業的融資渠道,切實為中小企業的融資提供幫助。以江蘇銀行為例,該銀行發行中小企業信貸資產支持券,將融集到的款項專門用到對中小企業發展的扶持方面,這一措施具有鮮明的創新性。中小企業債券的風險性較高,要想維護投資者的投資利益,在利息方面,要免除企業所得稅。
2.積極提升中小企業信用,促進中小企業信用機制建設逐步健全化。為提高中小企業的融資能力,應該積極促進中小企業信用機制建設逐步健全化。可以從健全企業信用信息搜集、信用等級、信用評價、信用信息披露等方面著手建設中小企業信用體系,有效促進中小企業融資能力的上升。
3.促進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向多層次化方向發展。(1)對融資擔保服務對象進行確定;(2)要確保操作流程規范化;(3)重視信用監管建設,有效規避融資擔保發生死賬、壞賬現象。
稅收與生產之間呈現出一種反作用關系,如果對企業的稅收提升,企業的經營發展速度就會放慢,企業生產規模也會出現緊縮現象,相應地,企業的經營成本也會隨之增加;反之如果對企業實行相對寬松的稅收政策,稅收份額不大,企業就會獲得高速發展 ,企業生產規模也會隨之逐步擴大,而企業的整體經營成本卻也會實現下降。安沃·沙赫于20世紀90年代利用生產結構模型,對加拿大的財稅激勵對研發投資產生的作用進行了研究,結果顯示,研發投資效應與低稅收之間會產生一種正效應,政府每降低一美元的稅收,能夠獲得1.8 美元的追加研發投資。
為中小企業發展實行優惠的稅收政策,要把握好如下幾點:(1)要對非營利性質的中小信用擔保、再擔保機構,實行免除營業稅的政策;(2)對營業稅的起征點進行提高,按次納稅的起征點為每次(日)營業額200元,按期納稅的起征點統一調整為月營業額 3500元;(3)對于下崗失業人員創辦的中小企業,要在稅收政策方面給予照顧,要在其營業的最初五年免征營業稅;(4)對應稅勞務的營業稅稅率進行下調,中小企業一般為應稅勞務的承擔者,對稅率進行下調,能夠使企業負擔減輕,有利于推進中小企業的進一步發展;(5)對向中小企業提供貸款的銀行機構下調其營業稅稅率。
1.提高國家財政分配到中小企業的資金份額
政府要發揮好自身的宏觀調控角色,從思想上提升中小企業的創新意識。為中小企業參與申報國家成立的多種專項基金創造條件、做好后盾支持。提升中小企業科技創新的積極性,國家要不斷從資金方面提高六大專項資金的份額,以為中小企業的發展創造有力的條件。為促進中小企業在產業結構方面優化升級,成功實現產業轉移與調整,政府成立中小企業產業轉移基金是一項積極的舉措。
2.政府購買采用“首購”辦法
政府對于經濟的宏觀調控可以通過政府購買支出來實現。利用政府“首購”的方式激勵中小企業發展可以有效提升企業資金周轉的速度。
3.財政貼息
企業從銀行獲取的貸款,利息由財政支付,企業只需要對銀行償還貸款本金,這種方式就是財政貼息的內涵。從本質上來講財政貼息是財政對企業發展進行扶持的一種方式。這種方式有利于使銀行承擔的經營風險得到有效地降低,使銀行收益獲得提升,同時還可以充分發揮銀行向中小企業發放貸款的自主性。財政貼息為中小企業融資創造了條件,對于推進經濟增長,刺激消費都具有積極的作用。
4.財政補貼
為促進中小企業的發展,政府可以豐富財政補貼的形式,例如可以對企業進行虧損補貼、出口補貼、價格補貼,切實提升企業的經營發展能力,使中小企業獲取更多的利潤。
[1]何德旭,張雪蘭.中小企業實行推定課稅的理論依據與實踐選擇[J].稅務研究,2009(08).
[2]郭朝先.中小企業發展問題與發展方式轉變 [J].稅務研究,20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