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 華 勝利油田大明特種車輛運輸有限公司
探討通過調節成本減輕企業稅負的方法
■潘 華 勝利油田大明特種車輛運輸有限公司
從理論上講產品成本就是企業生產產品的綜合成本。但在實際工作中成本并不是一個簡單的概念,本文意在探討通過調節成本來調節企業稅負的幾種方法。
成本 稅負 調節
眾所周知,實際工作中會計和稅法對成本的釋義是有差異的。在實際工作中,企業在核算產品成本時,從降低企業稅負角度考慮,就會利用這種差異將一些費用有意或無意地歸集或不歸集到產品成本中,從而增加或減少企業計稅利潤,最終達到調節企業稅負的目的。下面結合工作中的實踐經驗,并參閱一些目前比較有新意又有一定的可操作價值的稅務和會計圖書,探析實際工作中通過調節企業成本減輕企業稅負的幾種方法。
有的企業為了控制企業成本,經常會采用“以領代耗”的材料核算方法,就是本期無論領用多少材料,而不管生產上是否用完,全部計入當期成本,通過人為調高本期成本,達到降低利潤的目的;從而降低當期所得稅。或者根據經營需要本期耗用的材料暫不辦理出庫手續,留待后期辦理,從而少結轉成本,也可達到調節當期利潤的目的。這種手段適合于以利潤為考核業績的企業。
在工程建設中,需要經常領用一些普通耗材,之所以叫普通耗材是因為生產部門也會經常領用。所以企業在核算工程部門和生產部門領用的耗材時,有時會根據企業利潤的需要,采用“張冠李戴”的方法,將應計入在建工程的耗材計入生產成本,或將應計入生產成本的耗材計入在建工程,以此調節當期生產成本和工程費用,從而達到調節企業利潤的目的。
大家都知道會計制度和稅法都必須遵循:“權責發生制原則”。就是該項費用當期無論是否支出,只要該項費用當期己發生就必須計人當期成本。而在實際會計核算中,企業經常會將應多次攤銷(一次購人多次攤銷)的費用一次性計入成本,如難以分割的大型鋼材、不易分裝的液體原料等,以此調增成本,調減利潤;反過來講,還可以將一些應一次性攤銷計入成本的費用,分多次攤銷計入成本,以此來調增當期利潤,如應計入本期且會影響本期利潤的大額費用,不計入本期費用,而是通過往來科目(因為待攤費用科目已停用)過渡,然后在適當的時侯將該科目余額結轉到費用上,從而達到根據需要適時控制企業成本,最終控制企業利潤的目的。此方法比較適合與以利潤為考核指標的企業。
企業在每一期的期末都要將生產費用在完工產品和未完工產品之間進行分配,其中有一種方法叫“約當產量法”。根據需要既可以“約”高在產品的數量,也可以“約”低在產品的數量,來調節完工產品的成本,從而控制銷售成本的結轉,最終控制企業利潤,以調節企業稅負。
根據會計核算“配比原則”的要求:銷售收入和銷售成本必須是配比的,只要發生銷售行為,無論銷售的貨款是否收回,都應作為當期收入并同期結轉銷售成本,如實反映企業的銷售利潤。但是企業會計有時只將當期銷售收入記賬,而不同期結轉銷售成本;或只結轉當期銷售成本,而將銷售收入轉入往來賬戶,控制當期收人總額,以此來調節當期利潤。
企業銷售產品的方式很多,其中有一種方法是“分期收款銷售”,就是商品一次發出后按合同分幾期收回貨款。按現行會計制度和稅法的規定,每期收到合同約定的應收銷貨款后,就應按發出商品的總成本與總收入的比率來結轉銷售成本,如實反映當期的銷售利潤。但實際核算中有時在結轉上述成本時,不按這個比率來結轉銷售成本,而是按照企業當期利潤的需要,人為地多轉或少轉發出商品的成本,以達到控制當期利潤的目的。
按照會計準則和稅法的要求,企業在銀行的存款利息收入,應計人企業的財務費用貸方,沖減當期的財務費用。但在會計核算上,有的企業將利息收人直接從銀行結息賬戶以轉賬方式轉入同一銀行另一賬外賬戶(借方則掛在往來賬戶,待日后以發票相抵。
例如:1、借:其它應收款—某貸:銀行存款;事后2、借:成本科目貸:其它應收款—某),而不沖減當期費用,形成實質性的小金庫留待日后用于其他賬外支出。
按照《企業會計準則第4號——固定資產》第八條的規定,外購固定資產發生的購買價款、相關稅費,以及使固定資產達到可使用狀態所發生的運費、裝卸費、安裝費和專業人員培訓費等都應計入該項資產的原值。但企業在會計核算中,為了調整當期利潤,降低稅負而將這些費用直接計人當期損益,調低當期利潤。從更深層的意思上講,是將本應由未來數個期限攤銷的成本一次性的攤銷進入成本,減少了當年的應稅利潤,從而少繳了所得稅,這就等于從稅務部門獲得了一筆未來數個期限的無息貸款。
按《企業會計準則第4號——固定資產》第九條和相關稅法的規定,企業自制固定資產(在建工程)應在該資產達到預定的可使用狀態后,方可辦理工程竣工結算手續轉入固定資產賬戶,次月起提取折舊,按其用途計入相對應的費用科目結轉成本。但有的企業在會計核算上,會在該工程未達到預定的可使用狀態下,提前結轉到固定資產提取折舊,增加成本支出,減少當期利潤,從而減少應納稅所得額。如:某工程累計發生費用1000萬元,按工程進度應在某年10月結束并達到預定的可使用狀態,同時進行工程決算結轉到固定資產。但為了調節利潤,在5月工程試運行期間就將該工程結轉為固定資產,并從次月(6月)起按每月75000元提取折舊,當年增加企業成本、減少企業應稅利潤375000元,少繳企業所得稅9375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