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莉 湖南鐵路科技職業技術學院
新型城鎮化是以城鄉統籌、城鄉一體、產城互動、節約集約、生態宜居、低碳綠色、和諧發展為基本特征的城鎮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鎮、新型農村社區協調發展、互促共進的城鎮化。“21世紀,帶動世界經濟發展的兩大引擎,一是美國的新技術革命,二是中國的城鎮化。”前世界銀行副行長、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斯蒂格利茨作出如是判斷。中國加快推進新型城鎮化,對于促進新型工業化和農業現代化,實現“四化”同步發展、互促共進具有重大意義。同時,加快推進新型城鎮化還是擴內需、穩增長的重要手段,是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大舉措,是實現全面小康、提高人民生活品質的重要途徑。城鎮化是經濟增長的持久動力,是推動經濟社會持續發展的強大引擎。
城鎮化不是簡單的城市人口比例增加和面積擴張,而是構成城市建設動力內核的一系列關鍵要素的城鎮化。從美國、英國、日本等國家城市化走過的歷程可以充分地看到,一個國家只有具備高度發達的產業分工體系,才能吸納大量勞動力,為轉移人口創造充分的就業機會,推動城市化健康可持續地發展。
產業發展是因,城鎮化發展是果。只有產業發展了,人有事做、有收入,城鎮化才有了必要、可能和基礎。產業對于城鎮發展的貢獻在于產業的集聚作用,吸引了資源、勞動、資金和技術向一定地域空間的聚集。試想,城鎮建成了,人口和地域都達到了城鎮的規模,但沒有產業,居住在城鎮的居民無事業可做,無經濟來源,城鎮只會成為一時的繁榮,而最終會成為空城。從工業化推動城市化的歷史規律來看,沒有產業支撐的城鎮化是無水之源,在許多中小城市,寬廣的馬路,空蕩蕩的開發區,黑黝黝的新區樓盤是常見的一個現象,這樣的城鎮化徒有其表,難以持續。
產業是解決城鎮就業問題的有效途徑。只有具備強大的實體產業發展能力,才能為城鎮化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內生動力,才能對城鎮化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有力支撐。特別是小城鎮化,能集聚農村勞動力,解決農村勞動力蜂擁到大城市引發的一系列社會矛盾和弊端,讓農民在家鄉就可以就業,解決“留守兒童”、“留守老人”問題,更加地人性化,讓農民能安居樂業,享受城鎮化的成果。畢竟城鎮化的結果是為了讓更多的農民過上幸福的生活,而不是為了城市人口的增多,讓農民變成城市中的貧民;基于產業支撐下的新型城鎮化,也解決了一系列的諸如戶籍問題、教育問題,減輕了大城市的負擔,避免了“大城市病”。
株洲市新型城鎮化的整體思路是:突出規劃引領、產業支撐、城市提質,堅持“一體三極、內提外拓”,加速推進新型城鎮化進程,突出發揮中心城市產業引領作用、重點縣域園區產業帶動作用和農村社區農業合作集聚作用,全力推進城市現代化、城市生態化、農村城鎮化,初步形成以中心城市為核心、縣城為骨干、農村小城鎮為基礎的新型城鎮化體系,實現產業發展帶動就業的新型城鎮化建設,加速株洲市城鄉發展,增強了城市競爭力和吸引力。
株洲有著良好的工業產業發展基礎,根據株洲實際情況,重點是壯大交通裝備制造、有色金屬深加工、陶瓷、服飾加工、農產品加工等五個優勢產業集群。
(1)軌道交通裝備制造。株洲軌道交通裝備制造業具有雄厚的技術研發能力和自主知識產權。以株洲時代集團為龍頭,聯合時代電氣、時代新材、時代電子、時代電器、時代電工、時代機電10多家配套企業加大技術和產品開發力度,為城軌地鐵、高速電力機車提供強大技術支持和產品配套,產業將得到快速的發展壯大。
(2)有色金屬深加工。有色金屬深加工是湖南省重點培育壯大的三大支柱產業之一,主要包括鉛、鋅冶煉及加工、硬質合金生產及切削工具制造等。株洲有色冶煉及深加工產業在集群化發展過程中,可延伸產業鏈,逐步形成緊密的專業化生產協作網絡,充分挖掘產業在株洲市已形成的品種較為齊全的化學工業體系,產業集聚程度比較高。
(3)陶瓷。株洲醴陵的陶瓷產業目前已成為集電瓷、日用瓷、藝術瓷、化工瓷幾大類的一個陶瓷生產基地和出口基地。陶瓷產品由日用高溫瓷獨闖天下發展到五大系列4000多個品種,并形成了一個集陶瓷制造、瓷泥采掘、陶瓷機械、彩印包裝、陶瓷顏料于一體的高度集中的陶瓷產業集群,2011年,主營業務收入達70億元,從業人員達9萬人,可進一步打造成規模宏大的陶瓷城。
(4)服飾。打造株洲蘆淞服飾產業集群,建設以蘆淞服飾產業集群為核心、集服裝、棉、麻紗布、面料、鞋帽、皮具生產、銷售于一體,涉及紡織業、服裝、鞋、帽制造業和皮革、毛皮、羽毛(絨)及其制品業等三個行業的智能化、綜合性的服飾產業,繼續發揮“中國十大服裝市場”品牌優勢,成為我國中南地區最大的服飾生產、銷售物流中心,形成了很好的產業帶動作用。
縣城是縣域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是新型城鎮化的“龍頭”。推進縣域新型城鎮化建設,能有效地提升縣城的承載能力和帶動力,促進城鄉統籌發展。為此,推進株洲市縣域新型城鎮化進程,是實現全市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實現以城帶縣,以業興縣,是推進縣域新型城鎮化的重點。要進一步強化產業立縣的發展理念,全面提高縣域工業化水平,開創主業突出、特色鮮明、活力強勁的縣域經濟發展新格局。目前,我市縣域園區經濟對縣域經濟發展的貢獻率仍遠低于發達地區水平。根據各縣的產業基礎和發展,需要進一步調整和細化產業布局,把園區建設納入縣城建設總體規劃統一部署,推進園城深度融合,做大做強工業園區。應堅定不移地以項目為總抓手打好園區攻堅戰,扶持現有優勢產業,加快技術改造和技術創新,為城鎮化提供堅實的產業支撐和充分的就業崗位。特別是要加強品牌特色園區創建工作,引導產業關聯度高的企業有序地向園區集聚,加快工業園區升級,拉長產業鏈,做好產業配套。力爭盡快把九龍經濟技術開發區、攸州工業園、茶陵經濟開發區升格為省級園區,醴陵經濟技術開發區升格為國家級園區。
可采用“農民專業合作社+社區+農民”的模式,大力發展現代休閑農業和都市農業。改變原有一家一戶小規模生產經營的現狀,把農民組織起來,開展專業生產合作,進行規模化生產經營。如株洲神農生態園、地杰山莊、慧科生態園、紫薇山莊、龍泉山莊、炎陵神農谷的珠簾山莊、天池山莊、桃源洞珠簾山莊、醴陵市福仙山莊、福仙休閑農業莊園、官田山莊,以農業為基礎,利用農村田園景觀等自然資源,結合農林牧漁生產和經營、農產品加工、農村文化及農家生活,發揮農業與農村休閑功能,滿足游客觀光、體驗、娛樂、健身、度假等休閑需求,包括釣魚休閑、住農家房、吃農家菜、觀農家景、干農家活等,做成規模,可以發揮集聚作用;株洲市蘆淞區白關蔬菜專業合作社、株洲蒼農牲豬養殖專業合作社、醴陵市金橋油茶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炎陵縣龍源筍竹兩用林開發專業合作社、株洲縣洪宜特種種養殖專業合作社、茶陵縣紅阜仙柑桔種植農民專業合作、攸縣芙蓉寨老黃牛專業合作社等農民專業合作社,生產經營范圍涉及農林牧副漁領域,涵蓋農產品生產、加工、儲運、購銷等環節,促進了都市農業的發展。休閑農業和都市農業的發展讓農民足不出戶就能實現就業,共同分享農村社區新型城鎮化建設的成果。
[1]王群.實施城鎮帶動戰略助推科學跨越發展_省略_株洲市新型城鎮化發展的探索與思考[J],中國鄉鎮企業,2010.11
[2]楊小川.為城鎮化構筑產業基礎[N].南方日報,2013.3.25
[3]秦鋼,陳媛.大力推進新型工業化實施重點產業支撐帶動發展戰略研究.全國商情,2013.6
[4]黃前柏.產業支撐是城鎮化的關鍵[J].新理財,2013,3
[5]株洲市“十二五”新型城鎮化發展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