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雪珍,何朝峰,黃移齡,鐘乃良
(河池學院 教師教育學院,廣西 宜州 546300)
國家政治、經濟改革的不斷深入,不僅深刻地改變了仫佬族山鄉政治、經濟面貌,也改變著仫佬族人民的思想和觀念,而多元文化與多元價值觀的不斷交融與碰撞必然會帶來思想觀念、人生價值的重新定位,這是不容回避的。處于“心理斷乳期”的仫佬族高中生亦不可避免地受到多元文化與多元價值觀的影響,這些影響不僅會給他們帶來這樣或那樣的困惑,還會影響到思想、態度、人生價值取向。因此,探討仫佬族高中生的生命價值取向,了解仫佬族高中生生命價值取向特點,不僅有利于仫佬族高中生生命價值取向的正確塑造,而且對深化民族地區教育改革,辦好民族教育等亦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價值就是事物向主體呈現的意義[1]。取向是主體對客體選擇的一種傾向性。價值取向“體現了主體的價值追求,表現為這個主體所信奉的而且影響其行為的價值標準。其核心價值是目標,受主體的社會存在和根本利益所決定[2]286。”而生命價值取向是指人對自己有關生命及生命的價值與意義,人生的理想與信仰等的根本看法和態度。生命價值取向是主體選擇的過程與結果,是個體對自我生命價值的自覺選擇,這種選擇不是盲目的,而是建立在對生命的理性認識與自我覺察的基礎之上。
本研究以自編“高中生生命價值取向問卷”為研究工具。由于唯一性、不可逆轉性是生命獨特性的最重要表現,我們采用“為了獲取某種切身利益,你會如何做?”“你怎樣看待范跑跑事件?”“當災難到來需選擇逃生時,作為受災群體的一員你會如何做?”3個問題來考查仫佬族高中生對自己或他人生命的關注狀況;我們采用“你對人的生命及生命價值進行過思考嗎?”、“你有過自殺的想法嗎?”、“你時常感到煩惱、壓抑,感到生活很枯燥嗎?”、“你感到你目前的生活如何?”4個問題來考查仫佬族高中生對生命價值與生活感受;我們采用“什么時候覺得活得最有意義?”“你認為人生成功的首要標志是什么?”2個半開放式問題來考查學生對生命價值的選擇情況;我們采用“日常交談中,父母經常關注的話題是什么?”、“日常生活中,你自己思考最多、最關注的問題是什么?”2個半開放問題來考查仫佬族高中生當下最為關心的價值問題。該問卷共11個條目,其中,7個條目為封閉式問題,4個條目為半開放式問題。
本研究采用調查法對廣西羅城仫佬族自治縣現有兩所高中的仫佬族學生的生命價值取向進行隨機抽樣調查,共發放問卷506份,回收有效問卷479份,問卷有效回收率為94.66%。調查結果所有數據全部輸入SPSS17.0進行統計處理。
生命一旦喪失就永遠不可挽回,因此,唯一性、不可逆轉性是生命獨特性的最重要表現。調查顯示,有82.67%的學生選擇在不影響他人的前提下自己努力獲取某種切身利益,有48.23%的學生在災難到來的瞬間選擇逃生時表示“先他人,后自己”,而僅有35.28%的學生認為“范跑跑事件”是一種不道德行為,也就是說有64.72%的學生認為“范跑跑事件”是可以理解或沒有什么可指責的。這表明,多數仫佬族高中生能較好理解生命的特征,在面對有關自己或他人生命或利益的道德選擇時,對自己的要求比對他人的要求更為嚴格,并對他人有較好的包容性。這說明多數高中生能較好繼承中華民族“嚴于律已,寬以待人”的傳統美德。但仍有4.18%的學生選擇“不擇手段”,13.15%的學生選擇“會或偶爾會以傷害他人的手段”獲取某種切身利益。另有29.85%的學生選擇“自己逃生到安全地帶”,這說明部分學生把自己生命的珍貴性看成了唯一,他們不能正確理解生命的特征。
人的存在不僅是生物的存在,更是意義的存在,對意義的追尋是人區別于其他生物的最主要特征。人生的價值和意義實質上是生命的一種精神性存在,這種精神存在源于人的生命有理想、有追求、有信仰。這種追求和信仰使人的生命存在具有終極意義,是生命存在的最終歸宿和精神支撐。調查顯示,96.03%的仫佬族高中生對人的生命及生命價值進行過思考。其中43.00%的學生是“經常思考”,53.03%的學生是“偶爾思考”;另有40.92%的學生對自己目前的生活感到充實而有意義。這表明大部分仫佬族高中生的生命價值取向是積極向上的,但我們不能忽視他們常常感到困惑、迷茫的一面,更值得關注的是,有54.07%的學生感到自己的生活平平淡淡或單調無聊或處于郁悶狀態,52.19%的學生完全或基本同意自己時常感到煩惱、壓抑,感到生活很枯燥,2.30%的學生經常有自殺的想法,35.49%的學生偶爾或曾經有過自殺的想法。
自古以來教育中就存在著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的沖突和選擇的問題,它是教育所面臨的最根本的價值沖突,也是教育主體面臨的最基本的價值選擇。調查顯示,有43.84%的學生認為實現自己目標的時候,24.84%認為被別人需要的時候活得最有意義;40.71%的學生認為實現自己的理想和抱負,38.41%的學生認為實現自我價值,2.71%學生認為自己積累財富的多少是人生成功的首要標志。僅有28.39%學生認為自己的價值被社會承認的時候活得最有意義,16.08%的學生認為對社會奉獻的多少是人生成功的首要目標。這表明,多數學生自我目標實現和自我價值實現的需要高于對生命社會價值的追求。盡管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并沒有孰輕孰重,孰對孰錯,孰優孰劣的問題,盡管現代教育越來越強調以人為本,一切從人本出發,但在一定的社會歷史條件下,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就有一個孰輕孰重的問題了,就有一個以誰為基點達成二者統一更符合實際情況的問題了,于是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就有了價值取向與價值選擇問題,有了誰更合理的問題了。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任何時候,國家的利益、人民的利益、社會的利益都應放在個人利益之前。然而,當今社會一些人認為任何價值都不可超越個人生命價值,這種過度夸大個人生命價值的思想是危險的,試想如果我們每個人都把自己的生命價值無限放大,超越了民族,超越了人類,那么民族和人類作為一個整體存在的意義就將消失。人既有生物屬性又有社會屬性,這就決定了人的生命價值既包含作為生物個體存在的生命存在價值,又包含其作為社會價值存在的生命社會價值。人的生命存在價值是人的生命社會價值產生的物質前提和基礎,而人的生命社會價值又可以升華人的生命存在價值,并在生命活動消失以后長期存在。由于生命個體具有唯一性和不可再生性等特點,致使人們更為關注生命的存在價值,人們在強調以人為本或談論生命價值的時候,更多地關注人的生命存在價值,而常常忽視了生命更為重要的價值——社會價值。正是因為這種片面認知,很多高中生更加關注自我目標實現和自我價值的實現,而忽視了社會奉獻的追求。殊不知,生命的更高價值源于其社會價值,對社會的奉獻,才是人的更高價值追求。因此,高中生對自我目標與價值的過度關注必須引起教育者的關注與重視。
在問答“日常交談中,父母經常關注的話題是什么?”這一問題時,選擇人數超過10%的答案依次是學習成績45.72%、如何做人24.84%、身體健康23.17%、未來就業 13.37%、未來理想和抱負 11.90%;而回答“日常生活中,你自己思考最多、最關注的問題是什么?”這一問題時,答案更趨多元化,而超過10%的依次是學習成績35.28%、身體健康23.38%、擇業能力 16.91%、好的工作 16.08%、未來理想和抱負15.87%、生命的價值15.24%。高中生面對越來越大的學習壓力、高考壓力,面對激烈的升學競爭,他們把更多的時間與精力用于學習,為高考能獲取好的成績做精心的準備,部分學生忽視了對人生理想、信仰等的思考與追求。
經濟的全球化和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讓形形色色、來自世界各國的信息源源不斷地匯集在我們身邊。西方發達國家憑借強大的經濟與技術優勢,不斷加大西方文化與價值觀的滲透,特別是市場經濟的發展,其在開闊人們眼界,豐富人們的認識,轉變人們的觀念,促進人們的思想解放與觀念更新的同時,也為高中生的價值取向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但市場經濟也帶來了不少負面影響,比如: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被突顯出來的個人利益,使不少人開始以自身利益作為考慮、選擇的出發點,他們在實踐活動中總在尋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在市場經濟環境下成長起來的仫佬族高中生,亦不可避免地受這些因素的影響,他們對于自身利益的追求則更容易滑向另一個極端。
隨著網絡的普及,尤其是手機網絡功能的加大,網絡正潛移默化地改變著仫佬族高中生的人生觀與價值觀,特別是網絡中各類“死亡游戲”所傳遞給學生的錯誤的“死亡知識”,比如:在虛幻的網絡游戲里,人即便被打成爛泥,最后依然可以“死”而復生等內容,都會對仫佬族高中生正確了解生命、形成正確的生命態度造成干擾。
學校教育價值取向是學校教育者以人的生命需要為基礎,對學校教育價值的自覺選擇[3]。然而,當今的高中學校,由于受功利主義的影響,在高考指揮棒的指導下,一切以高考為中心,學校片面強調與高考相關知識內容的傳授,忘了學校教育價值應以“人的生命需要為基礎”,忽視了對學生進行積極價值觀教育,即引導學生做一個有正確人生價值追求、能生成與創造個體社會價值、過幸福生活的人。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的生命價值取向和生命的態度與看法都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的生命價值取向。然而,隨著仫佬族地區改革開放的深入和社會競爭的加劇,當地學生家長的功利意識也越來越強,多數家長只關心孩子的學習成績,不重視生命教育與人生指導,再加上本研究的調查對象多為來自邊遠山區的農村孩子,他們父母多數僅受過小學或初中教育,他們本身對什么是科學的人生觀、價值觀和生死觀并不理解,因此很難給孩子的生命認知給予科學的指導。
生命價值觀是人們的價值觀在生命中的具體體現,是人們在生活中判別、選擇什么樣的生存與發展模式最有價值的標準和規范自身行為的心理傾向系統,是個體對待生命及其價值的基本觀點和看法,也是一種生活態度與生活理想[4]。生命價值觀念如同檢驗員,對生命價值進行相應的取舍,有什么樣的生命價值觀念就有什么樣的生命價值選擇。為此,教育者應重視生命價值觀教育,自覺把關心他人,尊重生命和奉獻社會的生命責任感融入日常的教育教學過程中,并引導學生處理好如下兩種關系,樹立起正確的生命價值觀。首先,引導學生把物質利益與精神追求結合起來,建立正確人生價值觀。人的生存與發展離不開最基本的物質基礎,然而,物質追求僅是人生內容的部分,不是生命的全部價值所在,人的生命的更高價值在于其崇高的精神追求。堅定的信念、崇高的理想、強烈的社會責任感是促進人們熱愛生命,創造生活的強大精神動力,人只有用崇高的精神追求主導物質追求,其生命才會變得更為燦爛輝煌。其次,引導學生把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國家利益結合起來,建立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相適應的人生觀。在社會主義社會,個人、集體、國家三者的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個人利益只有放在集體、國家利益中才能得以真正實現,因此,學校必須加強集體主義教育,讓學生認識集體主義是社會主義社會里個人與集體、個人與國家關系的基本特征,是人們處理個人、集體、國家關系的基本行為準則,通過強化集體教育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并自覺把個體的“小我”融入集體的“大我”之中,這樣,學生在確立人生價值取向時才會自覺地把集體的利益,社會的追求置于個人的利益追求之上。
1.教育過程中要注意營造民主平等的師生互動關系
教師在對仫佬族高中生進行人生價值取向引導時一要尊重、熱愛學生,二要以探討者、參謀者、引導者的姿態與學生共同探討生命的價值與意義,通過交流、傾聽、同感、期待建立起民主平等的師生互動關系。
2.堅持由表及里,循序漸進的工作方法
人的思想、態度、觀念的形成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因此仫佬族高中生的生命價值取向教育要從心理的淺層入手,且在遭遇現實消極問題,特別是一些較為敏感的少數民族宗教與信仰問題時不是回避,而是與學生深入探討,在真誠溝通中引導他們的生命價值取向,這樣,由淺入深,由表及里,最終解決思想觀念與人生價值的深層次問題。
3.注重因材施教
常言道,一把鑰匙開一把鎖,一個學生就是一個小世界,每一個學生的具體情況是不同的,這就要求教育者深入分析學生的實際情況,根據學生的情況和問題,靈活機動地采用相應方法,幫助學生解決生命價值取向中存在的問題,形成正確的生命價值取向。
[1]檀傳寶.教育是人類價值生命的中介[J].教育研究,2000,(3):14—20.
[2]李德順.價值學大詞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5.
[3]李家成.當代中國學校教育價值取向:概念與研究定位[J].寧波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3,25(5):38 -43.
[4]張妍,向燕輝,鄭涌,等.5.12地震前后災區大學生生命價值觀比較[J].心理科學進展,2009,17(3):505 -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