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你的中東”新聞網8月14日文章,原題:阿拉伯動蕩給中國帶來機遇
??? 盡管阿拉伯世界地緣政治發生深刻變化,但中阿貿易一直快速增長。事實上,中東和北非革命為第二大經濟體帶來巨大經濟機遇。
與西方國家不同,中國擁有在風險環境做生意的過硬記錄。北京不回避國際社會排斥的國家。香港阿拉伯工商會主席埃德溫·希蒂引述中國官員的話說:“風險大,回報也大”,雖然阿拉伯地區不穩定,但許多中國公司仍努力在中東設廠,以保住市場份額。
中東北非動蕩帶來的破壞,令中國企業能打入重大基礎設施項目。外國直接投資減少,還為北京提供機會在家電、汽車、輕紡等制造業占得一席之地。相比之下,據世行等機構的調查,150多家跨國公司表示目前不愿投資阿拉伯。
阿拉伯人也渴望轉向東方。希蒂說:“相比歐美同行,中國人提供了最具競爭力的產品。”盡管質量和售后服務存在問題,但中東國家在許多方面更青睞中國貨。此外,中東北非人口的需求迅速擴大,本土生產嚴重不足,而中國如今是世界最大“超市”。
此種背景下,阿拉伯之春引入一個調整時代,提升了北京在該地區的地位。需求資源的中國多管齊下,與美國的重要盟友締結貿易協定。華盛頓韓國經濟研究所專家特洛伊·斯坦加隆認為,“阿拉伯之春中,中國在中東世界最重要的商業伙伴(沙特、伊朗等)基本未受影響。”作為務實外交的一部分,中國正在傳統伙伴之外擴大影響力,“依我看,阿拉伯國家在基本資源和消費品進出口方面,一個個日益依賴中國。”
當前,華盛頓急于減少對該地區的軍事介入,北京與阿拉伯的商貿關系發展,對美國的地區影響力構成挑戰。石油輸出國組織預計,到2035年中東運往北美的石油“可能幾乎不存在了”,從而影響華盛頓在該地區的主導地位,而北京由于對石油需求日增,注定將長期駐留阿拉伯世界。中國有潛力擴大在中東的影響力。但北京在非洲使用的模式,在中東或許行不通。由于地區國家財富不斷增加,因此需要的是更多商貿,而非發展。希蒂認為,盡管一些中東國家的央行、主權財富基金和金融機構日益轉向中國以令資產多樣化,“但阿拉伯世界的金融基礎將一直在美國。”(作者卡米利婭·拉里奇,喬恒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