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樹行
【摘 要】疏林地補植補造的目的是為了提高疏林地的利用率,充分發揮疏林地的生產力,科學調整林木樹種組成,以切實提高疏林的密度與林分品質,是針對疏林的一種新生森林培育措施,是使疏林地的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發揮得到根本增強的重要手段。本文通過作業過程的強化管理來加以闡述。
【關鍵詞】疏林地;補植補造;作業過程;管理
庫都爾林業局自實現“百萬畝人工林”之后得十幾年來沒有大面積造林任務,工具閑置、造林工隊轉行、造林技工流失,給現在開展的疏林地補植補造工作帶來困難。育林森林管護所位于庫都爾林業局西部,曾在庫都爾林業局向“百萬畝人工林”沖刺階段承擔過大量的造林任務,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績,是庫都爾林業局主力造林單位之一,具有良好的造林基礎,如今雖不能馬上適應,進入狀態,像以往那樣輕車熟路投入作業,但通過強化作業過程管理,也取得了較好的成績,這點在當年的栽植合格率與成活率驗收時明顯體現,下面就2012年的疏林地營造作業實踐來展示作業效果,查找不足,分析優缺點,進一步完善經營管理措施。
一、地塊落實
(1)地塊適宜性。地塊是造林的載體,如果沒有適合的載體就根本無法談及營造的成功,以前造林時曾發生過地塊內季節性水濕,灌叢或水濕地比例大的問題,致使營造后久補無功,投入比預期大很多,最后仍以失敗告終。所以,此次我們在地塊選擇上是慎之又慎,所選地塊都非常符合要求,為順利營造打下堅實的基礎。(2)地塊規模。造林不同于其他林業經營項目,大多數經營項目都是速戰速決,按標準作業完成,驗收合格就撤,而造林的經營期一般至少是三年,整地、栽植、撫育、補植,數次的經營活動,如果地塊規模小,在施工作業、經營管理上都會有很大麻煩,所以在地塊規模上,我們采取的是在保證適宜性前提下盡量求大的做法,有些甚至是整坡、整山的區劃了,為有計劃、有序集中連片作業打好鋪墊。更為重要的是一個坡一座山的大片可供一個工隊或二三個工隊連續數年作業,經過科學排序,逐年作業,交林與造林連貫起來,新造林施工經營與要交林的缺陷維修有機結合,這些宜處在第一年就有所體現,育林森林管護所今年3000畝地只用了一個大地塊和另一個地塊的3個小班,非常有利于明年的連續經營。(3)地塊距離。地塊距離對施工作業、經營管理都很重要,這點顯而易見,疏林地補植補造第一年,再遷就地塊適宜性,地塊規模同時,考慮地塊距離,體現出近地是寶的好處,此次選地塊離居民區不超過30公里,這點非常有利于初期的疏林地營造,待各方面理順后再逐年往遠擴展不失為科學理智思路。
二、整地、栽植施工作業
(1)組織施工。共抽調了三個造林基礎好的工隊,組織人員,配齊了刨鎬、刨鍬整地栽植工具,各隊長在地塊踏查時就與單位生產技術股技術員一同上山踏查,并跟隨森調隊進行調查設計,在調查過程中參與設計,很多問題在設計中就得到解決,這點為今后順利施工作業起到很好的作用。(2)苗木管理。苗木是造林的基礎材料,一切營造工序及管理措施均是以它長大成材為目的,所以我們著重加強了對苗木的管理,在苗圃調苗時就認真檢查質量,對死苗、劣苗、弱苗等不符合要求的苗木一律不要,從源頭上保證了苗木質量,運輸上采取汽車、越野四驅拖拉機搭架子,通常搭二至三層,分層擺放,這樣不但增加了運苗量,也根本地保證了苗木質量,有能到達小班,甚至小班的腹地。到達地塊后在背風、低洼、陰暗、較寬闊處置放苗木,輕拿輕放,避免野蠻操作,保護好苗木及土坨,又采取了用舊帳篷布遮擋措施,指派專人進行管理,及時澆水,管理好苗木。對第二天栽植的苗木一般掌握晚上澆一次透水(下雨時不澆),次日栽植時土坨穩定性更好,又提高了苗木的抗旱能力。隨時注意天氣預報,掌握在雨前盡力搶栽植進度,充分利用好雨水來提高營造質量,這些付出在秋季成活率驗收時得到回報。(3)整地、栽植。采取細化到班組,責任到班組,每個工隊配一名生產技術員跟班作業,巡回各作業組進行技術指導、監督檢查、質量把關。隨整地隨栽植,我們所選的地塊土層厚、易整地,所以要求整地穴面要大,這為撫育、補植工序提供很大的方便,按要求是50cm×50cm,我們要求不能低于60cm×60cm,并特別強調穴面中間必須松土,否則栽植時小刨鎬刨不動土,嚴重影響栽植質量,這些措施當時確實覺得勞動強度較大,客觀影響進度,但在后續的栽植、撫育、補植工序中體現出很好的作用。
目前,疏林地補植補造工作的經營管理還很粗放,技術含量較低,工藝工具也迫切需要提高與改進,這樣情況下作業過程管理顯得更為重要,這也是彌補因作業隊伍不穩定,責任心不強的有效方法,雖顯得笨拙,但確有實效。從長遠看規范的營造林工程監理制、合同制確實科學高效,但我們的條件與此確有距離也是客觀實際存在,僅管理體制上的問題就不是一朝一夕能夠改變,所以,強化疏林地補植補造的作業過程管理在短期內是十分重要而必要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