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Ⅰ 張吉剛
(作者系銅仁市萬山區委副書記、區長 責任編輯/哈文麗)
銅仁市萬山區以產業扶貧為主線,以整合資源為保障,重點實施“五個一”工程,做好扶貧生態移民工作。以實施農村危房改造、易地移民搬遷、地質災害搬遷等項目為載體,搬遷居民7648戶、28627人。其中,生態移民搬遷651戶、2500人。
文Ⅰ 張吉剛
實施扶貧生態移民工程,既是一項生態工程,又是一項立足當前、著眼長遠、功在當代、惠及子孫的民心工程;既是一項經濟工作,又是一項政治任務,更是一次重大機遇。按照銅仁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居住有改善、致富有路子、就業有崗位、遷出能穩定”的總體要求,萬山區以產業扶貧為主線,以整合資源為保障,重點實施“五個一”工程(每戶一保障、一套房子、一個經營鋪面、一個就業崗位、一個孩子能免費就讀職業技術院校)。
工程實施以來,萬山區按照移民搬遷與“城鎮化、工業化、農業產業化同步發展”相結合的方式,以實施農村危房改造、易地移民搬遷、地質災害搬遷等項目為載體,搬遷居民7648戶,28627人。其中,生態移民搬遷651戶2500人。

作者(右一)向銅仁市領導介紹老山口工業園區建設情況。(鄧明鵬/攝)
領導責任到位。在扶貧生態移民搬遷工作中,萬山區形成了黨委書記親自抓、政府鄉長具體抓、相關人員抓落實的工作格局。制定出臺《2012年扶貧生態移民工程實施方案》,細化了各相關部門職責、工作步驟和保障措施。項目實施鄉(辦事處)成立相應工作機構,明確專人負責工程管理,將征地、規劃、矛盾調處、質量監理等工作明確到具體責任人。
保障政策到位。萬山區在土地、戶籍、惠農、金融財稅、社會保障、教育、計劃生育、就業等方面出臺了一系列配套措施。戶籍實行屬地管理,可農轉非,戶籍轉遷中免收一切費用;移民遷移至城市的5年內,繼續執行原在地計劃生育政策和利益導向政策;移民子女可就近入學,初、高中畢業后未考入高中、大學的,可在當地職業院校免費接受技能培訓;將扶貧生態移民全部納入醫療保險、社會保險、社會救助、低保等保障范圍,孤寡、智障等喪失勞動能力的搬遷群體,由政府統一集中供養;移民可享受各種特色產業扶持優惠政策,同時享受遷入地的各項惠農補貼;對“4050”人員采取公益性崗位安排就業等途徑,確保每戶移民家庭有一個固定收入的崗位。
宣傳動員到位。充分利用會議、電視、報刊、網絡和區、鄉、村的政務公開欄,以及干部進村入戶等多種形式,廣泛宣傳移民工程的重大意義和搬遷補助標準等相關政策,提高群眾對政策的知曉率和參與的積極性,為移民工作的順利推進奠定良好基礎。
督查機制到位。區領導小組辦公室定期或不定期對扶貧生態移民工程進行督促檢查,建立督查工作臺帳,做到次次有記錄,事事有回音,協調解決工程建設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同時要求各鄉鎮、辦事處和各部門的主要領導對各項任務盯著干,各個環節抓落實,一個釘子一個眼地抓督查。領導小組辦公室還按照“一周一匯報,一月一調度、兩月一檢查、一季度一考評、半年一小結、年終一總結”督查要求,對圓滿完成建設任務的進行獎勵,對拖延塞責、不能完成任務的進行問責并通報批評。
統一規劃設計。根據《萬山資源枯竭型城市轉型規劃》、萬山區“十二五規劃”和建設黔東園林新城的目標,萬山區在謝橋新區和小城鎮集中安置搬遷移民,對安置點基礎設施及房屋高起點設計、高規格規劃。謝橋辦事處安置點按照現代中心城市的風格進行規劃設計,黃道鄉集鎮主要以體現小城鎮發展與侗鄉民族特色文化相輝映的風格進行規劃設計,既保持了當地的文化風格,又融入現代城市元素,擴大城鎮規模,提升城鎮品位。
統一施工建設。項目實施鄉鎮按照“五通七有”(通電、通路、通水、通光纜、通電視,有學校、有衛生室、有文體活動廣場、有超市、有社區服務中心、有垃圾中轉站、有公廁)的規劃要求,組織搬遷農戶統一進行房屋建設。同時,統籌協調安置點道路硬化、供電、供水、綠化、亮化等配套基礎設施建設。在建設管理上,重點加強項目質量監管,嚴格執行工程招投標、工程監理制、工程質量終身負責制,嚴格檢查驗收,確保工程質量。
統一搬遷安置。扶貧生態移民安置不搞從農村搬到農村,不搞散戶零星安置、插花安置,不搞單戶獨院建設,在群眾自愿同意的基礎上,按照每戶80至120平方米的標準,采取一樓多戶、一層一戶、一戶一個門面的方式進行統一搬遷安置,節約土地資源,降低搬遷建設成本。
與工業園區建設相結合。組織移民進行勞動技能培訓,向工業園區企業輸送合格的技能工人,同等條件下,優先安置符合企業用工條件的移民入企就業。
與城鎮建設相結合。在充分尊重移民群眾意愿的基礎上,利用城市和城鎮消費帶動,積極引導移民從事城市建設、商品經營、餐飲服務、客貨運輸等第三產業,并在稅費、金融方面給予扶持。
與農業產業發展相結合。認真貫徹落實國家強農惠農政策,圍繞棗子、油茶、蔬菜等優勢種植業,及大鯢、綠殼蛋、肉牛等特色養殖業,進行技術培訓和資金扶持,讓移民發展有基礎、致富有技術、生活有保障。
錢從何來?按照生態扶貧移民的總體規劃,到2020年,萬山區共需搬遷移民10526戶40000余人,總投資3.2億元,資金籌措壓力巨大。
為此,萬山區著力在整合資源上下功夫,把扶貧生態移民與地質災害移民、工礦區移民、以工代賑移民等工程統籌安排;將移民安置房建設與棚戶區改造、廉租房建設、經濟適用房建設、農村危房改造等結合起來。采用政府補助、金融支持、社會捐助、農戶自籌等多種形式籌措建設資金,并充分利用國家開發銀行結對幫扶的機遇,幫助移民協調小額貸款,破解移民搬遷資金不足的問題。另外,建立資金管理臺帳,實行專戶儲存、專人專管、專款專用,嚴禁擠占挪用,按工程進度撥付資金,并加強審計監督,確保資金使用安全、高效。
地從何出?萬山地處武陵山片區喀斯特地帶,適宜人類生活居住的平緩地帶面積狹小。如何提高土地利用率,減輕搬遷用地指標壓力,是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
為此,萬山區在土地、住房政策上進行了有益探索,建立城鄉建設用地指標與土地開發增減掛鉤機制,使其符合土地平衡政策。在各鄉鎮設立房屋產權交易及土地服務中心,由中心將集體土地轉征為建設用地后給移民修建安置房,然后把安置房變為移民的產權房,同時鼓勵和支持移民購買經濟適用房或租住廉租房。移民搬遷后原有宅基地由政府收回復耕,承包責任地權屬不變,鼓勵移民將原有承包土地進行流轉或用于生態建設,以此促成移民搬遷與小城鎮建設、土地平衡政策統籌協調發展。
后續發展怎么辦?萬山區部分農民至今仍生活在近似自然經濟環境下,能否讓其原有生產生活方式與城鎮化對接,讓集中安置的農民維持生計并且致富,是衡量移民成功與否的重要指標。
對此,萬山積極將扶貧生態移民工程納入全區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產業化“三化”同步進行統籌安排,通過開展就業技能培訓、產業扶持、自主創業、城市消費帶動等形式,拓寬移民群眾的就業和增收渠道,確保農戶搬得出、留得住、能就業、有保障。據統計,目前萬山區已扶持移民搬遷戶從事商品經營、客貨運輸、餐飲服務等3426人,推薦2426人到企業就業,2258人發展大棚蔬菜、特色種養等農業產業。通過整合資源,多措并舉,不僅有效解決了移民的生計問題,還推進了城鎮化、工業化、農業產業化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