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延菊 賈利軍
【摘要】“十一五”國家規劃教材工作的開展引發新一輪大學英語的教材編寫。新教材應體現實用性、主題化、重內容、立體化、多樣化、任務型、以學生為中心等編寫原則;應考慮不同的學習階段和不同的學生水平;應打破基礎教材一統天下的局面,教材應多樣化,以適合不同類型、不同專業、不同層次的大學英語學生的需求。在這樣的背景下,《應用型大學英語綜合教程》的編纂對獨立學院改革與發展具有重大作用和意義。
【關鍵詞】大學英語;教材創新;獨立學院;應用型
一、引言
根據傳統的教學理念,教材是教師灌輸知識的依據,內容大多以知識為主,教學方法主要是“從上到下的灌輸”,類似于“填鴨式”教學。然而隨著我國改革開放政策的不斷深入,對外交流的日益頻繁以及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快,現有的教學環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人們對于教材的理解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教材變成了“對學生學習的刺激物”,它注重對學生的啟發,教材的內容比較注重交際,教學方法主要是“從下到上的誘導”。對于教材的功能,Hall(1995)把它定義為以下幾個方面:交際的需要;長期目標的需要;真實性的需要;以學生為中心的需要。為適應新形勢發展的需要,教育部于2004年頒發了《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提出了“大學英語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特別是聽說能力,使他們在今后工作和社會交往中能用英語有效地進行口頭和書面的信息交流”,用以指導高等院校的大學英語教學。這在客觀上對大學英語教材的編寫提出了新的要求,新教材應體現實用性、主題化、重內容、立體化、多樣化、任務型、以學生為中心等編寫原則;應考慮不同的學習階段和不同的學生水平;應打破基礎教材一統天下的局面,教材應多樣化,以適合不同類型、不同專業、不同層次的大學英語學生的需求。
二、國內教材發展情況
在我國高校,非英語專業學生的英語教學起初稱公共英語教學,1986年后改稱大學英語教學,使用過不少優秀教材。陳堅林(2007)在《大學英語教材的現狀與改革一第五代教材研發構想》一文中回顧總結了大學英語教材所經歷的幾個時期,指出我們現在使用的第四代教材從20世紀90年代后期開始,先后出現了《新編大學英語》、《21世紀大學英語》等。進入21世紀后,又出現了許多具有時代特征的教材,如《新視野大學英語》、《大學體驗英語》、《大學英語(全新版)》等,打破了原來一套教材統天下的格局。較之于前三代教材,第四代教材更立體,不僅有紙質課本,還有音視頻光盤和網絡版教材。然而,這些變化并不能夠滿足當前獨立學院大學英語教學的要求。以讀寫教程或讀寫譯教程為例,課本一般由十個單元組成,內容極為豐富,不僅有課前準備練習,還有正課文(Text A)和副課文(Text B),以及大量與課文相配的各種練習。筆者所在高校的課時是有限的,任課教師為了完成工作量只能趕進度,似乎每周都得上新課。這種趕進度的教學可能產生的直接后果是:一切圍著課本轉,教學按部就班地講解和練習,變得枯燥乏味;學生處于被動地位,成為知識的被灌輸者,學習興趣被逐漸地消磨掉。一二類本科院校的學生尚且如此,獨立學院學生英語水平薄弱,學習英語的內在動力性不足,如果和一二類本科院校的學生使用同樣的教材,教學效果就更不會很理想了,因此教材改革勢在必行。
三、應用型大學英語教材建設的重大意義
隨著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人們逐漸認識到培養學生具有較強的英語應用能力是我國高等院校素質教育的根本,對于不同高等院校的英語教學應該有所區別,應該進行分類、分層次指導。相對于一二批次院校,大多數獨立學院學生英語基礎相對較差,大多數學生缺乏英語自主學習能力,而且從總體上看,學生的英語基礎參差不齊。但是大多數的獨立學院跟隨一二批院校使用適合一二批院校的教材,那么,學生英語學習的效果將會不甚理想,教師教學的目的也將很難實現。獨立院校大學英語教學發展的瓶頸是課程體系建設,而教材建設又是基礎性的工作。出版一套適合獨立學院學生英語水平的英語教材,這對于三本教材建設和教學改革具有重要意義,對于切實提高學生的英語應用能力、促進大學英語教學及教學改革是非常必要的。因此,體現實用性與交際性的三本獨立院校大學英語教材的研究及編寫勢在必行。筆者針對獨立院校的大學英語教學實際,基于國內外的大學英語教材理論和多年的一線教學實踐,出版了一套實用的既符合大學英語教學大綱要求、又能滿足獨立院校大學生世紀需要的新思維《應用型大學英語綜合教程》及《應用型大學英語視聽說教程》系列教材。這套教材本著達到符合語言的“輸入與輸出平衡”原則的目的,教材框架以精泛讀課為主陣地,以聽說訓練為輔助模式,包括綜合教程及視聽說教程。教材內容體現“新、精、真”,具有一定的文化內涵、思想深度和生活哲理;主題涉及學習、婚姻家庭、教育、交際、社會關注、人物、文化等各個方面;選材以國外原版材料為主,輔助帶有中國文化元素的內容。材料具有真實性、趣味性、實用性;梯度由易到難平緩過度,由淺入深,體現讀寫聽說技能的系統性和連續性。總體來說,本教材具備如下幾個方面的特點:
1.注重學生綜合應用能力的培養
Harmer(1983)認為,“評估教材的一種方法是看它是否能夠滿足學習者的需求,這是評判教材的依據和前提”。獨立院校大學生學習英語的目的不僅僅是因為英語是一門必修課程,要通過四、六級考試,也不是因為要對語法、語言規則進行深入研究,或對文學語言產生興趣,需要欣賞,而是希望能夠獲得一種外語交際的能力,能夠將英語作為完成今后的工作和生活及出國深造等任務的工具。
2.體現以學生為主的理念
學生的個人發展和探索是語言教學的核心。本教材改變了以教師為中心,單純教授語言知識的教學模式,確立學生為主體的教材編寫理念,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是學習信息加工的主動者,而不是知識的被動接收者和被灌輸的對象。在教材設計中,將創設有利于學習者建構意義的情境作為最重要的環節,將協作學習與交流貫穿于整個學習活動過程中。
3.實施任務型教學法
獨立學院新思維應用型大學英語教材通過一系列和主題相關的任務的設計,讓學生通過有意義的、真實的交際任務來學習、掌握和鞏固課文中出現的詞匯和結構等語言現象。從而在面臨新的情境時,能夠靈活地建構起用于指導活動的圖式并能靈活地運用知識。
四、應用型大學英語教材編寫的理論依據
理論是整套教材的基礎或是整套教材的理論依據。理論的應用不能一味追求新,而要有效地使用其合理的部分,應用型大學英語教材采取兼容并包的態度,采用了適合本教學情況和教學特點的對英語教材影響較大的理論:
1.元認知理論(meta-cognition)。最早由美國心理學家FlaveH在20世紀70年代提出。其實質是人們對認知活動的自我意識與自我調節。元認知理論認為:元認知包括元認知知識和元認知調節。前者指個體獲得的與認知活動有關的知識。后者指個體不斷控制自己的認知過程所進行的監控和調節活動。即學習者通過計劃、監控和評估等方法對認知過程進行調整和自我管理。
2.建構主義學習理論(constructivism)。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是從行為主義到認知主義的進一步發展。二者的不同之處在于認知主義強調內部的認知結構,認為教學的目標在于幫助習得者學習這些事物及其特性,使外界客觀事物內化為其內部的認知結構。因此,學習不是由教師把知識簡單地傳遞給學生,而是由學生自己建構知識的過程。
3.交際教學法(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在海姆斯的交際能力理論、韓禮德的功能理論和威爾金斯的意念學說基礎上,交際教學法(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逐漸取代傳統的教學方法。交際教學法將語言看作交際的手段,教師有責任提高學生的跨文化意識,讓學生在了解基本語言知識的基礎上,幫助學生明了所學語言國家的文化背景、風土人情和生活方式。交際教學法的基本假設是:學習語言的目標就是交往能力的培養,這也正是其不同于傳統英語教學方法之處。
五、結束語
獨立學院是我國高等教育體制創新和高速發展的產物,也是我國社會經濟持續、飛速發展,逐步邁向世界背景下人才市場需求多元化的產物。因此,面對多層次、多種類的人才市場需求和多選擇、多變化的個人發展訴求,獨立學院教育教學教材改革迫在眉睫。獨立院校的學生是一組特殊群體,他們有著自己獨特的個性特征和鮮明的學習特點。但由于學生英語基礎差,學習動機單一以及社會重視度不足等種種原因使得獨立院校的大學英語教學一直處在英語教學的邊緣和弱勢,未能引起相關部門的足夠重視。因此,建立科學的大學英語教材體系,扎實推進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真正提高獨立院校學生的英語應用意識勢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