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文
【摘要】丁玲是一個以描寫女性而著稱的著名作家之一。文章試就丁玲的《夢珂》、《莎菲女士的日記》、《暑假中》、《阿毛姑娘》、《我在霞村的時候》五個短篇小說中的女性形象,來評析丁玲小說中的女性命運。表現了中國女性追求個性自由,與不幸命運抗爭的可貴精神。
【關鍵詞】丁玲;短篇小說;女性命運
一、丁玲作為女作家在文學史上的地位
丁玲是中國新文學史上繼冰心、廬隱之后的第二代著名女作家。如果說冰心是駕著輕車快馬從童年出發,那么丁玲卻是在風雨中走過來的。
丁玲以鮮明的“女性立場”登上文壇,她的性別意識所呈現的“現代性”,區別了她與冰心、廬隱、淦女士、張愛玲等女性作家不同層面的性別創作。是具有強烈女權主義的現代女作家,她從創作伊始就表現出對女性命運的深刻關注,在其很多作品中都反映了女性的內容,突現各種莎菲型女性的形象。丁玲是在我國文學史上占據重要位置的作家,也是最負盛名的女性作家之一。
二、丁玲作品中女主人公命運的評析
丁玲是一位具有強烈女權主義傾向的現代女性,這位被“五·四”個性解放思潮喚醒的新女性,性格倔強而孤傲,充滿著強烈的叛逆精神和女性自尊意識。她曾經說過自己很小的時候就接受了這樣的思想:“舊的應該打毀,要砍斷一切鎖鏈!”Ⅲ
1927年冬丁玲創作的短篇小說《莎菲女士的日記》,以日記的形式描繪了一個追求個性解放的女子莎菲,她意欲舒展個性,幻想熱烈而刺激的愛情生活,但現實生活不如人意,貧病交加,灰暗慘淡,身邊的人是那么怯弱卑瑣,使她決心要換個活法。愛她的葦弟并不懂她的心;她心儀的“白馬王子”實際是那么猥褻不堪。最后只能悄然出走,與濁世隔絕,另尋“世外桃園”偷度余生。莎菲的性格充滿對社會的鄙視和個人孤獨靈魂的倔強。她在日記中的申訴,是她給自己撫摸傷痛時發出的叛逆而悲慘的哀嚎!
“莎菲女士是‘五·四以后解放的青年女子在性愛上的矛盾心理的代表者”。
《莎菲女士的日記》是丁玲二十年代奉獻給讀者的一部帶著“五四”時代烙印負著時代苦悶創傷的女性心靈史,《莎菲女士的日記》奠定了丁玲在現代文學史上不可取代的地位,是她的成名作也是她的代表作。
短篇小說《暑假中》是丁玲對女性命運探討的又一佳作。文章中的一群年輕女教師,信奉獨身主義。她們也不是生來就注定是獨身主義者的,是歷經生活中的諸多不如意,不得已而為之。承淑曾一再惋惜失去多次愛的機會,與愛神擦肩而過。最終寧愿獨處,也不愿湊合找一個不愛的人過日子。和我們21世紀的女青年是那么相似。志清自強自立,要經濟獨立,但當她有錢的時候,又感到缺少能使她的生命有意義的東西。
短篇小說《阿毛姑娘》中的阿毛的命運與上述幾位女性的不同。她是一個鄉下女人,有婚姻但不如意,不滿足伺奉公婆、丈夫的居家婦女生活,特別是來到城市見多識廣后,更不滿意自己死氣沉沉的婚姻如一潭死水般平淡無奇,她幻想著有這么一個愛她的,她也愛的男人把她從她丈夫、公婆那里搶走,于是她就重新做人。然而當這一切夢想不能實現時,竟以自殺來結束自己無意義的一生。阿毛大膽懷疑“命運”,不愿再做男人的性的承受物而活下去,也不考慮傳統,祖訓等,盡管她“重新做人”的生命意識還很朦朧,但從中折射出來的一絲微弱的找回失落的自我意識,是具有一定的現代意義的。
短篇小說《我在霞村的時候》描寫了一個苦難而又堅強的女性靈魂。女主人公劉貞貞不愿做米鋪老板的填房,自愿到天主教堂當修女,但不幸落入日軍魔爪,淪為隨軍妓女,受盡了日軍殘暴的蹂躪。但她并不自殺,而表示“我總得找活路,還要活得有意思”,為此成為一位抗日聯絡員,為我軍傳遞情報,以這種積極的方式來報仇雪恨。這是對壓抑著中國婦女幾千年封建節烈觀念的控訴!但卻不被周圍有著根深蒂固封建禮教觀念的人們的理解,均視她為不可接觸的“賤人”、“瘟神”,避之不及。受到令人沮喪的精神折磨。
丁玲以她清醒的女性意識將這一過程描繪得細膩真切,劉貞貞最后獲得解救也不能消減她的悲痛。本文最大的意義,在于它不是一般地以同情態度來刻劃這一人物并以它向日本侵略者提出控訴,而是以一種新的倫理態度來揭示人物在災難性境地中由生存意識和自尊心理滋生出來的新的生活態度,由此突現了一個慘遭摧殘的女性堅強不屈的人生態度和追求光明的不二心志。
三、丁玲作品中女主人公命運的探討
(一)丁玲描寫的女性形象有一個共同的特征,既有外表美,也有心靈美。
1、外表美。丁玲以女性特有的筆觸細膩刻畫了一批絕代佳人。如《夢珂》中描寫夢珂:“一天一天地長大了起來,長得象一支蘭花,顫蓬蓬的,瘦伶伶的,面孔雪白”。這樣,活脫脫一個美女就站在你面前。《莎菲女士的日記》中雖沒有對莎菲外貌的描寫,但是我們從葦弟、凌吉士及周圍的人對莎菲的態度上可以想象出,她是一個林黛玉式的病態美女。
2、心靈美。在丁玲小說中,除了閉花羞月之貌的美妙女子外,還有心靈圣潔的女性。如《我在霞村的時候》中的劉貞貞,利用做慰安婦的機會為游擊隊提供情報,雖被日寇侮辱與損害,但仍敢于尋求生命的價值和生存的意義,并敢于去尋找在一般人眼中已永遠失去的幸福。作者為這女子取名為貞貞,就是對她行為的贊揚。貞貞是我們心目中的英雄,心靈永遠是美好的圣潔的,作者對她充滿了贊賞和驚嘆。
(二)敢愛敢恨,不向命運低頭,追求個性解放的女性形象
丁玲筆下的莎菲女士在愛情中是主動的,她看不起儒弱的小男人,并不是有男人愛她,她就一定要愛,她要自己選擇。她寧愿孤獨地悄悄死去,也不要靈魂與肉體的分離。莎菲是個性主義的化身,是個性解放的代表。
《我在霞村的時候》中的劉貞貞本來有著甜蜜美好的愛情夢想,她與小學同學、后來是磨房小伙計的憨直青年夏大寶兩情柑晚,“要好得很”。但父親為貪圖錢財,強迫她嫁給自己不愛的、年近三十的米鋪小老板作填房。為反抗包辦婚姻,她毅然跑到教堂當“姑姑”,顯示了她維護人格尊嚴和愛情理想的堅貞品格。
丁玲對女性命運的思考,重點放在其對自由意志的執著追求上,她始終將其強烈的女性意識滲透于人物形象中,讓她們從孤獨苦悶、彷徨迷惘走向堅定執著。對于女性命運的深切關注,對于女性意識的全力發掘,形成了丁玲小說最有價值的特色。
當然,我們不應否認這群青春女性自身的局限,她們大都是憑藉著資產階級個性解放的
武器同黑暗現實抗爭,難免陷于孤獨和仿徨;她們大都渴望理想的愛情生活和光明出路,卻在冷峻的現實面前減退了熱情;她們不滿封建禮教和男權主義的壓抑,有時卻又失之偏頗。但是,我們不應忘記她們所處的時代背景,不應忘記傳統的倫理道德對她們思想的重壓。她們身上流露出的這種強烈的女性意識是東方女性在真正意義上的復活。也是丁玲對中國現代文學的一個獨特的貢獻。
四、對丁玲作品中女性命運的評析與探討的現實意義
本文通過對丁玲作品中女性命運的分析與探討,對于我們的女性文學研究者來說,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丁玲小說中的女性形象引人注目,有一種特殊的魅力。在中國新文學史上,丁玲雖不是卷帙浩繁的文學巨匠,也不是有駭世驚人之作的超群天才,但作為被“五·四”浪潮沖上時代前沿的弄潮兒,作為現代中國最杰出的一位女作家之一,她的頗具特色的藝術作品及其獨特的生活經歷和精神氣質,卻使她猶如伴隨著生活洪流而奏鳴著的一個跳動不安的音符,在整個新文學發展的交響樂中,以其獨具的音色和旋律,速度和力度,震響在時代審美思潮的前沿,為中國新文學的發展做出了自己獨特的貢獻,從而成為新文學史上“五·四”文學傳統的最忠實的繼承者和最優秀的開拓者。
五、結語
總而言之,丁玲以其獨特的女性視角、女性心理、女性筆觸在其文學作品中塑造了一系列個性鮮明的女性人物形象,形成了自己的風格。把女性文學中的女性意識,無論是反叛還是顛覆或者是對文化的反思與批判,都上升到另一種層次,通過對這些女性命運的描寫,讓讀者重新領略了中國女性追求個性自由,與不幸命運抗爭的可貴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