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芳
我國是一個發展中的農業大國,農業在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然而我國農業的發展落后,農民收入水平比較低,整個農村經濟的發展水平不高,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狀況嚴重制約了中國經濟的發展。因此各屆政府都非常重視農村經濟的發展,新一屆政府更是把解決“三農”(農村、農業和農民)問題作為施政的重中之重。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途徑是增加農民收入,而培育和完善農村金融組織、農村要素市場是解決農民增收問題,保持農業穩定、持續健康發展的有效途徑。建國之初,農業為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農村不僅為工業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市場,同時為工業的發展提供了大量的資金支持,農業支撐著整個社會的經濟發展。
一、農村金融的概念
農村金融的概念內涵在功能意義上表現為:(1)農村金融是具有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功能的金融。農村金融作為“農村的”“金融”,在功能范式的認知框架下,是指與“農村經濟發展”的金融需求相對應、具有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功能的“金融”。而不是被人為認定“農村”身份,或只為農業生產提供信貸服務的農業金融,或僅在農業和農村領域為自身需要而開展業務活動的,地理意義上的農村金融機構及其組織體系。只有那些為適應農村經濟發展的金融交易需求,而在分工和交換體系中逐漸形成和發展起來的金融機構、金融市場和組織體系才屬于農村金融的范疇,即農村金融的交易功能決定了農村金融機構和組織體系的形態,而不是相反。農村金融的有效性不在于其機構的多少、規模的大小和現代化程度的高低,而在于其功能的發揮程度。換句話說,“只要能承擔相應的金融功能,具體的金融機構形式則是無關緊要的”,“只有通過某種形式提供農村居民所需的金融服務才是問題的根本所在”。
(2)農村金融是農村經濟與整體金融的交叉系統。農村金融既從屬于農村經濟系統,是農村經濟系統中的子系統,研究農村經濟問題,應包括農村金融,研究農村金融問題,要考慮農村經濟的影響。同時,農村金融又屬于金融范疇,是整體金融系統中的一個單元,研究金融問題不能回避農村金融。同樣,研究農村金融問題,不能不考慮整體金融的影響。農村金融系統運動既是金融系統運動的一部分,又是農村經濟系統的一部分;既具有金融的一般特征,又具有與農村經濟需求相一致的獨特形態,是宏觀經濟環境下,農村經濟與整體金融雙重作用的結果。
(3)農村金融是內部功能和結構復雜多樣的系統,農村金融的內涵既要從理論層面上,根據整體金融狀況和農村經濟發展目標來理解,又要從現實層面上,根據農村金融的現實狀態和農村經濟發展的實際需求來理解。在理論上,農村金融應當包含一系列內涵豐富的金融產品和服務,如儲蓄、信貸、結算、保險、投資、理財、信托等,以及與之相對應的金融組織體系,或者說和整體金融應該是保持一致的組織體系。在現實上,農村金融則是適應農村經濟發展的金融需求,具有自身特點的不斷演化的動態結構。
二、農村金融問題
發展中國家的經驗和教訓,以及建國以來,我國農村金融組織體系重構的不懈努力,非但沒有解決農村金融供給不足問題,反而導致了金融機構大量退出的事實,清楚地表明:機構范式的“農村金融”不僅難以成為求解中國農村金融問題的邏輯支點,而且,這種分析范式的偏差,似是而非的定義,一方面,導致了將農村金融等同于農業金融,農村經濟中的其他金融需求被忽視,農村金融理論和政策變成了單一的農業金融理論和政策。另一方面,導致了將農村金融等同于農村金融機構,農村金融功能和農村金融機構相互混淆,把農村金融發展等同于單純的農村金融機構增加。
三、農村金融現狀
并從構建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的角度試圖對農村金融服務供給不足問題進行具體求解,再一方面,導致了將農村金融機構的界定等同于農村身份的人為認定。致使那些只有“農村”之名,而無“農村”之實,甚至有悖于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金融機構,也被認定為農村金融,導致農村金融政策缺乏有效的實施和傳導載體,農村金融功能無法具體落實。此外,還人為地加劇了城鄉金融分割的“二元”結構,農村金融職能被人為地限制在只有“農村”身份,而不一定具有相應意愿和能力的金融機構范圍內,致使農村金融資源配置畫地為牢,金融機構間的市場競爭有失公平。結果是農村金融機構和政府之間存在嚴重的“道德風險”和“機會主義”,農村金融市場出現“逆向選擇”,農村金融機構非農化傾向和農村金融資源外流嚴重,農村金融功能被弱化。可以說當前我國農村金融理論和實際工作的一系列問題,都與“農村金融”缺乏科學界定有關。因此,選擇恰當的視角和范式,科學界定其內涵十分必要和迫切。
四、農村金融改革的建議
1.建立和健全新型合作金融法律保障體系。應通過建立健全法律保障體系,對新型合作金融制度的基本內涵、新型合作金融組織的主要特征、發展環境、扶持政策等做出法律規定;為新型合作金融組織的組建和后續發展提供行政管理依據;對加快培育和發展新型合作金融組織的指導思想、主要目標、基本原則、具體內容、配套政策等做出規定等。
2.實施信貸、擔保、保險融合式發展戰略。應實施農村信貸、擔保、保險三元融合發展戰略,扭轉長期以來農村信貸業、擔保業、保險業不協調發展局面。可以率先在新型農村合作金融發展中貫徹這一發展戰略,以新型信貸合作組織為新型農村合作金融體系的主體成分,以新型合作擔保組織、新型合作保險組織為“兩翼”,逐步構建起“主體帶動兩翼、兩翼支撐主體新農村合作金融發展體制機制。
3.加強和改善財稅貨幣監管優惠政策扶持。應切實加強和改善對新型農村合作金融發展的政策扶持,通過實施稅收減免、差別監管等扶持政策,為培育和發展新型農村合作金融組織營造寬松政策環境;通過不斷深化相關領域制度改革,扎實開展相關體制機制創新,充分發揮財稅扶持政策的杠桿效應和優惠貨幣、監管政策的引導作用,有效激勵社會各界積極參與新型農村合作金融發展進程。同時,為推動新型農村合作金融,還可以考慮邀請熱心合作金融事業、具備合作金融知識、熟悉合作金融業務的金融界、教育界人士,對合作成員進行合作知識、合作業務、合作技能培訓,對合作金融組織的組建、運作、管理提供專業指導意見,定期到合作組織開展現場指導,與合作成員建立密切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