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康德,男,生于1724年,卒于1804年,一輩子宅在柯尼斯堡,康德小時候是個窮苦放牛郎。爹爹是工匠,家境極其貧苦,家中兄弟姐妹又多,康德十三歲喪母,四年后,喪父。如若放在中國,康德同學的案例可以為“希望工程”拍廣告了。可優等生康德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毅然決然輟學回家,靠當家庭教師補貼家用。從此,康德在家教之路上走了十一年,更將學生家長——女東家凱薩琳伯爵夫人家教成自己的緋聞女友。
1755年,昔日同學都已然成為名流新貴,弟妹們這時也長大成人,康德以三十二歲高齡重新念大學。厚積必然薄發,康德先是以拉丁文論文《論火》順利通過碩士答辯,三個月后又乘勝追擊以《形而上學認識的第一原理之新解釋》完成留校答辯,成為柯尼斯堡大學一名講師。
康德從此完成了人生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跳槽:從家教跳為教書匠!此后,四十一年未變。
1770年,康德完成了職稱評審,正式成為柯尼斯堡大學的一名教授。別的教授一年核心發論文N篇,大作出版N部,可愣頭青康德再次犯愣,從評上教授到1781年,十一年間不曾發表一字。直到1781年,淡泊明志十一年后,康德再次厚積薄發,數月間完成巨作《純粹理性批判》,然后轟動整個哲學界。翻開西方哲學史你就知道,在康德之前,關于人類的認識問題,理性主義和經驗主義吵吵鬧鬧,喋喋不休。理性主義代表人物有“我思故我在”的笛卡兒、斯賓諾莎、萊布尼茨等,在他們看來,感覺和經驗并非知識的來源,只有理性才能認清事物的本質,理性本身不會產生錯誤。吵架中,康德的神作《純粹理性批判》出場,他調和了理性主義和經驗主義的矛盾。
緊接著,1788年《實踐理性批判》出版,此書主要討論了倫理學問題,闡明了人的倫理行為的動力和規范,從倫理道德和信仰的角度說明設定上帝存在,靈魂不滅和意志自由的意思。
1790年《判斷力批判》出版,旨在解決前兩個批判中闡明的必然和自由之間的對立,認為判斷力在美學和自然界的有機性說明中的作用正是把必然和自由結合起來達到最后的和諧。這三本書就是后人嘴里的“三大批判”,它們此刻就悄悄地排在我書柜的第一格靜靜地注視著正在噼里啪啦碼字的我,但無情如我者永遠裝作看不見它們。抱歉,你們實在太晦澀了,我不想失眠!
康德是德國古典哲學體系的開端,這一體系途經費希特、謝林,在黑格爾那里達到登峰造極。這一體系規模極其龐大,內容豐富充盈,包羅萬象,借用奧委會羅格同志評價北京奧運會一詞那就是:“無與倫比!”
康德一生宅在柯尼斯堡,未婚,一輩子老處男。對此,后世看不懂“三大批判”卻又癡迷康德的猥瑣孩子們,不得不發揮娛記精神,深度挖掘康德私生活。研究面從康德的男仆浪泊到康德資助過的男學生,最后得出結論:康德是個同性戀!
呵呵,他們不知,康德一生未婚。康德是個全才,除了哲學,他還通曉邏輯學、數學、物理、力學、地理、生物、神學、自然法,是“星云假說”的提出者。后世有多少人質疑這個身材矮小,只有一米五七,先天不足,胸腔狹窄,體質羸弱,一輩子離群索居本應孤陋寡聞的鄉巴佬究竟體內有怎樣的力量能完成驚世傲人的三大批判,并成為一代哲學巨擘。周杰倫有首歌《陽光宅男》,我想用來形容康德最為恰當:康德宅的是外在,內心絕對篤定,強大到萬里無云,陽光普照!
面對所有疑問,康德其實最想說:“不要迷戀哥,哥不是傳說,哥只是不寂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