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Ⅰ本刊記者 任玉梅 圖Ⅰ譚情來
(責任編輯/肖 露)

“寧愿自己吃大虧,也不讓菜農吃小虧。”20多年來,高崇俊以執著和堅守踐行著這句承諾,為在市場經濟中恪守誠信寫下注腳。
4月16日,春光明媚。余慶縣小腮鎮桂花村海邁國際5000F1辣椒基地里一派繁忙景象,縣農牧局農藝師正在手把手地教30多個村民辣椒種植技術。
“這個辣椒基地共127畝,是公司今年年初建立的。”余慶縣黔中果蔬有限公司董事長高崇俊站在田埂上向記者介紹,“桂花村是個典型的貧困村,老百姓生活很苦。但我相信通過發展訂單農業,他們一定能脫貧致富,過上好日子。”
多年來,正是通過建立蔬菜基地,發展訂單農業,高崇俊帶動余慶縣上萬名群眾走上致富路,他因此被大家親切地稱為“蔬菜大王”、“扶貧狀元”。
河南人高崇俊與余慶的緣分,來自他跌入人生低谷后的一次出走。
1989年,開封市文化局勞動服務公司經理高崇俊辭職下海,結果一下子虧損了19萬元。走投無路之際,他只身離開故土,尋找事業出路。
一次,在黃平縣舊州街上,他無意間聽人說起余慶的蔬菜幾分錢一斤都沒人買,農民辛辛苦苦種出的菜,大多倒在河里爛掉。惋惜之余,他在其中看到了商機。
1990年,高崇俊來到余慶,在詳細了解了蔬菜市場行情后,他向朋友借了7000元錢,以高出市價兩倍的價格一口氣收購了兩萬斤蔬菜,運到貴陽頭橋蔬菜市場去賣。
就這樣,買進賣出,短短2天,他就賺到了7000多元。
第二年,高崇俊開始試行訂單蔬菜種植,他在白泥鎮發展了300畝訂單蔬菜,由村民組成兩個蔬菜隊進行耕種——這是余慶最早的訂單農業。
試行之初,村民對訂單農業這個新玩意以及高崇俊這個外地人,心里都沒底,擔心一旦開始種植后,萬一行情不好,高崇俊腳底抹油溜了怎么辦?
為了讓村民們吃下定心丸,高崇俊將他們召集起來,將事先準備好的一萬塊錢交給蔬菜隊的兩名隊長,并鄭重承諾:如果他離開余慶超過半個月沒有回來,大家就把錢分了。
與此同時,高崇俊在余慶創新性地提出包種子、包技術、包銷售的“三包”服務,并在和村民簽訂的收購合同中規定收購保護價。如果收購時的市價比保護價高,收購時就按照比市價高20%的價格收購老百姓的菜;市價低時,就按照保護價收購。
那一年,300畝訂單蔬菜的豐收,不僅給村民帶來了100多萬元的收入,讓大家看到了訂單農業的廣闊前景,更為高崇俊贏得了村民的信任和支持。
此后,為適應蔬菜產業的發展,高崇俊從山東引進空心蔬菜良種到余慶試種。僅芹菜一項,畝產量就由原來的200余斤提高到800余斤,試種的400畝地共收菜30多萬斤,給菜農們帶來160多萬元的收入。
初次引種的成功,讓高崇俊喜出望外,他隨后又陸續引進新品種的花菜、萵筍、白菜、辣椒、優質西紅柿等,大大提高了蔬菜的產量產值。截至目前,他已引進蔬菜新品種40余個,引導農戶種植訂單蔬菜20余萬畝,收購蔬菜10萬噸,收購價款總額超過1億元。
“我們鎮種菜面積原來只有1000多畝,現在已經發展到上萬畝,村民人均年收入從幾百元增加到兩萬多元。很多村民和我一樣,蓋起了四樓一底的小洋房。”余慶縣白泥鎮村民楊建華說,“能有今天這樣紅火的日子,都要感謝‘蔬菜大王’。”
回顧23年的創業史,高崇俊獲得成功的最大法寶就是兩個字——誠信。在他看來,商人一定要以誠信為本,“即使賠本也要兌現承諾”。
在余慶當地菜農口中,高崇俊“講誠信、能吃虧”更是出了名。
2005年,高崇俊在余慶縣構皮灘鎮發展的300畝訂單大蔥喜獲豐收。當時外地大蔥市場缺貨,貴陽、遵義、凱里等地的客商紛紛上門高價搶購。最后,農戶將一些賣剩下的次品賣給高崇俊充抵合同。
按照合同約定,高崇俊可以拒絕收購這些次品大蔥,并可按500元/畝索要違約金,但他仍按合同以0.50元/斤的價格收購了20多萬斤大蔥。
這批大蔥,銷售時只賣出0.20元/斤的低價。買賣虧損加上本該獲得的違約金,高崇俊一共損失了21萬元。有人說他太傻,這樣做是“吃了大虧”。但他卻說:“就算吃虧,我也不降價收購,損害菜農利益。”
之所以“寧愿自己吃大虧,也不愿讓菜農吃小虧”,是因為高崇俊一直記著余慶父老鄉親對他的恩情:“當年,我一個外地人身無分文來到余慶,孤零零地住在供銷社的房子里,是鄉親們噓寒問暖照顧我,有時天黑了還給我送來蔬菜、水果等食物。”
2006年7月,高崇俊與余慶縣白泥鎮上里社區63戶菜農簽訂110畝訂單大蔥種植合同。由于連續干旱,直到次年3月大蔥才長出幾厘米高,沒能達到收購標準。按合同,天災不屬于賠付范圍,但高崇俊不僅賠了,還在原定每畝800元賠償款的基礎上加賠100元。這筆生意,他心甘情愿地賠付了9萬元給菜農。
村民彭官啟領到2970元的賠償款后,感激地說:“高老板確實講信用,我們幸虧是和他簽的合同,不然,我們種菜太難了!”
多年來,凡是遇到天災影響收成,高崇俊都會自掏腰包賠付菜農。他說:“做生意我總的來說是賺了錢的,所以當大家遭遇困難時,我也應該幫一把。”
2009年7月,高崇俊與龍家鎮光明村菜農簽定1500畝定單大蒜種植合同,約定蒜頭、蒜薹回收價為2元/千克。
第二年大蒜成熟時,市場價格瘋漲,如果村民們按市價自行出售大蒜,每畝收入將達4500元左右;而如果按照合同約定賣蒜頭、蒜薹給高崇俊,每畝只能收入3000元。
一邊是菜農利益,一邊是自己的利益,孰輕孰重?面對選擇,高崇俊放棄了收購。“讓菜農一次賺個夠。”他說。不僅如此,他還上門指導菜農進行采收和分級包裝,幫助他們賣出好價錢。
這樣做,很多人都不理解。對此,高崇俊解釋說:“群眾不種菜,我怎么做生意。所以,賺錢的生意要做,折本的生意也要做,這是和菜農聯絡感情,增加‘誠信資本’。”
多年來,正是依靠不斷增加的“誠信資本”,高崇俊將自己一手創辦的余慶縣黔中果蔬有限公司逐漸發展成資產達1150萬元、年銷售額600多萬元的省級扶貧龍頭企業。
隨著果蔬產業的快速發展,2008年,余慶的蔬菜年產量已達4.6萬噸,水果3.5萬噸。這么多蔬菜水果,難免有賣不完的時候。有一次,白泥鎮下里村船溪村民組200多畝花菜成熟后賣不出去。村民找到高崇俊,他二話沒說,按每千克0.3元的價格全收了。
后來,這批花菜因為滯銷全部爛掉,高崇俊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他心痛的不是錢,而是老百姓種菜的辛苦就這么糟蹋了。
“當時我想應該建一個冷庫,在旺季收購蔬菜和水果存放,淡季時以較高價格銷售,既填補了市場空白,又能讓菜農得實惠。” 高崇俊說,“這樣,就給菜農儲藏蔬菜和增收買了‘雙保險’。”
2009年,高崇俊投資600萬元在余慶縣牛場河畔修起一座占地1700平方米、可儲存2300噸果蔬的冷庫。3年后,他又新建了一座可儲存果蔬5000噸的冷庫。這兩座冷庫,都免費為當地農戶提供果蔬冷藏保鮮服務。
2009年,高崇俊收購了30萬斤大蒜存放在冷庫里。之后,當他得知當地菜農急需大蒜種子,便以比市價低2元的價格售出種子20萬斤,并對50%的價款(約57萬元)實行賒銷。這樣,菜農只需支付一半的現金,另一半在回收大蒜時再支付即可。
據不完全統計,20多年來,高崇俊為農戶墊付的種子款達80余萬元。
2008年,修建冷庫的同一年,高崇俊成立了白泥鎮果蔬專業合作社,通過“公司+合作社+農戶”的模式,扶持農戶發展。目前,合作社已累計投入資金5.2萬元,開展技術培訓75次,培訓菜農3萬余人次,培育科技示范戶3500戶。
20多年來,在發展訂單農業的同時,熱心公益的高崇俊累計向貧困農戶捐助30萬余元,并長期資助8名特困高中生,為他們提供從高中到大學的全部學費。
從信守承諾、讓利于民,到熱心公益、捐資助學,高崇俊一直以自己的方式表達著對余慶父老鄉親的感恩。他說:“當年我跨黃河,過長江,來余慶求發展,最困難時,是余慶大地滋養了我,是菜農們的支持成就了我,我必須回報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