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杰,孫越鵬,王 堯
(天津生物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天津 300462)
隨著天津市濱海新區和生物醫藥產業的快速發展,高素質技能性醫藥人才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為高職教育的發展帶來了巨大的空間,也對高等職業教育培養的人才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等職業教育必須根據企業對人才素質、技能的要求,制訂人才培養方案,確定人才培養模式,采用適用于企業實際需求的教學方法和學生質量評價體系,堅持校企合作、工學結合,推動企業積極有效地參與職業教育,促進職業教育的持續發展。
天津市濱海新區醫藥產業涵蓋了化學制劑、原料藥、生物制藥、中藥、醫療器械等領域,已經聚集了包括葛蘭素史克、諾和諾德、諾維信等大型生物醫藥制造企業,中新藥業、金耀集團等國內龍頭企業,國家生物醫藥國際創新園、美國亞歷山大公司等生物醫藥孵化器,哈娜好、美國德普等醫療器械企業以及大批快速成長的中小型科技企業,包括天津博納愛杰爾、凱萊英等,生產設施、技術水平均處于全國領先地位。天津市濱海新區在生物制藥、現代中藥的研發與產業化方面已具備良好的發展基礎,在干細胞技術和治療藥物等領域的技術處于國內領先地位,在醫療器械等領域有明顯優勢。
筆者對天津市濱海新區101家制藥企業5年內發展規劃進行了調研,結果見圖1。

圖1 101家制藥企業5年內發展規劃
從圖中我們可以看出,有54%的企業計劃在未來5年內將有較大規模的擴大,將建立新的生產基地或公司,有近31%的企業計劃緩慢擴大企業規模。隨著企業規模的擴大,有64%的企業將在跟主業有關的上、下游行業領域開發新的產品,開辟更大的市場,有18%的企業將實現多元化發展。可見,在天津市濱海新區內,制藥企業已具備良好的發展基礎。
筆者共對天津市濱海新區101家制藥企業5年內對高職學生的需求進行了調研,結果顯示:有51%和26%的企業在未來5年內,對高職學生有大幅度和小幅度的用人需求。目前天津市濱海新區擁有包括大型生物醫藥制造企業、傳統中醫藥生產企業、生物醫藥孵化器和醫療器械企業在內的200多家企業,外資企業和內資企業各占一半,2012年將實現產值100億元人民幣以上。可見,天津市濱海新區制藥企業蓬勃發展。制藥企業的發展對高職學生來說,就有了良好的就業機會。

表1 2012年天津市濱海新區對高科技人才需求的學歷結構調查統計
(1)對高職學生通用和專項職業技能要求的調查結果顯示,企業對學生的通用技能要求非常高,均高于55%以上,對專項技能的要求較低,大多低于50%。
(2)對高職學生最缺乏的職業素質調查結果顯示,高職學生最缺乏的職業素質比例較高的為學習創新能力(35%)、團隊協作能力(31%)、自控能力(27.5%)。
(3)對高職學生最缺乏的職業意識調查結果顯示,目前高職學生缺乏的職業意識中,責任意識以57.5%的比例高居首位。
(4)企業要求高職生應具有的學習能力中,迅速適應新環境、新崗位工作的能力以47.5%的比例高居首位。
調查顯示,天津市濱海新區醫藥產業的快速發展,需要大量高職層次,具有一定的基本職業技能,綜合素質較高,較高學習創新能力、團隊協作能力,適應能力較強,具有高度責任感的從事一線生產操作的高級技術工人。而目前高職教育在安全環保職業技能、協作能力、計算機操作、學習創新能力、適應能力等方面遠遠不能滿足企業對人才的要求。部分醫藥企業的轉型對高職學生和在崗人員都提出了提高學習能力、創新能力、適應能力的要求。“一次學習,終身受用;一次就業,終身享有”的觀念已成為歷史,每位社會人都要不斷學習,不斷提高,不斷完善自己,不斷適應社會需求的變化。
隨著天津市濱海新區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天津市生物醫藥企業的快速增加以及國家新GMP、GSP規范的實施,醫藥產業出現了研發輔助人員、生產操作人員、藥物分析人員、機械維修人員、市場營銷人員、醫藥物流人員等技能型人才的短缺現象,醫藥高職院校要及時準確地把握產業發展信息,有針對性地設置專業,為產業發展提供人才支持,更好地為產業服務。
國家新GMP、GSP等一系列規范的實施,將推動醫藥企業新一輪的優化、重組、轉型和淘汰,產業布局將發生重大變化。隨著新規范的實施,企業對人才的要求將進一步提高。醫藥高職院校應依據新規范對人員技能、素質的要求,以崗位職業技術、技能作為主要教學內容,形成富有職業特色的教學理念。通過與企業進行專業共建、課程共擔、教材共編的“三共”合作,大力推進學生職業技能的培養和提高。
高等職業教育與企業是密不可分的,二者是一個“共生共榮”體。高等職業教育為企業提供人才和技術,為企業發展注入活力;企業的發展則會促進人才的需求,促進高等職業教育的進一步發展。天津市濱海新區生物醫藥產業的快速發展,迫切需要高素質技能型人才,醫藥高職院校與生物醫藥企業和研發機構緊密合作,以校企合作為平臺,開展校企全方位的深度合作,是提高職業教育教學質量,培養“雙師型”教師,提高教師職業技能、技術服務能力和實用技術研發能力,強化學生職業崗位工作能力的有效途徑。
(1)校企共建“廠中校”、“校中廠”,充分發揮行業、企業在人才培養過程中的作用,校企緊密結合,共同培育人才。
(2)評價主體多元化,評價形式多樣化,評價內容全面化、職業化,這有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可持續發展。注重過程性評價,注重職業技能的考核,注重對學生綜合素質的評價和學生個性的培養。
(3)工學結合,校企合作,將企業崗位職業技能的要求和考核評價方式納入職業技能課程學生評價體系,對學生的職業意識、職業素質、職業技能進行全面評價。提高學生的職業適應能力,為企業選才、用才打下良好的基礎,在考核內容、形式等方面以及考評員組成上都給予企業參與權。
職業教育的本質決定了高職院校必須堅持以就業為導向。高職教育培養的人才不僅是掌握一定知識的高素質技能型職業人,同時也是具有健全人格,具有良好道德信念,會學習,會做事,會做人,會生存的社會人。生物醫藥產業因其具有的行業特殊性,對人才的選拔比較注重法律意識、職業責任心、學習能力、吃苦精神、表達和溝通能力、團隊合作精神、時間和效率觀念、專業知識技能等方面的綜合素質。按照以上培養目標,醫藥高職院校必須改革和創新人才培養模式,以實現醫藥高職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
(1)培養目標應定位準確。在人才培養上強調職業崗位能力、職業意識的培養。基礎知識以夠用為度,職業技能方面必須緊貼企業需求,以崗位需要為原則,強化訓練,達到與企業的零距離對接[1]。
(2)構建適于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培養方案。通過對崗位典型工作任務的分析,歸納出能夠滿足職業崗位素質和技能需要的課程模塊,構建適用工學交替的模塊化人才培養方案。
(3)加強實訓基地建設,強化實踐教學。采取多種方式建設校內外實訓基地,如采取學校獨立建設,校企共建,政府、企業、學校共建,依托行業建設,企業參股建設等方式。實訓基地應按照企業的運行機制進行管理。實踐教學應實現校內、校外合一;車間、教室合一;教師、師傅合一;學生、學徒合一;理論、實踐合一;作業、產品合一;仿真、實操合一;教學、科研合一;服務、創新合一的教學新理念。
(4)加強“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建立有效機制,鼓勵中青年教師到企業進行實踐鍛煉,強化他們的職業技能,同時注重從行業、企業引進一批有實踐經驗的技術人員到學校兼職,大力加強“雙師型”教師隊伍的建設[2]。
“雙證教育”是以就業為目的、以職業教育為導向、以大學教育為支持、以培養市場緊缺型人才為核心、以培養企業實用型人才為目標的專業復合型人才教育工程。職業教育應更加注重職業教育和實踐素質教育,讓學生大量參與項目實踐及企業實踐,極大地豐富學生的實踐經驗,使學生的專業素質和職業素質得到全面提升,讓學生一畢業即擁有良好的職業競爭優勢,成為企業適用人才。
雙證書教育的核心實質是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以能力為本位,以崗位的需要為依據,按照實際工作任務、工作過程和工作情景來組織課程,規范職業技術課程和職業技能課程開發、課程結構、教學師資、教學指導以及教學活動分析過程,形成一個以任務執行為主體的職業技能課程體系。
(1)加大課程改革力度,提高學生的就業率和就業質量。根據企業人才需求的變化,增加與專業和職業崗位對應的職業工種資格證書考核的種類,同時圍繞職業資格證書考證內容的需求,堅持不間斷地調整人才培養方案,持續改革課程體系、課程內容,增加與職業資格證書考核相關的課程,將行業和企業的職業標準融入到課程內容中,為學生雙證書的獲取奠定基礎。
(2)加大對實訓基地的投資力度,為提高學生的取證率提供物質保證。按照職業資格證書考核和行業、企業崗位技能的要求,完善實訓設施、設備,將職業資格證書考核標準作為實訓考核的標準。通過鼓勵教師考取相應工種的考評員資格證書;聘請行業、企業專家和技術人員等方式加強教師隊伍的建設[3]。
(3)采取在校內設立技能鑒定站、與勞動和社會保障局培訓處聯合考核、利用行業內技能鑒定站、利用其他相關技能鑒定站資源等多種方法為學生職業資格證書的取得提供保障。
職業素質包括職業基本素質、職業崗位素質、創新創業能力。職業基本素質就是從業人員在工作過程中能夠可持續發展所需的基本素質,包括職業道德和身心素質。職業崗位素質就是從業人員履行崗位職責時所需的專業技能和實踐技術,包括職業意識和職業技能,這是從業人員生存和發展所必需的核心素質。創新創業能力是更高層次的職業素質。職業素質的培養不僅是實現高職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內容,也是促進高職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途徑。
(1)將職業素質教育落實在課堂教學中,并貫穿于教學過程始終。課堂教學是落實職業素質教育的主渠道,要將素質教育落實到課堂教學中,就必須建立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教學模式,在課堂教學中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讓學生主動參與觀察、主動參與操作、主動參與探索;讓學生學會自我調控心理、自我評價,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在實踐教學過程中,教師按實際工作崗位及各職業崗位的技能要求,對學生進行職業規范化訓練,使學生初步具備服務意識、質量意識、安全意識、規范意識等素質,同時培養學生的職業情感、職業意志、職業道德及團結協作能力,使學生逐漸養成良好的職業習慣。
(2)校企合作、工學結合,培養學生的職業意識和創新能力。將企業的優秀文化滲透到學校的教育活動當中;將與企業相關的競爭、質量、效益、服務等職業意識和愛崗敬業、誠實守信等職業道德直接與學校的各種社團活動、競賽、演講甚至是標語、標牌的制作相結合,培養學生的職業意識。
[1]魏銀霞,郭慶.適應產業需求的高等工程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探析[J].教育與職業,2011(20):38-39.
[2]張學洪,王文,徐建平.新時期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對策[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3):23-24.
[3]趙艷林,文鴻雁,朱軍桃.地方理工科院校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與實踐[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2(7):4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