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忠美,張金沙,韓昌洪,田維珍
(湖北中醫藥高等專科學校,湖北 荊州 434020)
醫學高等職業教育的課程體系通常分為公共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專業理論課、素質拓展課和臨床實踐教學五大教學模塊,專業基礎課以培養學生學習專業理論知識的能力為重點,在專業課程體系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統計醫學生專業基礎課程考試考核的成績,分析課程成績評價體系中存在的問題,旨在促進醫學專業基礎課程的教學改革,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達到滿足工作崗位對專業基礎知識的需求和后續專業課程學習需要的目的,提高學生解決臨床問題的能力。
(1)對象:本次分析研究的對象為在校臨床醫學和護理學兩個專業的專科學生,年齡為17~22歲。
(2)方法:將醫學生第一學年的7門專業基礎課程成績(均由各任課教師提供)錄入計算機,并應用Excel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
學生7門專業基礎課程平時考核成績及格率均高于95%,期末考試成績及格率最低的是組織胚胎學,為50.94%,其次是醫學遺傳學,為54.05%,最高是病理學,為78.77%。7門課程的總評成績平均及格率為85.24%,有2077人需參加重修補考,結果見表1。
學生課程總評成績由平時考核成績(占30%)和期末考試成績(占70%)兩部分構成。平時考核成績是通過對學生出勤率、課堂提問、隨堂測試、課外作業和書寫實驗報告等進行綜合評分,以幫助學生端正學習態度,提高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和創造能力,教育學生樹立終身學習理念,是評價學生綜合素質的指標之一;期末考試成績主要檢查學生對專業基礎理論知識的掌握程度,以閉卷考試的形式進行。7門專業基礎課程同專業使用同一教材、統一授課、計劃教學,同專業課程考試試卷由教研室組織相關教師討論后統一命題、統一答案和評分標準,并進行閱卷。期末考試成績是學生課程成績評價體系中真實性和客觀性最高的檢驗指標,是檢驗學生學習效果的一項客觀指標。這種考試制度從理論上講,能達到促進學生學習理論知識并檢查教學效果的目的,但不能體現教學過程的實踐性、開放性和職業性,不符合我國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理念。

表17 門專業基礎課程成績及格情況
學生7門課程平時考核成績的及格率均高于95%,這可能與平時成績評價指標未能標準化,教師隨意給分導致平時成績的真實性不高有關。第一學期開設的課程中,組織胚胎學的期末考試成績及格率為50.94%、人體解剖學的期末考試成績及格率為55.45%、醫學遺傳學的期末考試成績及格率為54.05%、微生物學與免疫學的期末考試成績及格率為65.21%,及格率均較低,一方面說明高職高專學生專業基礎理論知識的學習能力差,另一方面與試卷難度高也有關,這就提示學校要加強對高職高專醫學專業基礎課程教學及考試進行改革。第二學期開設的課程中,生理學的期末考試成績及格率為71.13%、生物化學的期末考試成績及格率為74.34%、病理學的期末考試成績及格率為78.77%,均高于第一學期課程成績的及格率,這可能與學生在新生階段不了解專業課程性質和不適應大學教學方法有關,提示學校要加強對新生專業思想與職業規劃的教育,幫助學生理解專業課程體系,以適應大學的教學方式。總評成績不及格的課程需重修補考,7門專業基礎課程要重修補考的人數為2077人,補考率為14.76%。通過教學座談會了解到大規模的補考加重了學生的厭學情緒,主要是因為學校組織補考存在監考不嚴的現象,95%以上的學生補考后都能及格,由于重修補考能輕松及格,因而學生忽視平時的學習積累,也不重視期末復習備考。同時,補考人次過多導致補考對象無任何心理壓力,平時學習時沒有動力,間接助長了學生的惰性,這種考試形式實際上既不利于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又助長了不良考紀考風的形成。我國高等職業教育要加強對學生的素質教育,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把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監考不嚴、容忍學生考試違紀不符合《高等學校教師職業道德規范》,是教師責任心不強、教書育人意識淡薄的表現。
課程考試成績是檢驗學生學習效果的重要指標,而現行的考試制度側重于考核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忽視了對學生應用能力、創新能力等的考核[1]。加強考試改革要從改革考試形式入手,一方面要嚴格平時成績考核的規范性,增強考核形式的多樣化,以考核學生動腦、動手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主。醫學基礎課程進行理論考核時要聯系臨床案例中涉及的基礎知識進行分析,考查學生掌握和運用基本知識的狀況和能力。實驗實踐教學考核要檢驗學生對實驗項目意義的理解、操作程序的把握程度和實驗結果的判斷能力。另一方面,在課程總評成績構成中降低期末考試成績所占的比例和降低考試試卷的難度,從而降低補考率,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教學質量取決于課堂教學的各方面,不僅與教師的教學質量有關,也與學生的學習質量有關,還與教學管理和服務質量有關[2]。教學質量決定著學校發展層次,只有全面的教學質量管理才能提升學校的內涵建設,學校現有校、系、教研室三級教學質量監督管理體系,教學過程管理聘請了專職督導員對教學環節和課程教學實施動態監督管理,但管理效果不顯著,這與學校對教學的重視程度和相應的獎懲機制不完善有關。隨著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程度的提高,高職高專學生綜合素質呈逐年下降趨勢,加上社會環境的復雜化,學生校園安全管理的危機越來越大,學校管理在不知不覺中將重心轉移到了學生的安全管理上。很多高職院校更注重學生能平安畢業,這也是導致學生學習質量不高的因素之一。因此,全面教學質量觀要向學生管理系統滲透,德智體全面發展是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的真正目標。教學管理應該爭取質量管理的主動性,充分建立教師評學、學生評教和督導專家評教學的信息收集、反饋和調控機制[3],以教師和學生為中心,發現問題及時解決,做好為教師教學、學生學習的服務工作,從而提高教學質量。
醫學基礎課要針對不同醫學專業職業崗位的需求,以“必需、夠用”的原則開展課程建設。首先,課程負責人和相關教學人員要深入專業工作崗位學習調研,以職業需求為導向重組、重構課程內容,擴充與臨床實踐相關的知識,弱化學科界線,增強教學內容的實用性。其次,要研究學生的學習能力,針對高職生邏輯推理和抽象思維能力、記憶能力都比較差的特點[4],改革教學方法,總結執業護士資格和執業醫師資格考試大綱和專業課程的教學需要,確定教學內容,根據教學內容收集臨床病例。通過臨床的實際問題引導學生學會應用專業基礎知識解決臨床問題[5]。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將病案分析、創設情境、角色扮演、以問題為中心的討論法等多種教學方法相結合,編寫成教材,增強教學環節的良性互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教學效果。最后,教師要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如以要求學生做課堂筆記來提高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既提高了做筆記的能力,又增強了對知識的記憶能力,引導學生學會思考問題、分析問題,從而達到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目的。
校園文化內涵豐富,從硬件建設上要充分體現醫學專業文化特色,將中醫藥文化、護理文化等專業文化向校園生活環境、教室教學場地和實驗實踐場所滲透,讓學生時刻感受到職業精神,從而熱愛專業,立志治病救人。因此,學校要將校園文化作為提升學生職業素質的重要載體,從而實現在文化中育人[6]。在軟文化建設方面要加強師德師風建設,開展豐富多彩的教學科研活動,如對新教師進行培訓,并指定經驗豐富的老教師對其開展“傳幫帶”,幫助新教師盡快掌握教學基本功;組織中青年教師開展集體備課、聽課、評課和教學比武活動,促進教學技能與教學藝術水平的提高;組織科研講座與學術討論活動,營造良好的教學科研學術氛圍,培養教師用嚴謹的教學態度來增強對學生的親和力,以教師高度的責任感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用良好的教風促進良好學風的形成。
[1]龔蕓.高職生學風影響因素及對策研究[J].衛生職業教育,2012,30(1):19-21.
[2]李順英.構建科學合理的高校課堂教學質量評估體系[J].醫學教育探索,2010(1):29-32.
[3]劉朝暉,李法春,許統德.高職教學質量監控與評價機制探討[J].職教論壇,2012(2):14-15,18.
[4]宋秀英.基于高職教學改革發展思路之探究[J].職教論壇,2011(35):18-19,22.
[5]王月飛,趙紅曄,盧長柱,等.生理學教學模式改革的探索[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11(23):3889-3890.
[6]黃興瑞,韓瑜.創新職業素質教育模式 促進學生全面發展[J].中國高等教育,2009(18):4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