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雪
(內蒙古財經大學旅游學院,內蒙古呼和浩特010051)
內蒙古旅游資源豐富,草原風光和民族風情獨具特色,近幾年內蒙古旅游業發展迅速,旅游產業發展較快,旅游產品結構日趨合理,旅游基礎設施不斷完善。目前內蒙古旅游業大體經歷了接待化的無意識發展和市場化的自發發展階段,進入到了規范化的自覺發展階段。思考內蒙古旅游業已經取得的發展成就,分析旅游產業發展中存在的不足,提出新時期、新階段旅游業發展的戰略措施是十分重要的問題。
近幾年內蒙古旅游業克服金融危機、天氣異常等帶來的不利影響,旅游產業呈現快速、健康、持續的發展勢頭。各項指標實現跨越式增長,年旅游總收入由2006年的279.71億元提升到2011年的899.55億元,旅游收入占GDP的比例也由5.82%提升到6.24%。與旅游總收入相對應的是入境旅游接待人次和國內旅游接待人次雙增長,入境旅游接待的人次達到151.52萬,國內旅游接待人次更實現了倍增(見表1)。

內蒙古旅游產業的三大支柱是旅行社、旅游飯店和旅游交通發展迅速,不僅數量增長較快,在全區各盟市分布態勢較為均衡。截止到2010年底,全區共有旅行社716家,組團社23家,邊境社16家,赴臺旅游旅行社2家。其中,全區星級飯店的數量達到263家,涵蓋的星級從一星到五星,其中以一星飯店12家,中等級飯店是主體,其中二星飯店144家,三星飯店81家,高等級飯店發展很快,其中四星18家,五星飯店8家。旅游交通形成了以呼和浩特為中心,初步構建了航空、鐵路、高速公路、省級公路為主體的立體交通網絡,旅游交通條件特別是重點旅游地區的旅游交通條件明顯改善。
作為旅游核心吸引要素的內蒙古旅游景區發展情況良好。2010年成吉思汗陵旅游區和響沙灣旅游區成功晉級5A級景區,彌補了內蒙古沒有5A級景區缺陷,至此到2010年,內蒙古擁有旅游景區205家,其中5A級景區2家,4A級景區38家,3A級景區81家,2A級景區80家,1A級景區4家。旅游吸引了進一步提升。
為了適應旅游需要的變化,內蒙古自治區在草原觀光旅游產品為王牌的基礎上,注重旅游產品結構的優化,初步形成了具有內蒙古特色的旅游產品結構。主體旅游產品是草原觀光、民俗旅游;積極發展沙漠、森林、冰雪、邊境等特種旅游產品和專項旅游產品。目前圍繞著全區的四條精品旅游線路,各種旅游產品都有不同程度的發展,多元旅游產品結構初步形成。特別是近年來旅游業與其他產業融合后,出現的新業態旅游形式蓬勃發展,如工業旅游、農業旅游、旅游節慶、體育旅游等。到2010年底,全區共有工農業旅游示范點21個,全區年萬人次接待能力的鄉村、牧區、林業旅游接待點共52個,固定資產3億元,從業人員兩萬左右。
全區各級政府認識到旅游業的重要經濟帶動功能,各地紛紛將旅游產業作為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產業進行培養和發展。近年來,全區旅游基礎設施的投入不斷增大,各盟市普遍編制了各種旅游業發展規劃,并出臺了一些具體的政策、措施加大對旅游業的扶持力度。如從2012年內蒙古自治區對旅游企業進一步實行稅收優惠政策,對所有旅行社一律免征行政事業性收費;對旅游專業村和以“農家樂”“牧戶游”為主題開發的旅游項目免征企業所得稅地方分享部分,對新建的旅游景區景點、新辦的區內旅游企業和在內蒙古設立的符合企業所得稅納稅人條件的區外旅游企業分支機構,兩年內免征企業所得稅地方分享部分。同時,還降低對旅游企業的收費標準,進一步落實賓館飯店與一般工業企業同等的用水、用電、用氣價格政策。這些政策和扶持措施的出臺與各級政府及社會各界對旅游業的重視一起為內蒙古旅游業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發展環境。
旅游業需構建一條以旅游者旅游需求為核心,在旅行社、旅游飯店、旅游景區、旅游交通、旅游購物店等部門形成產業鏈。產業鏈的各個環節都對旅游業的整體素質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目前內蒙古旅游業初步形成了涵蓋相關要素的旅游產業鏈,但是也存在著旅行社規模小,掛靠情況嚴重,“零負團費”普遍存在等問題;旅游飯店存在著缺乏大型企業集團,管理規范化水平亟待提高,品牌化進程需要加快;旅游景區淡旺季明顯,“門票經濟”普遍存在,服務檔次需要提高;旅游交通依然是旅游業的“瓶頸”,其中在旅游旺季時出入內蒙古的航班、火車都比較緊張,各區域的旅游景區也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可進入性不佳的問題;旅游購物是內蒙古旅游業中的短板,存在著文化內涵挖掘不夠,產品單一等問題。總體而言,內蒙古旅游業的產業整合互動較差,產業綜合效益不高。
旅游產品結構是旅游業的重要內容。隨著旅游消費多元化,旅游產品由單一的、粗放的、淺層次的觀光產品向休閑度假產品和專項旅游產品過渡是一種必然。
內蒙古的旅游資源豐富,但是旅游產品類型卻沒有呈現出與旅游資源相對應的豐富性,從目前的旅游產品體系來說,內蒙古旅游業還是草原觀光一業獨大,是內蒙古旅游業吸引力最大、最有知名度的王牌,而休閑度假旅游產品發展剛剛起步,資源與市場的對接不順暢,存在著休閑度假旅游資源大量存在,但是沒有相應旅游產品,現有的休閑度假產品等級較低、市場認可度不高。內蒙古旅游產品應擺脫資源依賴的慣性思維,面向旅游市場,開發以滿足各類旅游市場旅游需求的產品,重點是開發有知名度的旅游產品集群。
內蒙古旅游業應該適應市場經濟的發展,其管理體制需進行改革,目前這種改革還相當滯后。呈現出兩方面的弊端:第一,政府在市場經濟中的角色定位不清晰。旅游法制和標準化建設滯后,旅游市場秩序有待改善,利益共享的體制還未形成,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社會資金對旅游業的大規模投入。第二,旅游企業沒有成為旅游市場主體。體制性的障礙和區域壁壘制約著旅游企業的發展,企業缺少動力和活力。而大企業或者企業集團是旅游重要的推動力。內蒙古缺乏大型的、標志性的旅游企業集團,旅游企業處于散、小、弱的狀態。旅游企業管理水平不高,競爭力有待提高。
截止到2010年底,內蒙古直接從事旅游業人數約為17.9萬人,間接就業人數為89.7萬,旅游業已經成為容納社會就業最多的行業之一。但是分析旅游人才隊伍結構發現從業人員的學歷結構、區域結構、職稱結構等存在著不合理的方面。全區旅游人才的學歷結構方面,基層服務人員以初中、高中文化為主,基層管理人員以中專,大專為主,中高層管理人員中有一定數量的本科、碩士。旅游人才的區域結構分布不均衡,呼包鄂經濟發達地區旅游人才相對充足,而像興安盟、烏海等地區旅游人才嚴重缺乏。在職稱結構方面,存在著初級職稱人才趨于飽和,中高級人才相對缺乏的問題。此外還存在著新業態旅游人才、新領域旅游人才缺乏;旅游行業人才流動頻繁,不利于旅游業的穩定發展等問題。
內蒙古應該積極推行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加快旅游行政管理部門的職能轉變,按照政府主導、市場運作、企業經營、依法管理的思路,強化政府的宏觀管理職能。旅游行政部門的職能應在統一管理旅游資源的基礎上,變為加強公共管理和服務,重點強化政府的規劃功能、宣傳促銷、市場監管等。應該建立起符合市場經濟的資源開發與利益分配機制,吸引和鼓勵社會資本投資旅游業。
旅游企業是旅游市場的主體,內蒙古自治區應該深化國有旅游企業改革,加快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積極組建跨地區、跨行業的大型旅游企業集團,積極推進旅游景區改革,探索不同條件下、不同類型景區的所有權、管理權和經營權的分離,推動旅游景區企業承擔起市場化運作、企業化經營的重任,加強內蒙古旅游吸引力。
內蒙古需要完善旅游產品結構,形成由觀光旅游產品、休閑度假旅游產品、專項旅游產品、復合型旅游產品構建的較為完善的產品結構。以草原風光和民族風情為主的觀光旅游產品一直是內蒙古旅游業在國內外旅游市場上的核心品牌。但是以參觀型為主的觀光產品已經不適應世界旅游的整體發展,必須進行優化和升級。內蒙古觀光旅游產品的優化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擴大觀光型旅游產品的數量,二是擴充觀光型旅游產品的類型,發展工業旅游、農業旅游等。
休閑度假旅游產品是內蒙古的短板之一,應該積極發展旅游度假產品。依托湖泊、溫泉、森林、沙漠等資源開發多樣的休閑度假產品。重點放在提高原有休閑度假產品的服務等級,樹立品牌;加快休閑度假旅游產品多樣化進程,在深入了解客源市場的旅游需求基礎上建立多樣的、不同類型的、滿足旅游者不同旅游需要的產品。
內蒙古應該重視專項旅游產品的開發,針對特定群體的旅游需要,結合本身擁有的特色旅游資源,重點開發生態旅游、邊境旅游、自駕旅游、冰雪旅游等產品,擴大旅游市場的選擇性,取得較好的效益。
旅游業與其他產業融合已經成為一種趨勢。內蒙古旅游業應該深化與其他產業融合,推出新業態旅游形式。首先,促進旅游與文化產業融合,以旅游帶動文化,將文化植入旅游,形成旅游與文化共生機制。一方面培養高品質的旅游演藝產品,推出幾部如《一代天驕成吉思汗》這樣既反映內蒙古各地民俗文化,又吸引游客的好的演藝產品。另一方面將內蒙古獨具特色的非物質文化引入旅游業,在旅游景區、旅游節慶中展示傳統手工藝和傳統表演。其次,促進旅游業與農業、工業的深度融合。大力發展鄉村旅游,優化鄉村旅游的環境,開發特色、綠色、有機旅游購物商品。將內蒙古特色工業開發成具有吸引力的特色工業旅游產品,依托優勢工業企業,開發參觀型、參與型、自助型多種工業旅游形式。最后,還可以促進旅游業與服務業或者其他產業的融合。開發體育旅游、醫療旅游、旅游金融、旅游地產等新形式。
在加強旅游基礎設施投資的同時,加大招商引資的力度,以重點旅游項目為依托,吸引民營資本或者外資資本的參與。引導金融機構加強對旅游企業的項目支持,鼓勵有條件的旅游企業上市融資。各盟市可以根據情況設立旅游發展專項資金,加大對旅游業的資金投入。
內蒙古需為旅游業提供較強的人才基礎,重點應該做好如下工作。首先,應切實落實目前從業人員的各項福利保障制度,完善用人制度和人才激勵制度,減少人才的流失;其次,做好旅游從業人員的培訓,對在職人才進行經常化的、多層次、多內容的培訓,提供從業人員的服務技能;最后,加大普通高校和旅游職業教育院校的投入力度,鼓勵學校針對產業需要調整專業結構及課程結構,培養內蒙古自治區需要的鄉村旅游、文化旅游等緊需人才。
[1]王玉海.內蒙古旅游業發展的歷史考察與現狀思考[J].內蒙古大學學報,2009(1).
[2]王全在,呂君,劉麗梅.內蒙古旅游業發展戰略研究[J].內蒙古財經學院學報,2004(2).
[3]劉麗梅,呂君.內蒙古旅游業發展的實踐分析及總體評價[J].干旱區資源與環境,2006(1).
[4]王珊,呂君.內蒙古中部文化旅游資源開發模式分析[J].干旱區資源與環境,20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