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忠禹
(作者系中國企業聯合會中國企業家協會會長)
目前,低水平的盲目發展已導致許多行業呈現產能嚴重過剩,生態環境極度惡化,資源對外依賴不斷提高。
當前,在我國經濟發展中既有難得的機遇和有利條件,又存在一些亟待加強和解決的問題。其中,企業最需要做好的是解決創新能力不足和生產經營成本上升的問題。
黨的十八大提出,要加快形成新的經濟發展方式,把推動發展的立足點轉到更多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提高質量和效益上來,著力增強創新驅動發展新動力。而且強調,這種新動力不僅包括科技創新,也包括管理創新、商業模式的創新。創新的目標,是要提高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
經過30多年的經濟快速發展,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制造業規模、進出口總額、利用外資和對外投資額等都躍居世界前列,綜合國力、國際競爭力顯著提高,促進了社會進步和人民生活的改善。這些成就的取得,凝聚了企業的努力和貢獻。但是,我們在為成績驕傲的同時,也需要深入反思快速發展帶來的各種問題。
多年來,由于受短缺經濟和市場體系不夠完善的影響,很多企業習慣于依靠政策和投資拉動、同質化大規模生產、出口導向、低勞動成本的發展模式,過度追求總量指標而盲目求“大”,對于質量指標、效率指標、可持續發展指標等關注不夠。目前,低水平的盲目發展已導致許多行業呈現產能嚴重過剩、生態環境極度惡化、資源對外依賴不斷提高。更為嚴重的是,一些產品雖然產量已居世界前列,但由于品質難以保證,連國內消費者都不愿接受。
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實現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科學發展,需要作為經濟活動主體的企業做出積極努力。當前,最迫切的是切實轉變發展觀念。要認真思考企業的使命,不能以盈利為最高追求目標,而要把社會責任理念融入企業使命、價值觀和愿景,使履行社會責任與企業發展有機結合。要以滿足客戶需求為導向,充分體現投資者、勞動者、協作伙伴和社會的利益訴求。要妥善處理競爭與合作的關系,積極營造和維護良好的市場秩序,誠信經營,推動整個行業健康發展。要建設質量效益型企業,努力提高產品生產和服務質量,實現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的統一。
去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提出“創新驅動發展新動力”時特別強調,要著力加強企業的商業模式創新。這是我國企業當前及今后一個時期在謀劃未來發展時必須考慮的一個戰略性問題。
商業模式創新,管理學界有過很多探討和論述,其基本的含義就是企業通過創新自己的產品,特別是服務方式,為客戶創造出新的價值,企業本身也隨之產生不同于以往的新價值,直到形成新的核心能力和競爭優勢。從企業發展的歷史看,商業模式是一個動態的演化過程。傳統的以產品規?;洜I為基本套路的商業模式為什么要變革?因為資源約束、生態失衡、勞動力成本上升、企業間同質化競爭等時代性制約因素使原有的商業模式越走路越窄。我國嚴重的產能過剩問題就是這種以產品規?;洜I為主的發展模式帶來的直接后果。
據統計,我國鋼鐵、水泥、電解鋁、平板玻璃、焦炭等行業的產能利用率大體在70%左右,而國際上衡量市場競爭水平,產能利用率超過85%比較正常。光伏設備、多晶硅、風電設備、某些新材料等新興產業也出現了同樣的問題。作為制造業大國,產能過剩不僅會造成大量資源浪費,而且使整個行業陷入困境,一批企業將被迫關閉或重組。現實迫使我們必須從創新中尋找新的出路。
應該看到,當前我國企業在遭遇巨大發展難題的同時,也面臨前所未有的歷史機遇。緊跟時代,順勢而為,不失時機地實施互聯網時代的管理變革,就是這種歷史機遇之一。本世紀以來,信息革命迅速延伸至各產業領域,以互聯網、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為代表的信息技術正在全面變革傳統管理和企業的運營方式,為我們實施商業模式創新提供了各種潛在的可能性。
轉方式、調結構,關鍵還是要提高技術創新能力。近幾年來,國家陸續制定了各項推動企業開展技術創新的政策。今年1月,國務院辦公廳發布了《關于強化企業技術創新主體地位、全面提升企業創新能力的意見》,提出促進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到2015年基本形成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的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目前,企業技術創新已有了一定基礎。2012年,我國全社會用于研發的支出中,企業投入占比達74%。國家認定企業技術中心累計達887家,省級企業技術中心達8137家。
企業要真正發揮出技術創新主體作用,就必須從長遠考慮,加大研發投入,加強研發能力建設,建立和完善技術創新體系。要根據行業發展和客戶需求選擇創新重點,集中資金、人員、設備等資源有效地開展技術創新,爭取在某個行業、某個領域或某項產品上成為技術領先者。要加強產學研、上下游、國內外合作,有效地整合企業外部資源,共同開展技術攻關和技術推廣,引導開展技術創新活動。要加強技術創新成果的應用,促進企業依靠技術進步提高發展的質量和效益,增強市場競爭能力。
我國到現在還沒有完全擺脫先污染后治理的工業化模式,特別是重化工業的快速發展,帶來了嚴重的生態問題。據統計,2011年全國地表水總體為輕度污染,地下水優良率僅占11%;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為60.5%。2012年未達到第一類海水水質標準的海域面積達17萬平方公里。數據顯示,中國有5個城市名列全球十大污染最嚴重的城市之列,全國500多座城市中大氣質量符合世界衛生組織標準的不到1%。二氧化碳排放量已居世界第一位,人均排放量也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土壤污染也日益嚴重。
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黨的十八大提出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
當前,要加強生態文明教育,營造珍愛自然、保護環境、節約資源、杜絕浪費的良好氛圍。要大力實施清潔生產,通過產品開發、加工制造、營銷服務和回收利用的全過程嚴格管理,打造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企業。要注重發展環保技術和環保產業,促進資源的有效利用和生態環境的改善。
轉變傳統發展模式、提高企業發展質量和效益,必須加快體制機制創新,特別是要加快市場化改革、國際化運營、信息化提升,以促進企業變革。國有企業要適應強化市場在配置資源中的基礎性作用要求,順應不同所有制企業平等競爭、混合所有制加快發展的趨勢,大力推進股權多元化改造,完善公司治理結構,提高市場化運作水平,增強發展的內在動力;民營企業在發展壯大的過程中,要探索“去家族化”,使所有權與經營權適當分離,實現永續經營和規范化管理。
加入世貿組織極大地促進了我國經濟與世界經濟的融合,提高了我國企業的國際化水平。國際金融危機的爆發,為中國企業實施“走出去”戰略,向跨國企業發展帶來良好機遇。適應經濟全球化的新形勢和全面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的新要求,企業必須努力學習國際規則,掌握國際規則,適應國際規則,并按國際規則辦事。同時,參照國外跨國公司的管理模式和運營機制,加速體制變革。
面對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和廣泛應用,企業必須運用信息技術手段優化業務流程,推動工藝設計仿真化、加工裝配數控化、質量檢測自動化、業務管理信息化,加快制造模式向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服務化轉變。適應電子商務的發展,加快改變生產和營銷模式,提高客戶響應能力。
依靠創新驅動,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企業必須付出艱苦的努力。從長遠看,創新是企業做大、做強、做優的必然選擇,也是中國企業家的歷史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