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小民
葛劍雄把中國歷史概括為“統一與分裂”,吳稼祥在《公天下》一書中用“公天下”——分權與“大一統”,即集權來解釋中國歷史的政治制度的核心。應該說,他們的觀點對理解中國歷史極有意義。不過葛劍雄的書是在1994年出版,吳稼祥的書是在快二十年后的2013年出版的。
中國的理想制度來自于孔子,不過他的理想是一個二律背反的矛盾。一方面,他主張“天下為公”,即天下不屬于一個人終身占有,所有權力也不能在一個家族內分化,無論最高權力還是地方權力都不能世襲。在孔子的理想中,周朝的分封制就是“公天下”的典范,所以,他一生都在“克己復禮”。但春秋時代的戰亂,人民生活涂炭,又使他向往大一統,即有一個統一的中央權威,而且這種最高權力可以由一家無限期占有。這種矛盾的理想政治就形成中國歷史上的集權的大一統為主,又不時出現分權與分裂。
應該說分權時社會有活力,集權時社會穩定,但集權是在全國范圍內實行專制,分權是由地方統治者進行專制,是百步與五十步的差距而已。中國歷史跳不出這個怪圈。
在中國歷史上,能稱上“盛世”的時間也不過四百年,占中國歷史的20%而已。這關鍵在于無論是實行集權的皇帝或實行分權的地方諸侯,其動力都是擴大自己的權力,實現個人利益最大化。如果權力得不到監督,天下為公就是一句空話。
在中國歷史上,是以“大一統”的中央專制集權為主,這是因為中國作為一個河流國家,與古希臘的海洋國家不同,這類國家由于水利工程,安全和救災的需要,規模必須擴大。用經濟學術語講,才能實現規模效益。但國家的統治者,其目的并不是利用規模經濟為民造福,而是無限擴大自己的權力,鞏固自己的權力,以便自己與家族千秋萬代基業長青。甚至由后宮、宦官、外戚、方士、奸臣等共同掌權,剝削人民。這樣的中央集權,不可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大一統”,只是在統一的名義下,充滿了斗爭與矛盾,人民痛苦不堪,歷史停滯不前。
中央集權的暴政引發了地方分權,甚至分裂的結果,這就是歷史上封建或分裂的狀況。但這些分權者并不是要做好事,而是為了擴大自己的權力。面對中央集權的壓力,他們也會作一些讓步,所以,這種狀況有了一定的活力。但他們為了自己的權力與利益,相互之間進行戰爭和兼并,春秋戰國時期正是如此。在戰亂之下,人民所受的痛苦更大,生產力受到嚴重破壞,歷史甚至倒退。
清滅亡之前的歷史始終沒有跳出這個統一與分裂交替的怪圈,甚至清滅亡之后,集權與分權,統一與分裂的問題也沒有解決。在專制制度上,這是一個無解的問題。只有引進現代民主制度,問題才能解決。
這是吳稼祥自己最滿意的一本書,所以,才有“此書,朝成夕死可矣”這樣的肺腑之言。這本書一出版,就出現熱銷,且在網上引發熱議,高度評價,的確恰如其分。這本書研究是認真嚴肅的,從注釋就可以看出,同時,又做到了學術性與可讀性的結合。吳稼祥經濟學出身,但對歷史做出了如此有見解的研究,讀這本書不僅是讀歷史,對當下政治體制改革也不無啟發。
《公天下:多中心治理與雙主體法權》
作者:吳稼祥
出版: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定價:43元
《巨人》
作者:[英]尼爾·弗格森
出版:中信出版社
定價:69元
作者對美國的帝國之路作了深刻獨到的講解,探討了對美國霸權構成主要挑戰的競爭者——歐盟與中國,同時還展示了美國式帝國主義的致命后果。
《發光體2號:親歷中國當代藝術現場》
作者:[英]凱倫·史密斯
出版:世界圖書出版公司
定價:88元
重點關注青年藝術家的成就,通過對藝術內容和形式的強調來追蹤時代的脈搏,記錄中國當代藝術。
《被壓迫的美學:視覺表象的文化批評》
作者:馮原
出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定價:55元
作者試圖透過視覺景觀或建筑設計,探究其背后的意義模式和符號結構。
《歐米伽點》
作者:[美] 唐·德里羅
出版:譯林出版社
定價:25元
小說主人公吉姆與埃爾斯特來到沙漠,喝酒、談話,討論時間、孤獨和人類心靈的進化演變。埃爾斯特女兒的到來和失蹤卻完全顛覆了他們的心靈空間。
《其實,大家都想做菜》
作者:莊祖宜
出版:三聯書店
定價:39元
爐灶間調和東西食藝,作為一名人類學家,作者呈現的是別具一格的飲饌觀點與菜色。